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下鄉知青、研究人員,他執著地探索水稻生長發育的奧秘,所獲頗豐。他就是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植物學教授王忠。
1969年,剛剛20歲的王忠來到淮海農場,進行水稻高產試驗田的實驗。當時的淮海農場還是一片白花花的鹽堿地,水稻畝產量不到100公斤。而王忠與其他幾個剛到農場的“愣頭青”,二話不說就干了起來。可是,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連兩年,王忠等人研究種植的水稻產量甚至比原來還低。“小王種稻,草多苗少。”當地人對王忠科學種植水稻的質疑聲一時四起。
但此時的王忠并沒有止步不前。他深知,自己中學畢業的文化水平并不能把水稻研究做得更深入,他決心要汲取更多關于農耕的知識。1974年,王忠由于在水稻種植方面作出突出貢獻,被推薦至江蘇農學院(揚州大學前身)。自此,王忠的命運與揚州大學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也與水稻聯系在了一起。
從農學院畢業后,王忠留校任教。1988年他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5年后,王忠又被破格晉升為教授,成為當時中國植物生理學界中最年輕的教授。
1991年,江蘇農學院為王忠爭取到國家公派赴日本茨城大學農學部研修的機會。在那里,王忠不僅很快掌握了植物制片和電鏡觀察技術,而且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成功探明了水稻小穗中維管束的結構及其走向,搞清了水稻花絲和柱頭伸長和萎蔫機理,揭示了控制水稻穎花開閉的漿片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由于他突出的研究成果,日本方面表示希望他能留在日本。雖然國內研究設備的普遍落后確實讓許多工作難以推進,但面對“誘惑”,王忠的態度很鮮明。“國家需要我,我的農民父親母親們需要我,母校也需要我。”
1977年以來,王忠先后主持了15項科學研究課題,其中有12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茆慧敏 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