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義成
(重慶市榮昌區廣播電視臺,重慶 榮昌 402460)
新媒體時代下,區縣電視臺如何在重圍中“浴火重生”
□官義成
(重慶市榮昌區廣播電視臺,重慶 榮昌 402460)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的普及率越來越高。新媒體強勁的發展勢頭下,受眾可以通過網絡輕松獲知各類信息,從而對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傳播渠道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新媒體時代,如何在傳媒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便成了區縣級電視媒體首當其沖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面對收視率低下、廣告收入入不敷出、人才流失、節目質量提升困難等具體問題下,區縣電視臺必須改變觀念、調整定位、整合資源,積極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立于不敗之地。
新媒體時代 區縣電視臺 突出重圍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新聞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關鍵的變革與轉型時期。在如此現實情境下,電視新聞宣傳進行積極的調整和變革,需要利用與時俱進的網絡技術,嫁接新媒體平臺,創新生產方式,突破重圍“浴火重生”。
制作內容單一。與人才濟濟、資金雄厚的央視及眾多省市級電視臺相比,區縣電視臺顯得“小兒科”,其制作的節目內容單一,無法緊跟觀眾挑剔的目光,滿足不了觀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久而久之,觀眾覺得區縣電視臺的節目索然無味,沒有新意,觀賞性不高。
根據筆者在渝西地區對區縣電視臺的調查發現,區縣電視臺的節目主要由電視劇和新聞兩部分構成,期間在固定時間段進行天氣預報。作為最吸引觀眾的電視劇,一般都是重復播放一些省市級電視臺播放后的劇目,幾乎沒有熱劇,很難吸引觀眾。而新聞報道則是簡單地將本地、省市、國家乃至國際上的重要事件做報道,可讀性不強,嚴重影響觀眾收看的積極性。
節目編排機制滯后。據筆者了解,許多區縣電視臺從成立之日起,其組織結構基本沒有發生過太大變化,一直沿襲傳統媒體時代的編播機制。面對新媒體的“拍馬殺來”,內部機制很難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電視產業發展,顯得“力不從心”,嚴重影響其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尤其在信息傳播飛速發展的時代,本地區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很快就會通過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傳播出來,而電視新聞則要記者現場采訪、后期制作后經審定才能播出,信息傳播速度嚴重滯后,造成了觀眾群體的大量流失。
特色不明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區縣電視臺的創新難度也隨之增加。為穩固觀眾群體,不少區縣電視臺采用了購買節目或者電視劇這種相對成本不高、風險系數較低的模式。但造成的后果就是各區縣電視臺節目、電視劇濫竽充數,質量不高,且同質化十分嚴重。這種無差異化的運作導致了區縣廣播電視臺的市場競爭力也江河日下,失去了大量收視群體。
人才流失嚴重。本來區縣電視臺的人員的專業技能及技術熟練程度與省市級電視臺的從業人員相比,就存在較大差距。隨著區縣電視臺往昔的“輝煌”的褪去,其待遇也相去甚遠,不少成熟的主持、制作人才紛紛另覓高枝。人才的流失,加之高水平從業人員引進的困難,使得區縣電視臺“雪上加霜”,導致了其發展存在諸多瓶頸。當前,區縣電視臺綜合型人才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很難滿足其長遠的發展。
新媒體時代,區縣電視臺想要“浴火重生”,重塑話語權,必須主動出擊、積極應對、講究策略。
借力新媒體,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改進傳播方式。相對于電視媒體的專業主義壁壘,新媒體為普通公眾提供了一個公平的話語表達平臺,電視媒體可以借助這些新媒體技術改進自身的傳播渠道。同時,區縣電視臺可以整合普通群眾用DV、手機等便攜拍攝的“微內容”,樹立“大資源觀”,充分利用井噴的民間資源、網絡資源,重塑傳統電視媒體的話語權。
發揮專業優勢,穩固新聞市場。與新媒體相比,職業化、系統化采集和發布新聞的能力是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是電視媒體的一大優勢。雖然新媒體飛速發展引起了信息傳播的極端開放性,但一些自媒體上的新聞常常魚龍混雜、混淆視聽。所以,區縣電視臺一定要秉承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杜絕假新聞,守護好公信力這個“傳家寶”。
同時,區縣電視臺還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從推進直播常態化、新聞深度化等方面發力,牢牢搶占電視新聞市場。
發出主流聲音,傳播社會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是黨中央對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的要求。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社會輿論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其中不乏鼓舞人心的正能量輿論,但也有泥沙俱下的有悖于社會法制道德的負面觀點。此時,作為區縣電視臺就應該“挺身而出”,肩負起引導社會輿論向正能量方向發展的重任。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的表達方式可能有轉變,但是陣地不能丟。區縣電視臺應該立足于本土,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輿論,堅持以“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則,積極宣傳主流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立足本土。新媒體時代下,區縣電視臺應該以本地觀眾為切入點,根據地方特色,打造與本地受眾理念相近的節目,以本地觀眾的需求拓展經營之道,憑借受眾的認同感擴大影響力,努力打好本土化品牌。雖然區縣電視臺覆蓋有限、資源不多,但節目立足本土,可貼近群眾和生活,為當地受眾提供全面、真實的各種民生信息,讓節目內容和類型更具有定向性,進而不斷強化本地市場,從而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電視的收視率。
做精品牌節目。區縣電視臺實施欄目精品化,不是為了和央視、省臺媲美,而是要利用身邊的資源打造精品欄目,以品牌吸引當地受眾,搶占本地的收視份額。結合本地特色的精品化策略,應以服務本地為出發點,關注本地居民的衣食住行,挖掘觀眾感興趣的事件,有針對性地打好服務牌,與受眾互動,從而培養越來越多的忠實觀眾。同時,欄目精品化要依托特色團隊,不僅要有好的策劃,更需要主持人、記者、編輯以本地語境、本地思維來執行。
差異化發展。目前,各區縣電視臺都出現了“千臺一面”的同質化發展局面,缺乏市場競爭力。任何一個節目市場,在不同的時段,面對不同的受眾,效果都會不一樣。在新媒體時代下,區縣電視臺要“突出重圍”,就需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因此,區縣電視臺可以嘗試在深度差異中尋找品牌特色,走差異化品牌之路。這樣,區縣電視臺就可以把握好頻道的定位,確立頻道的品牌內涵,也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直播常態化。隨著技術的革新,解決了讓許多區縣電視臺的節目直播的技術難題。現在,從中央電視臺到地方省市電視臺,新聞直播的主流方式通常以突發事件或意外事件為報道對象,其他的儀式性新聞直播逐漸減少。區縣電視臺對突發事件第一時間直播,往往能夠吸引觀眾廣泛關注,并獲得認可和好評。如果區縣電視臺能夠將直播作為一種常態化的節目樣式,以服務意識為先,做好身邊事件的直播,就可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就能體現出區縣電視臺的貼近性,重新占領觀眾市場。
【1】王婧.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區縣廣播電視臺未來發展之路.中國傳媒科技,2013年24期
【2】易邵華.數字化背景下中國電視媒體的網絡化生存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3】陳曦.電視新聞的民生化發展路線探討.新聞研究導刊,2014年第48期
(編輯:高秉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