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覓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
浪漫中的古典精神
——淺析勃拉姆斯《e小調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
王 覓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
勃拉姆斯的眾多創作很難用單一的風格加以描述,既有嚴肅沉重的作品也有輕松唯美的作品,這些音樂作品展現了勃拉姆斯獨具的崇高信仰與人格魅力。第四交響曲是勃拉姆斯所寫四部交響曲中最偉大的一部,多樣化的和聲、豐富的和弦變化以及復雜的調性布局,將古典主義的規整性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鋼琴家。他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文學化、標題化音樂盛行之時,不受當時音樂主潮的影響,將自己的音樂創作根植于古典音樂的傳統之中。勃拉姆斯一生共創作了四部交響曲,第四交響曲是是他讀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時受啟發完成的,因而這部作品散發著濃厚的悲劇之情,激昂、悲憤,而又不失古典音樂的氣質。
《e小調第四交響曲》(Op.98)是1885年勃拉姆斯在莫祖席拉格完成的,在這之前他曾向克拉拉、指揮家彪羅請教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巴赫恰空風格的音樂元素,最終他將這些元素都用到了這部交響曲中,并在首演中獲得歡迎與贊許。這首交響曲是四首交響曲中風格最嚴謹的,也為他所有交響曲做了一個完美的總結。整部作品由四個樂章組成,音樂嚴肅宏偉,構筑充滿探索精神的生命境界。其中最后一個樂章的創作極為大膽,靈感來自德國根深蒂固的傳統。采用古老的帕薩卡里亞結構形式,以巴赫康塔塔(No.150)的主題為基礎,用固定低音的形式反復出現,充分體現了勃拉姆斯對巴赫以及古典音樂風格的崇尚之情。樂曲第一樂章采用了傳統交響曲慣用的奏鳴曲式。和聲變化極為豐富,調性布局復雜,這一樂章憂傷、黯淡而又充滿激動、壯烈的情緒,為全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下面筆者將針對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作出詳細分析。
第一樂章沒有引子,主部主題直接進入,e小調為主調。呈示部(1-144小節)分為主部主題、連接部、副部第一主題、連接部、主部主題、副部第二主題和結束部。主部主題(1-52小節)為對比樂段,以小提琴悠揚的主旋律開始,運用弓弦樂器、木管樂器和圓號進行配器,音響如清泉般透徹,層次分明。旋律弱起,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三度旋律音程為主,排列十分巧妙。主題旋律樂音按順序排列為下行的三度音,極具語義化含義,將痛苦悲傷的情緒帶入。(見譜例一)。
譜例一:

9-12小節在主題材料的基礎上加入了輔助音并變化出了新的節奏型,第10小節是第9小節的逆行(見譜例二)。
第13小節對主題材料進行了緊收,節奏型縮小了一倍,音符更加密集,使音樂更加流動。(見譜例二)。
譜例二:

第16小節離調到e小調的重屬和弦上,緊接著18小節屬七和弦出現,19小節解決到e小調的主和弦,主部主題到此結束(見譜例三)。
譜例三:

