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業
他們圓了孩子的夢
閆立業
安徽省太和縣關工委的10多位老同志心中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自2012年以來的5年間,他們致力于教育扶貧工作,已成功牽手5000名因家庭貧困而面臨輟學的孩子,確保他們完成全部學業。
“這里存有5000名困境學生的詳細信息,分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兩種,以方便社會愛心人士隨時查閱,精準選擇教育扶貧對象。”一位負責同志打開《信息庫》說道。
“《信息庫》的建立,凝聚著縣關工委10多位老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地處皖西北的太和縣,是一個省級貧困縣,年輸出農民工40余萬人。淘金路上天有不測風云。傷殘、疾病、死亡等使得一些農民工家庭成了鄉村特困戶。為救助這些貧困家庭子女,使他們不致輟學,順利完成學業,縣關工委專門建立了《信息庫》。
自2012年以來,縣關工委的十幾位老同志,不論酷暑炎熱難耐,還是隆冬冰雪路滑,都會堅持一戶不漏地走訪特困家庭學生,要求自己務必走進屋、看到人,說上話。逐人登記,一人一表,貼照片,填寫“姓名、性別、年齡、就讀學校、家庭住址、監護人、是否單親或孤兒和貧困狀況及原因”等詳細信息,并簽署調查人意見、姓名,經鄉鎮關工委核實蓋章,分別以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兩種形式,存入縣關工委《信息庫》。
一旦愛心人士和困境學生確立了特定的資助和受助關系,即把愛心人士的手機號碼告訴受助學生,以便他們每月接到愛心人士的匯款時打一個感恩電話和隨時溝通。
為確保這些孩子安心學習,健康成長,縣關工委十幾位老同志,以《信息庫》為平臺,一方面通過在縣電視臺創辦《關工之聲》專題欄目、打出流動字幕、發出倡議和《致愛心人士的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呼吁社會各界人士為困境學生奉獻愛心;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人脈資源,通過電話、短信、茶話、登門拜訪等多種形式,密切聯系各行各業成功人士,向他們詳細介紹困境兒童的生存狀況,動員了不少愛心人士。僅2016年,就先后舉行了37場社會愛心人士手牽手捐資助學儀式,資助困境學生1128人。
5年來,太和縣關工委共動員社會愛心人士145位,籌集善款893萬元,資助困境學生4430人,其中獲得一次性資助的2842人,獲得長期資助的1588人。
2014年8月15日,“五老”廉月富與雙浮鎮18名困境學生(小學生9人,初中生9人),簽訂了長達10年、累計捐助總額38萬元的愛心助學協議。為給受助方一顆定心丸,他還請縣公證處進行了現場公證。廉老動情地說:“我已年過古稀,如果在這期間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履行我簽下的協議時,就由我的長子廉偉去完成。”
縣關工委的這一舉措,在整個太和縣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縣委、縣政府分別對全縣25位資助困境學生達10人以上的先進個人予以通報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