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劍力 常龍飛
情系百姓冷暖 心為百姓解憂
——記黎城縣人大代表、東洼村黨支部書記郭紅芳
□ 李劍力 常龍飛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英雄壯舉,這位普普通通的農村黨支部書記,懷揣一顆為民的熱心,投入滿腔熱情,引領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奔小康,使東洼村成了全鎮產業結構調整的示范村和遠近聞名的致富村。他就是黎城縣人大代表、黎侯鎮東洼村黨支部書記郭紅芳。
東洼村位于縣城東南部,離縣城4公里,公路穿村而過,交通條件優越。長期以來,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群眾思想落后等原因,該村發展一直滯后,群眾增收困難。
那時候的東洼村,不僅窮,且民事糾紛多,治安混亂,是遠近聞名的“爛村”。村干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調解民事糾紛上,計劃生育、產業調整等工作難以推動。村民們長期延續著傳統的種植方式,生產效率極低,守著一片好田土,卻過著貧困的苦日子。
如何讓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轉化為村民增收的經濟優勢,是1995年郭紅芳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擺在他面前的首要問題。經過一番苦苦思索,最后,他得出結論:造成村里落后的原因,首先是“人”的問題沒有解決好。
于是,他一上任,就把村班子建設緊緊地抓在手上,嚴格執行“三會一課”、黨支部和村委會學習、黨員議事、民主生活會、黨風廉政建設、黨員一對一幫扶等制度,使支部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支部班子整體合力不斷增強。村黨支部先后制定了村務公開、黨支部和村委會聯席會議等20多項村級管理制度,成立了由村民代表和老黨員組成的村務、黨務監督領導小組,定期聽取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匯報,避免了以往各項制度貼在墻上得不到落實的現象。
同時,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他充分發揚民主,實行村民自治。讓群眾有充分的知情權、發言權;嚴格按照《村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辦事,實行村民代表議事制度。村里的土地發包、建設工程的立項和發包、救災物資發放、特困戶的認定等重大事情都是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后,由村委會具體落實。由于工作公開、公正,群眾對村干部的信任增強了,干群關系密切了。在上級黨委的指導下,把有經濟頭腦、敢闖敢干、年輕有為的能人吸收到黨組織中來,進入村兩委班子。短短幾年,先后發展黨員13名,涌現出了一批覺悟高、觀念新,帶富能力強的黨員。
班子力量增強了,人的關系理順了,接下來,就該是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了。
如何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村黨支部決定,從改善本村生產生活基礎條件做起,逐步把民心凝聚到一起。于是,郭紅芳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15萬元,組織村民投工投勞,新修和維修農村水利溝渠2200米,修通2條通組公路、5條機耕道,硬化6條村主干道,實現了全村通水泥路和喝上自來水的目標。
致富“道路”打通了,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郭紅芳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到山東壽光取經,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和磋商,成功引進山東壽光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種植技術。
引進日光溫室蔬菜大棚種植技術,為村民致富找到了突破口。然而,太行山的冬天很冷,為防止大棚蔬菜被凍壞,他和村兩委干部一起幫助大棚蔬菜種植戶搭建大棚。從中午12點開始,大家冒著寒風和冷雨,在零下2℃的低溫環境連續工作了6個小時才把大棚全部搭好。看到大家一個個滿腳泥巴,冷得手腳僵硬,嘴唇發紫,鼻涕直流,但沒有哪個叫苦喊累,群眾很感動,20戶大棚蔬菜種植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多年來,郭紅芳一心撲在村里的工作上,在每一項工作中,都可以看到他不知疲倦、揮汗如雨的身影,有時逢年過節都不能呆在家里與親人吃上一頓團圓飯。妻子經常心疼地戳他的頭:“你還要不要命?你不為自己著想,還得為俺娘們三個著想啊!”說起那一次的經歷,妻子至今感到后怕。
去年冬天,為了幫村里幾個獨身子女戶、特困戶搭建蔬菜大棚,他與村干部一起頂風雪,冒嚴寒,連續奮戰了半個多月。一次,剛立起的鐵架子突然向一邊傾斜,眼看就要倒下來砸傷地里的兩個村民,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正在旁邊綁鋼絲的他飛身而起,高喊:“閃開!危險!”一個箭步沖到兩村民跟前,將兩村民推倒在一旁,自己受了皮肉之傷。經過這件事,郭紅芳更贏得了百姓的信賴。
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多年來,郭紅芳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將村里2000多米街巷全部硬化,并修建了全村下水道,顯著改善了村民生活環境和出行條件。他多方籌措,將村里通垙道路全部硬化,為村民下地勞動提供了便利,并為實現耕種機械化創造了條件。他和水利局、勇進渠管委會多次溝通爭取,將1500米渠道全部修建完成,村里有900畝耕地實現了灌溉,并由村委出錢,每年免費為村民灌溉田地。在為村民節省開支的同時,改善了農作物生長條件,增加了農作物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為了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郭紅芳帶領村“兩委”多方爭取,先后投入1萬余元購買了電教設備、電教光盤,定期組織村民觀看、學習各類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知識。積極興建農民文化書屋,配備文化、種養技術、法律知識等各類圖書1000余冊,給村民提供了一個“充電、休閑、娛樂”的環境,促使村民成為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農民。同時,購置了羽毛球、乒乓球、棋類等文體用品,促進村民強身健體。組建了3支歌舞文藝活動,經常舉辦各類群眾喜歡的文藝活動,并將國土知識、計生知識等國家政策寓于節目之中,使村民在娛樂的同時也了解了國家政策。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村民之間扯皮打架、喝酒賭博的事少了,學習健身、唱歌跳舞的人多了,民風得到了顯著轉變。
(責編:郭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