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精神,工匠精神,正在神州激蕩。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們從未像今天這樣熱切地呼喚工匠精神。這是“中國制造”向新高地沖鋒時高高舉起的旗幟,是中國工商業文明向新境界進發時必不可少的引擎。
每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都會對各行業涌現出的優秀勞動者和先進集體予以表彰,彰顯這個時代對勞動創造的崇高敬意。這些優秀勞動者無不稱得上響當當的“大國工匠”。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長期倡導的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在內核上是相通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精益求精、誠信踏實、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甘于奉獻,都是其必備的氣質與品質。
在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中國經濟爬坡轉型的關鍵之際,全社會如此廣泛地關注和探討工匠精神,意義非凡。過去幾十年,勤勞智慧的中國勞動人民胼手胝足、開拓進取,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快馬趕路的中國,不可避免地遇到發展粗放、管理粗陋、產品粗糙等問題。它們有的耗費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有的則直接污損了“中國制造”這張重要名片。
轉型的瓶頸、環境的壓力、需求的倒逼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想讓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要想擴大“優質供給”,應對激烈國際競爭,就必須下決心“補課”“補鈣”,在提升產品與服務的精致度、創新力和可靠性上下苦功。在此背景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勞動精神和工業文化恰逢其時,正中要害,也刻不容緩。
放眼全球,很多國家以敬業專注、求精求新為核心的工匠精神都獲得極大尊重、得到充分釋放,無不成為它們工業進階、產業升級征途上的精神指引和關鍵支撐。
回看國內,從“四大發明”、都江堰,到景德鎮陶瓷、明清皇家園林,中國自古就不缺少“工匠基因”。新中國成立后,“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涌現出一大批追求卓越、忘我奉獻的模范人物,也閃耀著工匠精神的光輝。近年來,中國在海外的鐵路、公路等項目質量廣受認可,華為、海爾等企業的創新產品熱銷全球,都是新時期“匠人匠心”的代表。
應當指出,工匠精神不是宗師巨匠們的特有殊榮。每個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用心鉆研的勞動者都是當代工匠精神的詮釋者、傳承者。弘揚工匠精神,就從堅守本分做起,從擰緊每個螺絲釘、認真對待每個顧客電話做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哺育工匠精神遠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更像是一項多方參與、綜合施治的社會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厚植公平競爭的土壤;完善法制法規,避免“老實人吃虧”;改革職教體系,注重職業精神和實戰演練;營造社會風氣,崇尚勞動創造,尊重能工巧匠,也容忍試錯犯錯……我們熱切期盼,工匠精神能夠潤透到社會生產鏈的各個環節,使嚴謹的制造力與澎湃的創造力凝聚成強大合力,推動中國向著制造業強國之夢、向著“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