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萍
歷史深處的“紅五星”
李根萍
“東固山勢高,峰巒如屏障。此是東井岡,會師天下壯。”這是陳毅贊美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壯麗詩篇。革命搖籃井岡山世人皆知,而東固革命根據地卻一直鮮為人知,它猶如藏在莽莽群山中的一部厚重史書,待人去瀏覽和研究……
1929年1月14日,為打破敵軍圍剿,毛澤東與朱德采用“圍魏救趙”之計,率紅四軍冒著風雪從小行洲下山尋找戰機,擇機再打回來。離開根據地的一個多月里,紅軍將士行走在寒冷的雪天,天天饑寒交迫,戰斗連連失利,傷員沒地方安置,屢次陷入險境。在這最艱難困苦之際,“最有主意”的毛澤東這時想起了早有聯系的東固根據地,在項山羅福嶂召開的前委會上,他果斷決定甩掉敵軍,揮師東固。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天:1929年2月17日,黃昏時分,夕陽西沉,百鳥歸林,下山后早已疲憊不堪的紅四軍官兵終于回家了——在東固螺坑壩與紅二、四團勝利會師,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東固會師”。兩軍五千多人馬浩浩蕩蕩如洪流般云集在狹長的山谷,整個東固沸騰了,角角落落紅星閃耀,軍旗飄飄,人馬歡騰,其場景猶如朱德率部上井岡會師,也預示著我黨和紅軍一個嶄新的前景即將誕生。
東固和井岡山一樣,“歷史紅,山林好”,是革命的一塊寶。“上有井岡山,下有東固山”,是當年在中央蘇區廣為流傳的鄉村俚語。當年這里沒有公開的紅色政權,卻有秘密的武裝割據,革命武裝的經濟條件比井岡山要好,和白區的郵路、貿易都有正常往來,即“白皮紅心,深得人心”。在這里,毛澤東陡然有種“山外有山、豁然開朗”的感覺,也滋生了他巨大的思想靈感,認定這個地方是個可以施展才華的“革命大舞臺”。紅四軍到來后,鎮上的老百姓像過年一樣,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送茶送飯慰勞紅四軍。蘇維埃政府湊集大量的棉花和布匹,連日為紅四軍趕做寒衣。鄉親們搶著把傷員安排在自己的家里,像親人一樣悉心照顧。紅二、四團的領導還贈送了4000多塊銀元和大批槍支、糧食和彈藥,緩解了紅四軍軍需緊張的困難。
兩軍會師后不久,東固便與贛南、閩西逐漸連成一片。轉戰一年半多一點,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創建了中央蘇區。史學家這樣評價:“東井岡會師”不亞于“朱毛”在井岡山(寧岡)的會師,不亞于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與劉志丹部隊的會師。寧岡會師,創建了井岡山根據地;陜北會師,創建了延安革命圣地;“東井岡會師”,則創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紅四軍在東固會師后,重振軍威,恢復元氣,人員擴充至4000多人。在此僅休息了八天,因形勢所迫,毛澤東決定拋棄固定區域之公開割據政策,而采取游擊政策,即“打圍子”政策,以對付敵人之跟蹤窮追政策。第九天的晚上,滿月當頭,紅四軍官兵每人都攜帶著一條圓鼓鼓的糧袋,從東山坡下山,重新踏上開辟贛南閩西根據地的征途。
毛澤東下山后一直念念不忘東固這個“革命大舞臺”,他曾六上東固山,在這里精心謀劃指揮了一、二、三次反“圍剿”戰斗。戰斗中,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毛澤東力排眾議,將主要戰場擺在東固綿延幾百里的群山中,靈活機動地運用他的“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殲敵”的戰略方針,每次戰斗均大獲全勝。這幾次大決戰,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經典范例,也成了中央蘇區的奠基石。
黃洋界戰役,毛澤東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斗結束后,毛澤東站在東固山頂,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揮筆寫就了兩首“漁家傲”詞,紀念這三次戰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
東固平民銀行是1928年10月蘇區政府創辦的,發行了我黨金融史上第一張紙幣,是紅色金融事業的發源地。據統計,當年東固革命根據地共創20個第一,是中央蘇區的“一等模范區”。戰爭年代,東固革命根據地的群眾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奉獻,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有名有姓的烈士1400多人,他們的英名都刻在了東固革命烈士紀念塔上。
正是這個贛南不起眼的深山小鎮,當年養育了一支“窮人隊伍”,二十年后,這支隊伍舉著紅旗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屬于人民的政府。“東井岡”對革命的奉獻與付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摘編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