連接部(19-57)在這一小節疊入,同樣使用主部主題的弱起旋律,與主部主題同頭,做到了材料的自然統一。但在配器中做了明顯的改變,以四分音符帶休止的主題與第一二小提琴主題聲部形成了對位模仿關系,長笛和其他木管組樂器對內聲部的旋律與和聲進行了填充,形成一種不穩定的感覺。這里主旋律并不那么鮮明突出,取而代之的是復雜的復調織體。這首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有兩個副部主題,副部第一主題(57-73小節)轉到b小調,旋律極具歌唱性,而伴奏織體活潑靈動,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對比。材料仍主要使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伴奏部分采用了連續下行的三度分解和弦的跳進,呼應了開頭主部主題的三度音下行。副部第一主題第二小句(59-60小節)是第一小句(57-58小節)的倒影重復,第三、四小句是第一、二小句的變化重復。后八個小節是前八個小節的高八度重復,這樣的重復鞏固了新的主題旋律,使音樂更加寬廣流動。在進入副部第二主題之前,還出現了四小節的轉折,在和聲上為副部第二主題做了準備,調性由副部第一主題的b小調轉到了副部第二主題的B大調,形成了明顯的色彩上的對比。副部第二主題(96-106小節)的第一小節材料來源于53小節的材料,主要音程旋律還是構建在三度的關系上,從升D到升F,下一小節從升F到升D,是上一小節的逆行,接下來兩個小節運用同樣的音型,但音程關系上逐漸擴大,此處雙簧管的演奏來源于第91小節轉折部分的旋律,經過升D到升C和升C到B 的四小節的平緩處理后,和聲經過B大調的屬七和弦完滿解決到主和弦上,整個副部結束。結束部(107-144小節)出現了分解和弦音型,這個材料來源于第53小節三連音的材料,改變了原來的順序和增加外音,連接成一個連續的分解和弦連奏樂句。而后通過模進的手法將音樂推向了整個呈示部的高點。其節奏型完全來自于連接部54-57小節,作曲技巧十分高超。
展開部(145-245小節)分為引入、展開部分、屬準備三個部分。引入部分與主部主題完全相同,完全重復八小節,為典型的同頭導入。展開部分(152-244小節)前兩小節的材料來源于第9小節的材料,而后調性轉向下屬二級調F大調,在156小節轉向g小調,音樂織體開始復雜,為音樂的推動做好了準備(見譜例4)。
譜例4:

161-168小節以主部主題材料的變形為主要聲部,轉向降B大調——降A大調——降b小調。第169-183小節開始變得不穩定,打破了常規的強弱規律,在二三四拍加入了很多的著重記號,使音樂有很強的動力感。第184-226小節連續使用了三連音的節奏型,材料取自于呈示部的連接部,推動了音樂的發展使情緒逐步高漲起來。第227-242小節使用了主部主題第9小節的材料,第245小節停在e小調的屬功能上。屬準備只用了四個小節,并沒有采用很長的屬準備階段。
再現部(246-393小節),再現部中的副部調性回歸體現了奏鳴曲式最典型的特點,在勃拉姆斯的這首作品中也毫不例外。主部主題的旋律由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結合變成了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結合,力度從“ppp”到“p”又到“pp”,表情上為“dolce”,變得十分柔和平靜。再現部中的連接部比呈示部中的縮短了9個小節,副部調性服從到了主調,且與呈示部一樣,副部的一二主題先后由e小調轉到E大調。
尾聲(394-440小節),尾聲部分以主部主題開始,和聲上更加厚重,卡農式的模仿進一步的回顧了主題。對主部主題中的材料再次展開,第426小節為收攏性終止,在430-433小節使用附點節奏型,增強了音樂的推動感,全曲以雄偉的大和弦走向高潮并結束。
有評論家稱勃拉姆斯是生活在浪漫主義時期的最后一位古典主義作曲家,他的作品既傳承了古典樂派又有自己獨特的韻味,而這兩者毫不矛盾地交織融合在了一起,成為勃拉姆斯獨特的音樂風格。我們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春意盎然的田園、孤獨失意的詩人、枯葉飄落的哀嘆,也可以看到堅韌挺拔的士兵、馳騁沙場的英雄。勃拉姆斯繼承了德奧音樂的傳統,從巴赫到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他是唯一把古典寶藏毫無保留地繼承下來的人,創作了最后的古典藝術。在所有浪漫主義作曲家中,勃拉姆斯完美地平衡了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和古典主義曲式的矛盾,這種矛盾是理想與現實的交織,他把沖突巧妙地化為兩個方面融入到音樂創作中,用特有的方式展現屬于自己的音樂。時至今日再去回味勃拉姆斯的作品,不論是技術上還是對音樂理解和表現方面,仍需后人去發現和探索。
[1]易慧敏,李虻.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和聲特征分析[J].音樂生活,2009.
[2][英]保羅·霍爾姆斯,王婉容.勃拉姆斯[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J624
A
王覓( 1993—),女,滿族,遼寧鞍山,天津音樂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