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孝義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張建國
堅持問題導向 狠抓制度建設
□ 中共孝義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張建國
孝義市認真落實省委駱惠寧書記提出的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設要求,把制度建設作為長效抓手和治本之策,著力解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取得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農村村一級,有黨支部、村委會、團支部、婦代會、民兵組織、村合作經濟組織等各種組織,其中黨支部是領導核心,這一格局只能堅持和完善,不能動搖或削弱。”圍繞加強農村黨建,強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孝義市堅持從四個方面完善工作機制。
一是抓責任。針對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制定落實鄉鎮(街道)黨(工)委抓黨建責任的實施意見,明確黨(工)委抓基層黨建九項具體責任,并分別明確黨(工)委書記、副書記、紀委書記、組織委員以及其他黨(工)委班子成員抓基層黨建具體責任,建立定期例會、述職評議、清單管理、黨建聯系點、督促檢查、考核獎懲等保障制度。為推動黨建責任落實,制定項目化管理機制,由各基層黨(工)委分別牽頭重點完成相關項目,確保基層黨組織能夠發揮優勢、集中攻關,樹立標桿、提供范例。下堡鎮黨委為推動黨員活動日制度落實,制定八項具體措施,黨委每月20日研究提出本月活動主題,活動日當天由黨委書記帶頭、班子成員全部到村督導,對缺席黨員實行到鎮“補課”,無故不到且不參加“補課”的,由鎮紀委書記約談,提出整改措施。
二是抓組織。針對組織設置不適應的問題,制定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意見,明確具體要求,采取區域化組建、村企聯建、行業組建等方式優化農村黨組織設置。同時,配套建立基層黨組織設置管理辦法,對設置方式、程序、機構、審批權限、隸屬關系等予以明確。在379個行政村規范設立村務監督委員會,進一步理順農村基層組織關系。梧桐鎮黨委適應全鎮19個村集中居住模式,將梧桐新區劃分為四個社區,把黨建工作觸角延伸到樓棟、單元、門戶。大孝堡鄉圍繞勝溪新村建設和農業規模發展,在組建力農蔬菜合作社黨支部的基礎上,成立黨建協調指導小組,統籌指導納入新村建設范圍內7個村的黨建工作,協調推進各項重點任務。
三是抓隊伍。針對干部隊伍不過硬的問題,建立農村干部承諾踐諾、“兩委”班子定期分析研判、“兩委”主干考核評價和檔案化管理等制度,完善農村后備干部培養選拔機制。在選派78名科級干部掛職擔任第一書記的基礎上,建立“雙聯雙升”制度,選派300名市直機關年輕干部到村掛職,開展機關聯系農村、干部聯系群眾和提升干部素質、提升服務水平活動。在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工作中,不少第一書記從思想整頓入手,組織黨員到市域紅色基地、廉政基地、重點項目參觀學習,以“擔當有為”為主題開展黨課教育。在夏季防汛工作中,“雙聯雙升”掛職干部堅持駐村值班,開展入戶排查,積極扶危濟困,發揮了生力軍作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掛職干部通過發放資料、講授黨課、微信促學、惠民服務等舉措,努力當好信息員、組織員、服務員。
四是抓管理。針對黨員管理不嚴格的問題,建立健全發展黨員、組織關系接轉、黨費收繳、黨員活動日、“三亮三創”主題活動、“十星級黨員”管理和黨員記實管理七項制度。市委組織部每半年隨機抽查黨員發展對象到部機關進行面試。集中排查并理順654名黨員組織關系。組織黨員每月25日統一交納黨費,并以學習、議事、服務、組織生活等為主題集中開展活動。扎實開展以亮身份、亮承諾、亮形象和創優質服務品牌、創優質服務窗口(崗位)、創優質服務黨員為主要內容的“三亮三創”活動。以“十星”為基本內容,對機關、農村、社區、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黨員分類提出星級爭創標準,組織引導黨員年初承諾爭星、年中履諾創星,年底開展支部評星定級,今年全市共評選出“十星級黨員”811名,市委擇優表彰100名。由支部為每名黨員建立《黨員管理記實手冊》,詳細記錄教育管理、履職考核等各項內容,黨組織定期查閱,并通過制發《黨員證》,對全市19713名黨員統一編號管理。
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促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內容。孝義市把提升農村基層組織社會治理能力作為貫穿基層組織建設的紅線,突出抓好三方面內容,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現代治理機制,更好地激發農村基層活力。
