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志
踐行三個理念,助推寧夏經濟發展
◎張守志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奮斗目標提供了基本遵循。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 “努力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進一步指明了寧夏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明確了寧夏發展的思路和重點。作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我們要結合民革自身特點,緊扣這一目標定位,自覺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一全區民革黨員思想,努力踐行政治認同下的責任擔當,振奮精神,積極作為,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民革組織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導全體民革黨員繼承和發揚民革前輩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風雨同舟的優良傳統,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夯實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切實承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捍衛者的政治責任。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參政黨的履職要求,耐心細致地做好凝聚共識工作,掌握和關注黨員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動態和精神需求,對涉及政治性、原則性、導向性問題時刻保持敏銳性,及時澄清模糊、搖擺認識,引導和教育黨員準確把握 “求同存異” “聚同化異”的戰略內涵,明辨是非、站穩立場,把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真正內化為全體黨員的政治自覺和內心認同。持續深入開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把 “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作為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通過組織開展 “加入黨派為什么、歷史責任是什么、我為寧夏做什么”大討論、紀念民革成立70周年、 “觀故居、走多黨合作之路”等活動,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自覺地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看齊,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與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共寧夏第十二次黨代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提出要實施好創新驅動、脫貧富民、生態立區 “三大戰略”,作為今后工作的著力點和發力點。這一重大決策部署,既是寧夏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任務,也為民革助推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發揮參政黨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結合民主黨派對寧夏發展實際的認識和長期關注的問題,談談三個方面的思考和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指出, “寧夏地處西部,發展不足仍是最大的實際,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下大氣力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把握好穩增長和促轉型的平衡點,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速,也要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競爭力”。總書記的這些要求,抓住了關鍵、點中了要害。寧夏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包括綜合實力弱、基礎設施不完善、發展方式粗放、企業競爭力弱、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民生水平低、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等,歸根到底是發展不足,更重要的是所處發展階段的局限、矛盾的交錯、突出問題的疊加,使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把握發展的本質要義,選擇適宜的發展路徑,創新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們要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共寧夏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 “打造西部地區轉型發展先行區”目標要求,準確研判區內外經濟形勢,牢固樹立和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圍繞寧夏在 “一帶一路”戰略定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課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
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中共寧夏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民幸福作為我們的工作追求”。突出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執政理念,也指引民主黨派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思考和建言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方面。對于發展目標的確立,實現路徑的選擇,不僅決定了目標的可實現程度,而且決定了目標推進過程中全社會的認同。要切實立足于老百姓即期利益的損益,處理好遠期利益的引導,階段性的政策要凸顯發展成果的分享,并形成有效的分享機制以切實保障。GDP的增長、文化的繁榮、民生的發展進步等,每取得一點發展,都能夠將關注點放在讓老百姓分享上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同時,要努力踐行政治認同下的責任擔當,認真履行好黨委賦予民主黨派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新任務,將著力點放在確保脫貧后不反彈、不返貧這個長效機制上。把握好 “打造全國脫貧攻堅示范區”的目標定位,更加重視脫貧增收技能的培訓和脫貧產業的培育,逐步形成脫貧致富的穩固基礎,從而不僅要摘掉貧困的帽子,也要拔掉貧困的根子。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華文明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制約著生存,而發展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這些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努力使優美環境成為寧夏最大優勢和靚麗名片。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按照中共寧夏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 “打造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目標,立足寧夏生態環境脆弱的實際,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理念,在助推寧夏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深入調研,施展良策,發出民革好聲音,做出民革新貢獻,共同把寧夏建成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切實承擔起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讓寧夏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美、空氣更清新。
(張守志,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革寧夏區委會主委/責編 盧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