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隰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楊海林
全力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 中共隰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楊海林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保障。作為統籌指導的縣級組織部門,應該在三個方面發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一、提供“三大支持”,夯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保障力”。眾人拾柴火焰高,應該打破“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組織部門一家事”的觀念,立足扶持和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在三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一是政策上大力支持。堅持人財物向基層傾斜,推動重心下移、資源下沉,讓政策惠農成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引擎”。對村企合作、集體興建的蔬菜大棚、玉露香梨果等農業產業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先列入規劃,安排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項目,并在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上予以傾斜。二是資金上大力支持。樹立“錢往基層投、勁往基層使”的導向,統籌整合農業、水利、林業、畜牧、扶貧等各級財政安排用于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重點向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傾斜。同時,通過抵押貸款、貼息貸款、以獎代補、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等措施,加大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資金扶持力度。三是人才上大力支持。采取縣級領導、下鄉住村工作隊、鄉鎮包村干部和第一書記“4+1”包聯機制,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格局。突出黨建帶動,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扎實開展黨組織書記評定、軟弱渙散整頓等工作。發揮黨員干部在脫貧解困中的先鋒帶頭作用,深入開展“黨員聯戶”活動。著力提升農村干部技能,通過“領頭雁”培訓、技術下鄉、遠程教育、黨員冬訓,不斷加強對鄉村干部的教育,努力培養有專業知識、留得住、用得上、素質高、技能強的農村創業人才,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添加人才引擎。
二、規范“三個權利”,強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動力”。在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中,要充分尊重村集體的自主權,落實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扎實開展權利“放、收、管”三項工作。一是鄉鎮放權。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在項目、規劃、土地、建設、環保、財稅、金融、法律、人才、技術、培訓、信息、網絡、市場等方面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做到“能放必放”,強化村級組織主動作為的動力。二是村委收權。從“三資”清理核查入手,規范理順集體資金、資源、資產,做到應收盡收、全額入庫、準確核算。進一步理順思路、理清賬目、理明制度,有效地解決村民小組財務管理混亂、資產處置隨意等突出問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實行“三筆聯簽”審批制度:每一筆資產流動由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聯合審簽后蓋章,鄉鎮代理會計審查入賬,做到家底清、群眾明、干部凈。三是村民用權。將“六權治本”工作向村級延伸,繪制權利運行流程圖,進一步梳理和規范涉及農村事務的小微權力,并列出負面清單,進一步強化干部做事守規矩,辦事講程序的觀念和意識。充分發揮村務委員會監督功能,每月定期開展村務、財務監督審查,營造村級事務“事事參與,人人知曉”的良好氛圍。創新陽光“三務”,全面推行“三會一示三公開”制度,涉及村內重大事務,全部經過“兩委”會協商、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決議;每次會議結果或集體決定的重大事項都必須在村內醒目位置公示7天以上,接受農村監督;實行黨務、村務、財務定期公開制度,每季度15日公開上一季度“三務”運行情況。
三、推行“三項措施”,激活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持續力”。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樹立多業并舉、多產并進的觀念,利用資源,發揮優勢,面向市場,廣開渠道。一是發展合作經濟。通過盤活集體資產,利用集體土地通過入股合作、合作開發、有償經營、出租、發包,最大限度增加集體經濟收益。圍繞一縣一品、一村一業發展特色產業,借助玉露香梨的品牌優勢,整合集體土地發展玉露香密植園區,壯大集體收入。興辦集體企業,采取“農村+企業+合作社+互聯網”發展模式,通過引進企業,創辦集體性質的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立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等手段,實行集體統一管理、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形成規模優勢,逐步壯大集體經濟。二是推動鄉村服務。依托旅游資源、民俗民間文化、山水自然風光、歷史人文資源優勢,采取股份合作、村有民營的方式,興辦旅游服務產業,提供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服務。借助特色農產業,舉辦采摘節等特色活動,由村集體統一組織管理、營銷梨果、土特產獲得收益。依托地理優勢,村集體整合勞務資源,通過提供統一管理、有償服務等形式,成立家政公司、物業公司、道路養護隊等服務組織,提供家政、環衛、道路養護、綠化管護以及產品推銷、中介信息、餐飲、保潔等有償服務。三是引進高效產業。圍繞產業扶貧,大力推進光伏發電,不斷拓寬農村集體增收渠道,發展集約化清潔高效光伏發電項目,實現集體收益。發展訂單農業,引進符合本地實際的種養殖項目,發展“企業+村+農戶”訂單農業,村集體上聯企業,下聯農戶,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通過簽定農產品購銷合同,形成企業、村集體和農戶的收益分配三贏機制。
(責編:郭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