一是突出議事決策。針對怎樣解決村級事務決策運行中的多商量和必公開兩方面問題,完善提出了“五議兩公開”工作法。在議事程序上,增加“黨員群眾建議”環節,拓寬黨員群眾參與和議題來源渠道。在議題上,分類梳理了支部會議議定事項8項、“兩委”會議議定事項12項、黨員大會議定事項9項、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會議決定事項19項,同步明確了違反法律法規、政策導向及公序良俗不得提議的五類事項。在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上,規范了公開的實施主體、時限要求、報備程序等,突出了公開結果的運用。振興街道東莊村每月召開一次民主議事日,應用“五議兩公開”工作法,在低保評審等群眾關切事項決策過程中,實行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參評和低保申請戶互評機制,有效杜絕了暗箱操作、優親厚友等問題,全村20余年沒有發生過一例上訪事件。中陽樓街道尚家莊村編制了《“五議兩公開”工作法圖解》,制成畫冊廣泛發放、定點公示,以漫畫形式使工作法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二是突出監督約束。針對黨務村務不公開、公開不及時、不按程序公開、公開內容專業性過強等問題,制定推進黨務村務公開實施意見,明確公開事項清單和公開形式、時間、程序以及違反公開的有關情形和問責方式。針對村級事務監督中的監督形式單一、缺乏常態性的規范等問題,建立鄉鎮對村實施監管的“三村三鄉”機制,即村事鄉把關、村財鄉代理、村干鄉監管。圍繞村事鄉把關,建立完善了推行權力和服務清單、議事決策監督、規章制度審核、村務公開監督、印章管理監督、村務檔案管理監督六項制度,鄉鎮對村務以事前報告、事中參與、事后備案等方式實施監督。圍繞村財鄉代理,建立完善了農村財務預算審核、票據管理、財務支出審核、現金和銀行存款管理、備案管理、例會管理、財務審計、財務移接交八項制度。圍繞村干鄉監管,健全教育培訓、推薦培優、考核評議、懲處退出等機制,強化對村干部的嚴實管理。振興街道東莊村將45項公開事項以及公開流程進行公示,堅持黨務村務“一月一公開”。杜村鄉健全黨支部和村委會印章管理辦法,農村印章統一交村便民服務站管理,有效避免村干部隨身帶章、任性蓋章、借章攬權、以章謀私現象的發生。
三是突出便民服務。針對鄉村服務缺失、形式單一、衙門作風等問題,建設覆蓋全市、系統完備的便民服務平臺體系,分別制定建設提升意見和考核辦法,并配套建立了導引、預約、陪辦、代辦、駐村等服務機制。市民服務中心設置行政審批、公共資源交易、產權交易、公共服務、市民熱線、中介服務、政務監察、政務公開八個功能,具有行政許可權的40個單位全部入駐,辦理201個審批事項,實現“一條龍”的政務服務格局。梧桐鎮在鎮便民服務大廳設立村級事務代辦點,下屬20個村的干部輪流坐班,做到“一站式”辦公、“零距離”辦事。勝溪湖街道在20個村設立了“干部駐村工作室”,街道干部進駐開展村務會商、政務協調、矛盾調解等服務。崇文街道及下屬7個村全部開通微信服務平臺,提供從養老、醫保、低保、警情到快遞、購物、物業維修等100余項服務,關注者達到1萬余人。
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服務群眾的物質基礎,是發揮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的根本保障。孝義市把發展壯大和管好用好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建的重要任務,以集體經濟發展引領和助推脫貧攻堅。
一是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空白”問題,通過建立三方面機制,推動73個村實現“破零”。建立發展機制,通過企業占地補償、規范承包合同、發展特色產業等辦法,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建立幫扶機制,全市174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254個農村黨組織,378名掛職干部立足派出單位及自身優勢,幫助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建立考核機制,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村級班子任期目標考核和年度目標考核的主要指標。高陽鎮下吐京村通過金龍山風景區等項目,每年可帶來20萬元左右的收入。兌鎮鎮杏野村重點扶持傳統砂鍋產業發展,2015年增加集體收入6萬元。南陽鄉西嶺村在掛職第一書記帶領下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核桃產量逐年增長。
二是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在制定“三資”管理辦法這一總綱的基礎上,從財務收支、產權交易、合同管理、會計管理、臺賬管理、招投標管理、“三資”審計和資產管理八個方面建立完善機制,實現農村集體“三資”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管理。中陽樓街道建立“五不入賬”和“六聯簽”制度,堅持沒有經手人簽字的不入賬、未經村務監督委員會審核蓋章并簽署意見的不入賬、未經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聯簽的不入賬、應當經村“兩委”研究而沒有研究的不入賬、未經“五議兩公開”工作法研究決定的大額資金開支不入賬,財務支出必須由經手人、農村會計、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村“兩委”主干、“三資”委托代理中心主任、鄉鎮有關干部聯簽。下堡鎮制定會計考核辦法,嚴格執行每月一次的會計例會制度。下柵鄉實行了“村級建立‘三資’備查賬簿”管理制度,以村建立資金備查簿、往來結算登記簿、資產臺賬、承包結算登記簿、資源登記簿,有效規范農村組織經濟行為。
(責編:張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