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輝
(呂梁日報社,山西 呂梁 033000)
讓新聞的民生底色更加厚實
——《呂梁日報》“學好講話、維護核心、講好故事”欄目的實踐
□許曉輝
(呂梁日報社,山西 呂梁 033000)
2017年8月份開始,為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興起迎接黨的十九大宣傳熱潮,山西省委宣傳部在全省新聞戰線組織開展了以“學好講話、維護核心、講好故事”為主題的提升新聞履職能力大型采訪活動。《呂梁日報》結合實際在多個版面開設“學好講話、維護核心、講好故事”欄目,以講故事的形式,刊發一批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進田間、進地頭、進廠礦、進學校、進軍營采寫的基層干部群眾學用講話,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建功立業的一系列接地氣、有溫度、暖人心的生動實踐,全面反映呂梁市廣大干部群眾奮發有為、干事創業的精神狀態,用小故事反映大變化,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視角折射大時代,小人物體現大精神。
通過專欄,并適時推出系列報道,以獨特視角反映呂梁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用群眾語言、群眾感受反映新常態下群眾身邊細微而顯著的發展變化,在傳統媒體、主流輿論提升新聞報道的接受度、感染力和傳播效果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發表后,呂梁市委宣傳部召集全市新聞單位要求以講話精神為重要思想引領,做好全面工作,迎接十九大的召開。呂梁日報社結合實際,開設了“學好講話、維護核心、講好故事”采風與調研活動。要聞部、經濟專刊部、政教專刊部以及《呂梁日報·晚報版》先后在顯著位置開設專刊,并設有子專欄。根據編輯室總的要求,抓住這一契機,把采訪活動作為“深化走轉改、踐行三貼近、檢驗活動成效、了解民生實際、強化群眾意識、提升記者水平”的一次實踐,選派了兩組采訪小分隊深入一線,走進群眾身邊尋找亮點,寫出好故事。
經過一段時間的采訪報道,參與活動的記者編輯把此次的采訪概括為“聽取匯報找亮點、實地調研聽訴求、拍攝采訪抓細節、編輯報道選典型”的四部曲。生動曲折的采訪經歷、真實感人的心路歷程、鮮活豐富的基層生活,讓廣大采編播人員身臨其境、受益匪淺。有的年輕記者積極主動請纓,要求參與下一階段的活動,集中采訪調研,以增加切身體驗,感受百姓生活,了解基層實際,提升鍛煉自己。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呂梁日報》創新專題欄目,進一步深化“學好講話、維護核心、講好故事”欄目。截至9月初,這次調研采訪活動已在《呂梁日報》各個版塊刊發《豆腐飄香留住千年鄉愁》《“小”支書“大”靠山》《離石區西屬巴街道貧困群眾用“愛心積分卡”領救助》《方山縣積翠鄉“四輪齊驅”推進領導班子建設》等20余篇,其中,《豆腐飄香留住千年鄉愁》《中陽:核桃保險惠果農》《臨縣:實施城郊公交覆蓋工程》《“小”支書“大”靠山》等被《山西日報》采用。內容涵蓋農業、扶貧、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城鄉公共交通、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關聯,關乎百姓生存、發展、服務保障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基層群眾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喜怒哀樂一時成為《呂梁日報》的畫面焦點、報道重點和關注熱點。這些報道在全面反映民生建設成效的同時,通過記者深入細致的采訪、調研、觀察、思考,挖掘政府部門工作亮點,發現基層百姓點滴變化,用群眾語言、群眾視角、群眾感受,講述百姓故事,反映群眾生活,大大增強了黨報新聞的可視性、真實性、權威性和感染力。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新聞報道也一樣,2017年以來,呂梁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按照山西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認真落實中共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對呂梁提出的扎實組織扶貧攻堅、扎實推動轉型發展、扎實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三件大事”要求,突出“六個堅持”,實現“六新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力促進經濟穩步向好和社會和諧穩定。
呂梁市把工作著力點放在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上,放在低收入百姓、弱勢群體身上,放到條件差、底子薄、基礎設施落后的地方。在強農惠農、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住房保障、文化惠民等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這些既是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也是基層百姓的關注熱點,更是記者選材和報道的源頭活水。“學好講話、維護核心、講好故事”專題欄目推出后,業界評論、社會反響較好,呂梁日報社新媒體,呂梁新聞網和呂梁日報App,公眾微信平臺的轉發量、點擊量均提高了百分之七以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地方黨報要發揮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凝心聚力的作用,就必須在報道中充分關注群眾、關心群眾,把更多的群眾視角、群眾語言融入到報道之中,想百姓之所想,替百姓發聲,讓民生新聞的底色更加厚實。
以往的主題性報道,更偏向于評功擺好、偏向于主流聲音、偏向于政府部門的表揚與自我表揚,群眾的想法、意見、疑惑鮮有涉及。這次采訪調研和新聞報道中,呂梁日報社勇于創新,采訪報道中盡可能的傾聽基層百姓的聲音。這樣的新聞樸實無華,有血有肉,鮮活生動,可感可信。
沒有刻意雕琢,沒有導演痕跡,也無需添加任何解說,由衷的吐露心聲和基層百姓臉上燦爛的笑容,已經回答了民生實踐中基層百姓的所有問題和想法,這就是民生新聞的“細節”力量。
生活是新聞不竭的源泉,創新是記者永遠的追求,生活這口“泉水”需要記者用心去挖掘。記者在采寫《無奮斗,不青春》時,把一個活生生人物的創業史淋漓盡致地描述了出來。在“無意”中發現的好典型,也是記者堅持走基層、接地氣,善用百姓視角發現的好新聞。這些素材只要把握好采訪時機,比如,《一個農民的新觀念》就是通過講述一位在黃土地上堅守的莊稼漢,通過他回鄉當農民的歷程,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生產必須與社會同步、合拍,農民致富必須誠信守法,這就是新農民的新觀念。這樣的新聞都可以做成思想性、“參考性”極好的新聞。
實踐證明,只要細節真實、情節豐富、故事感人,讓群眾做新聞主角,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講關乎百姓冷暖的故事,新聞有了溫度,傳統媒體的報道依然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編輯: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