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億張社保卡近日送到參保者手中,社保卡所承載的大數據也引起廣泛關注。
這數據的確夠“大”——看參保人數,已達10億,最終將實現“人手一卡”;看年齡跨度,從出生不久的嬰兒到耄耋老人,都有自己的一張卡;看功能,持卡掛號看病、持卡取養老金、持卡領補貼、持卡消費……功能上百項,新數據隨時在生成。“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是社保卡的發展目標。從1999年首張社保卡誕生至今,“記錄一生”已基本實現。然而,談到“保障”“服務”,與老百姓的期望顯然還有距離。辦理社保業務,為何還總要一趟趟跑?單位未按員工實際工資繳納社保,監管部門為何不能及時發現?社保“全國漫游”呼吁這么多年,為何仍然未能實現?老百姓的種種不滿,指向社保大數據的不足之處:數據有了,但運用得還不夠“活”。
數據不是為了當擺設,關鍵是要依托數據使制度安排更加科學。知道“是什么”,方知“怎么辦”。過去,不少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底數不清,使政府決策格外為難,既擔心政策走偏、好心收不到好效果,又發愁缺少數據支撐,政策措施難以解釋清楚、讓人信服。有了大數據,社保總體狀況清楚,為精準施策打下了基礎。政策制定方首先應回頭檢視:既有政策是否還存在不盡合理、不夠完善的方面?哪些人的養老保險還是空白?流動就業時最容易“斷”的險種是哪個?社保經辦方也要用好數據,看看哪些流程可以簡化調整,最大程度便利百姓。
社保大數據,不能關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異地領養老金,先要“證明自己活著”——這樣的事著實荒誕。防止養老金冒領,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事實上,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行業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數據信息庫。參保者生存認證,完全可以借助社保大數據與公安戶籍、民政殯葬、醫院治療、社區人口管理等數據信息進行動態比對,實時掌握參保人的狀況。
匯總10億參保者的大數據,無疑是了不起的進步。老百姓珍視手中的社保卡,也希望相關部門能用好大數據,讓百姓真正受益。這給社保既有運行方式帶來新挑戰,也考驗著社保改革攻堅克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