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產業新經驗值得借鑒
楊柏
資深報人,曾任中國青年報貴州記者站站長、香港經濟導報執行總編輯、深圳商報前沿觀察總監。辟有楊柏工作室,從事深度報道、公益文化出版等。
一年一度的深圳文博會如期舉行,深圳文化產業逆勢上揚,其發展經驗再次成為各地關注的焦點。不少省市紛紛寫出調研報告,以期能克隆或移植深圳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我就在一個朋友上班的省級辦事處讀到這樣頗有意思的文字。根據該調研人員的總結,深圳文化產業的發展大體可以歸為:“無中生有,有中生新。”
深圳起步于一個經濟開發區,逐漸發展成為物流、金融與高科技的創新型城市。與許多內地具有豐富文化遺產相比,深圳曾有“文化沙漠”之名,在文化方面乏善可陳。可深圳絕地反彈,認識到短板就把改造短板變成一個機遇。深圳著手制定文化發展戰略,構造有利發展文化產業的市場體系,注意培育文化產業實體和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條文化產業的逆襲路線。從2003年起,深圳的文化產業持續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成為了一個發展增長極。2016年,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1949.7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11%,而同期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86%。深圳的文化產業已經與其他最具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齊頭并肩,成為城市發展的經濟支柱。
從沒文化到有文化,甚至靠文化吃飯,短短十幾年增長了十幾倍,有人總結深圳的做法是:“一個主攻方向、六個發展策略、三個緊密結合、三個重要抓手”。“主攻方向”,即拉長深圳城市稟賦比較優勢,以市場前景為行動取向,發展數字內容產業,躍上高端,優化配置,延長高附加值的上下游產業鏈。“六大策略”,即創新引領、集群發展、品牌提升、人才高地、外拓合作以及利用文化產業國際轉移的契機走出去,提高承接國際外包,在全球化中形成自有文化品牌,提高深圳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和競爭力。“三個緊密結合”,即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城市功能優化緊密結合,文化產業發展與深港共建國際大都會緊密結合。“三個重要抓手”,即抓健全與完善文化產業促進體系,抓知識產權保護,抓大項目帶動,催生特色產業鏈。
在善于歸納總結的人那里,深圳的經驗或深圳發展文化產業的模式,也“1633”數字化了。我覺得有一些深圳經驗是不能簡單復制的,比如地緣上的深圳毗鄰香港,但也不能排除一些關鍵的要素,比如最基礎的知識產權保護。保護知識產權是中國入世(加入WTO)時,進行國際談判的一大焦點。擁有立法權的深圳,是在改革實踐中“通過完善文化知識產權保護法規體系、建立健全專項治理與長效管理相結合的文化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確立有效的文化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權制度環境”,這實質是一種毫不猶豫地對國際規則的內置化。換種方式說,這是在改革開放創新中,把制度、法治置換成了城市之魂,塑造出了發展動力。
在眾多對深圳經驗的表述中,我注意到對深圳模式內涵的發掘,還有一個立足操作層面的“四條體系”:一是深圳創造文化產業與資本市場對接的便利,加速了優秀文化企業紛紛上市的步伐,比如一個南山區上市文化企業即達20多家。二是筑巢引鳳,引導文化產業在空間上盡可能集聚。國內外發展的經驗均證明,一定的集中度,是市場化發展某一產業,降低交易成本,便于實現配套共生的環境路徑。三是政府有形的手,最該做的是適時提供有利發展的政策。任何時候,有利的政策即制度供應會成為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這實際也是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題中之義。四是舊城區存量盤活再利用。深圳早就是一個在發展中出現空間資源瓶頸的城市,要提高新興生產力,就只有提高空間利用效率,打老地方“疊床架屋”的主意。這方面深圳面對土地資源稀缺的硬約束,專門為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制定了鼓勵扶持措施,鼓勵各區通過與舊城區、舊工業區、舊商業區改造相結合,置換出更多的空間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形成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平臺。(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