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榮
《水滸傳》通常被人們歸入英雄傳奇小說,這類小說從宋元小說話本中的“說公案”“樸刀、桿棒及發跡變泰之事”或“說鐵騎兒”之類發展而來,以塑造一個或幾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為重點,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題材雖有一定的歷史根據,但虛多于實,甚至主要出于虛構,其作者有可能突破歷史事實的制約,跳出帝王將相、軍國大事的圈子,將目光移向民間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水滸》即是這類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將水滸一百零八將分為“上上人物”“上中人物”“中上人物”“中下人物”“下下人物”幾等,而在“上上人物”中,金圣嘆對武松、魯智深、李逵三位豪杰評價最高。在這三人中,他又盛贊武松為“天人”,說:“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而且,武松是民間義勇的代表,也是歷史上最出名的打虎英雄。一般人大都未讀《水滸》而先知武松,武松也是該小說刻畫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一、武松的英雄氣概
作為打虎英雄的武松,是《水滸》中寫得最為生動難忘的人物之一。武松在景陽岡下的小店里喝完酒以后,店家警告他岡上有虎,武松不信,不聽勸阻,定要單獨過岡,等到武松看到山神廟的那張榜文蓋有官印時,才相信真有老虎,這時他已經有些害怕了,想回去卻又怕店家恥笑。這說明他對能否戰勝老虎并不是很有把握,還有些膽怯,但為了面子只能硬著頭皮過岡。有人認為他動手打老虎是被逼無奈的選擇,覺得他已經沒有后退的余地,要么他死,要么老虎死,他只能豁出去了,對普遍的公認武松打死老虎是為民除害也并不茍同,認為他完全是為了自己活命,怎么能算是英雄,對他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英雄行為進行全盤否定;還有人說武松打虎不如李逵勇敢,這也是誤解。這些看法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絕對是不客觀也不公平的。明代文學家李贄曾評論說:“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如此學究見識,如何讀得《水滸傳》?不知此正施、羅二公傳神處。李是為母報仇,不顧性命者;武乃出于一時,不得不如此耳。俗人何足言此,俗人何足言此!”這位深得藝術創作精髓的大師的評價,表明他深知人性的常理。武松并沒有找上門去與吃人大蟲(老虎)性命相搏的必要,打虎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小說寫道:“武松讀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轉身再回店里來,尋思道:‘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存想了一回,說道:‘怕甚么鳥!且只顧上去,看怎地!”武松的豪氣也正體現于此。
二、作者如何刻畫武松的英雄氣概
作者在刻畫人物時最精彩的地方還在于,他跳出了對“高大全”式性格的追求,而積極追求最有能力表現出人性美的缺陷美。武松是個真實的人,他并不是神仙或者超人。他和普通人一樣,面臨危險時,會猶豫,會畏懼,也會想到退縮和避讓;經過惡戰后,他會疲憊,也會勞累。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真實的。這讓讀者感到他和一般人的距離并不是那么遙遠,有一種親近、真實的感覺。而真正值得人們佩服的,是他的勇氣和智慧,先說他的“勇”,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當猛虎真的出現時,他倒不猶豫了,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勇敢地面對生死挑戰,奮起反擊并取得了勝利。再說他的“智”,上岡前的細細思量,為他面對猛虎做好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準備,可見他并不完全是個行動魯莽、意氣用事的人。下岡時,他更是粗中有細,正確地估量了自己當時的實力和潛在的危險,做出了明智的選擇——繞過猛虎經常出沒的亂樹林盡早下岡。可以說武松也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
三、對武松英雄氣概的評價
