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創新是實體經濟活力之源
本刊評論員
經過大力度的開放發展,貴州在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大旅游等領域積累起諸多創新要素,人才、資金的聚集,乃至思想解放程度的提升,企業發展理念、制度設計、商業模式等方面的積極變革,深刻影響著貴州各行各業,呈現出“跨越式”變化。
根植于企業創新的實體經濟蓬勃發展所帶來的氣勢和力量,為這種變化奠定了重要基礎。企業創新從制度力量、技術革新、模式探索、產品開發等方面,為立足于貴州資源實際的產業培育創造了新天地,大健康醫藥產業、新型建材產業強勢發展以及大旅游“井噴式”發展,就是其中典型。創新帶來的突破性力量,常常會在資源稟賦所決定的思維框架中爆發,從而實現“無中生有”的產業成長奇跡,大數據產業就是其中的先鋒代表。
企業創新的前提,首先是企業家群體和致力于用企業創造社會價值的人們,對貴州的發展潛力和發展路徑有充足信心。這種信心的一個關鍵表現,是企業市場主體繁榮。“十二五”的五年間,貴州全省新增市場主體113.78萬戶、注冊資本2.13萬億元,市場主體戶數年均增長19.84%、注冊資本年均增長41.17%;2016年,貴州省市場主體、注冊資本同比分別增長13.56%、73.53%。這種增長趨勢,足以說明貴州所營造的創新創業環境的吸引力。
企業是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從理念產生到產品價值變現,這種創新邏輯鏈的完整構建,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特別對于產業實體培育與市場挖潛來講,都需要深刻了解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從新的消費模式里尋求價值認同,否則不論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還是產品創新,都可能淪為一廂情愿乃至空想和徒勞。貴州正處于后發趕超的關鍵時期,消費力量比較強大,還有可以挖掘的深厚潛力,這正是企業創新的重大機遇。
觀察機遇的另一面,客觀而言,雖然目前貴州消費市場力量強大,但購買力外流特征比較明顯。如電子商務成為消費主流通道情況下,貴州本土商品市場占有率較低,商品供給數量和質量均不能與發達省份等量齊觀。本土電商平臺總體競爭力不足,貨物進出比差距巨大,顯然對企業創新發展氛圍與環境構成了沉重挑戰。
實體經濟最終要拿產品說話。在貴州,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不管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產業,都有一批能夠在市場上叫得響的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在傳統行業里面,一批白酒、茶葉等特色產品暢行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全國有一席之地,現代物流等新型服務業也已經擦亮了自己的品牌。這些是貴州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排頭兵。
“千企改造”工程是貴州促進實體經濟大發展的重大創新之舉。通過深入實施“千企改造”工程,把貴州工業企業引向信息化、綠色化和服務化軌道,進一步促使體制完善和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產品創新。
“千企改造”把企業創新推向新的高度,即企業轉型升級,應讓經濟利益提升和民眾生存環境改善之間保持合理平衡。從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這種平衡因為最大限度顧及了生存底線,會讓企業創新保持長久動力,從而也為實體經濟的持久活力提供了基礎性條件。
當下,“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氛圍已經形成,人們對產業園區的建設以及其功能完善非常關注,廣大干部群眾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認識得到強化。特別是在全省開展的“項目建設觀摩會”,從政策執行、項目實效、環境影響等方面,都給各地黨委政府在企業主體成長、產業實體扶植上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實體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政策動力。創新發展勁頭足,貴州實體經濟前景可期。
(執筆:岳 振 責任編輯/奚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