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風明
扶貧要“富口袋” 更要“富腦袋”
□ 秦風明
近日,筆者下鄉調研,偶入一貧困村民家中,其安居房墻壁上有一條小裂縫,不禁善意提醒說:“政府幫你建了新房子,你要好好愛護,趕緊維修一下吧。”沒想到,這位村民不屑地來了一句:“不用急,政府還會幫咱修!”
調研中,筆者發現有這種想法的貧困群眾不在少數,這讓人不得不深思。
近年來,各地全面推進精準扶貧,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但也有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依然嚴重,甚至產生了“任何事都會有政府來管”的依賴心理。實施精準扶貧,“扶”只是外力,貧困戶自己的努力才是內力,是核心。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因此,扶貧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因此,筆者建議:一,“富腦袋”在思路上應變“輸血”為“造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不僅要給農民“輸血”,更要增強其“造血愿望”和“造血功能”。沒有“造血”功能,“輸血”一停,只會“富一年,窮三年”,空耗人力、物力、財力;有了“造血”功能,才能讓貧困群眾擁有“永動機”,實現從“有限”向“無限”的轉變。
二,“富腦袋”在方法上應變“扶窮”為“扶智”。人窮窮一時,智窮窮一世。實踐證明,單純地送錢送物,無法實現貧困群眾持久穩定有質量的脫貧。要從根本上加快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脫貧步伐和長遠發展,關鍵在于提升勞動者素質,重視科技文化扶貧,讓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從“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一技在手,吃穿不愁,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三,“富腦袋”在機制上應變“等靠”為“自強”。扶人扶志,治散治懶,“等人送小康”心態要不得。扶貧,應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的觀望心態、依賴心理,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勤勞致富,讓他們不僅有想法、有能力,還要主動找辦法、找出路,實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物質扶貧一時,思想扶貧一世。農村貧困戶有先天不足的客觀原因,而思想觀念上的落后則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只有把外界干預、智力輸入與群眾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結合起來,長期堅持,久久為功,才能使扶貧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