武松的這種英雄氣概值不值得效仿則是另一回事。英雄也要量力而行,遇到事情要講究策略,所以說這種氣概不但不應效法,還應當反對。事實上,武松打虎僥幸成分很大,一是他喝酒壯了膽,二是武松的武藝也確實驚人,但按照常理,本事再大,也不值得拿性命去冒險——武松并沒有百分之百打虎的把握,他不得不打虎更多地是因為他愛面子,他不肯回去,是因為怕被別人笑話,說他不像好漢。換句話說,為了做好漢,武松可以置性命于不顧。這種英雄觀、好漢觀、價值觀是很成問題的,因為他并不考慮應當怎樣去做好漢,也不考慮做這種可能被老虎吃掉的好漢有沒有必要,如果現實生活中真的出現了武松這樣的人,一般情況下,大概只能做老虎的美餐,這時,命都沒了,即便被人稱為英雄好漢又有什么意義。現代社會提倡人們見義勇為,這很有必要,但是人們有時真的需要量力而行。例如,如果一個人水性不好,看到有人溺水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結果很有可能只是多搭上一條人命。
武松的英雄氣概,主要不在打虎,以前有讀者把武松的豪飲、打虎等當成他最為豪邁的特征,而筆者認為他的英雄氣概集中體現在以下兩處。
一是在武松替哥哥武大郎報完仇,殺了那對奸夫淫婦后、自首前,他對街坊鄰里說:“小人因與哥哥報仇雪恨,犯罪正當其理,雖死而不怨。卻才甚是驚嚇了高鄰。小人此一去,存亡未保,死活不知,我哥哥靈床子就今燒化了。家中但有一些物件,望煩四位高鄰與小人變賣些錢來,作隨衙用度之資,聽候使用。今去縣里首告,休要管小人罪犯輕重,只替小人從實證一證。”金圣嘆對此處的評價是:“天在上,地在下,日月在明,鬼神在幽,一齊灑淚,聽公之言……讀之心痛,兄弟二人,一死于仇,一將死于報仇,想其父母在地下,不知相顧作何語。”李贄評曰:“可傷可念。”這種為正義的行動赴難的勇氣和毅然決然的決心躍然紙上,實在讓人感佩不已。
二是在第二十八回,即武松殺嫂祭兄后被刺配到孟州牢城營“安平寨”,因初到,按照慣例,要吃殺威棒的苦頭,但是一般的囚犯都會先賄賂管營的差撥,這樣就會少或不吃苦頭,因此武松一到營,就有很多好心人來對武松說要識時務者為俊杰、別傻乎乎地不要命……但是,武松對于這種向差撥行賄的做法極為不屑,他說:“小人身邊略有些東西,若是他好問我討時,便送些與他;若是硬問我要時,一文也沒。”緊接著,差撥就來公然敲詐,沒有料到碰上了一個大大的硬釘子,武松對于差撥的回答是:“你倒來發話,指望老爺送人情與你,半文也沒。我精拳頭有一雙相送!金銀有些,留了自買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沒地里倒把我發回陽谷縣去不成!”差撥討個沒趣,索賄不成,偷雞不成反蝕了米,盛怒而去。那些囚犯又來提醒武松要當心差撥使壞,要他性命,武松依然滿不在乎,他說:“不怕!隨他怎么奈何我,文來文對,武來武對!”武松并非不知牢城營的黑暗,相反,他對這些地方的黑暗程度比誰都心中有數,只不過,他極端反感這種做法。因此,如果管營的若按照制度來對待他,他就完全以一種甘心挨打的態度來對待。這種非暴力的反抗方式具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激起讀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義憤,同時也使人對武松產生崇高的敬意,他的這一舉動反映了他對自己人格尊嚴的維護,也反映了他不與邪惡同流合污的決心。當然,如果他們搞陰謀,他就不客氣,即所謂武來武對。因此,當他真的面臨一百殺威棒時,他決定心甘情愿地挨打,此時他的英雄氣概讓當時在場的所有人大為吃驚。他說:“都不要你眾人鬧動,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拖。我若是躲閃一棒的,不是好漢。從先打過的都不算,從新再打起。我若叫一聲,也不是好男子!”他又說:“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兒,打我不快活。”到此處,正要打時,施恩看中了武松的英雄氣概,認為他可以為自己報仇,因此為他開脫,讓他父親管營救他,免受殺威棒之苦。所以,當施恩的父親問他路上有沒有害病,只要他答一聲病了就可以免去皮肉之苦,武松當過都頭,深知其中的奧妙,但他偏要說:“我于路不曾害,酒也吃得,肉也吃得,飯也吃得,路也走得。”這連著的四句話,可以看出他急于顯示自己氣概的心情。當時,旁邊的軍漢也低聲告訴武松只要承認自己害了病就可以安然無恙,但是武松還是不屑于逃避這一百軍棍,他又說:“不曾害,不曾害,打了倒干凈。我不要留這一頓寄庫棒,寄下倒是勾腸債,幾時得了!”于此,武松連說兩遍“不曾害”,這種受難的決心異常堅決,作為一個硬漢的形象,已經非常鮮明。
四、結語
武松智勇雙全,獨戰猛虎,俠肝義膽,為兄報仇,他是《水滸傳》中寫得最為生動形象的人物之一。毫無疑問,武松是一位英雄。但是,英雄遇到事情時也要量力而行,講究策略。如果人們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實力,一味逞英雄,最終結果可能害人害己。所以,武松這種英雄氣概雖然令人敬仰,但不應效仿。
(欽州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