6月24日5時45分,四川阿壩州茂縣疊溪鎮突發山體垮塌災害,經專家現場踏勘初步分析,這是一次降雨誘發的高位遠程崩滑碎屑流災害,垮塌山體為當地新磨村新村組富貴山山體,塌方量約為800萬立方米。
地處龍門山斷裂帶的疊溪鎮,位于岷江流向成都平原大拐彎的高山峽谷處,當地山體多發垮塌和滑坡現象。該地區曾于1933年發生7.5級疊溪地震,并誘發大型滑坡——堰塞湖災害鏈,堰塞湖一直保留至今。2008年,汶川地震也曾在該地區誘發多處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災害。此次滑坡有何特點?成因是什么,與此前地震災害有何關聯?未來這類地質災害能否預警?6月25日,筆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院士、專家等。
山體滑坡是指山體斜坡上某一部分巖土,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帶)產生剪切位移而整體地向斜坡下方移動的作用和現象,俗稱“走山”,是常見地質災害之一。
事故發生后,率先趕赴災區現場勘查的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員何思明說:“滑坡災害不是單一因素導致,而是長期、多因素交叉形成的自然過程,包括地震等地殼運動的內動力,及降雨、冰雪融解等外動力。”
“從此次事故情況看,‘降雨誘發正是產生滑坡的‘最后一根稻草。”何思明說。
此次災害的滑坡體約800萬立方米,在100秒時間內,平面滑動距離約2500米~3000米。何思明對此解讀說,滑坡類型有巖質滑坡、土質滑坡兩類,及高速和低速兩種情況。“從現場考察情況看,當地屬高山峽谷地帶,滑坡山體屬順層變質砂巖滑坡,海拔高度約3400米、高度差超過1000米,坡度在50度~60度之間,屬于高速順層滑坡,沖擊力非常大。”他說,高山峽谷區滑坡通常具有高位、高速、遠程等特點,滑坡體在運動過程中會形成碎屑流,具有非常強的破壞能力。
高位滑坡往往沖擊速度快、面積大。也正因為高位、高速,滑坡體下落后會形成碎屑,其對地面沖擊也并非整體,而是形成了很多巖石塊組成的碎屑流,也就是“崩滑碎屑流”,其對受災區域造成的災害范圍也更大。
地震造成的地表結構疏松,往往是造成滑坡的主要潛在因素。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說,很多人一般認為,地震發生后,沒有坍塌的地方就沒有問題了。但地震造成的影響、不穩定的效應其實是長期存在的,必須要認真對待。何思明同樣說,汶川、蘆山地震發生后,關于龍門山斷裂帶潛在滑坡點的識別,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土質滑坡可以通過地表變形初步進行判斷。但巖質滑坡突發性強、隱蔽性強,往往難于預警。”他說,對潛在巖質滑坡點的識別,目前無法通過簡單的遙感技術、衛星圖片等完成,而是需要長期的研究,“這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地質勘測技術的更新,另一方面是災害理論研究深入。”
不過以現有科學技術,對巖質滑坡預警也并非完全無計可施。何思明介紹,目前可采用聲發射或微震技術用于巖質滑坡災害點監測,這是針對巖石在變形破裂過程中產生的聲學信號進行監測的技術,“但需要專業人員技術裝備、較高的成本,往往對大面積、大范圍的地質災害高發區難以全面覆蓋。” 盛利 謝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