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望
論明代陳老蓮山水畫的裝飾性
王 望
陳老蓮,少即聰穎、博學百家,可謂天縱奇才。年少時受師友影響,剛直自傲,但懷才不遇。在他臨摹魏晉至宋元經典繪畫作品時領會到藝術的內美精神,追求含蓄之美,力避當時“喜新尚奇”的時尚,其晚年山水畫風格脫離了早年方折生硬的藍瑛風格,傾向高古別致、拙樸而充滿裝飾意趣,直追魏晉時期古雅寧靜的趣味,給人以夢回六朝之境。
陳老蓮,即陳洪綬,字老蓮、號悔僧、云門僧等,明代著名畫家,浙江諸暨人。出身文人世家,能詩、善書法,尤長于繪畫,人物、山水、花鳥、雜畫無所不能。陳洪綬少年穎異、天資超人,好功名。10歲時拜著名畫家藍瑛為師,習山水,后入國子監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圖像,技藝大進震動京城,并把他和前輩畫家崔子忠相比,稱為“南陳北崔”,后因厭倦朝廷生活憤然離京南歸,絕離仕途之路而借居山陰青藤書屋吟詩作畫,后至云門寺落發為僧,取號悔僧,順治九年喃喃念佛號而卒,葬于紹興城南香爐、秦望兩山之間。
陳老蓮主要成就在人物畫,然山水畫亦不同凡響,早年隨藍瑛習山水,上通古人但不逾矩,其風格既沒有五代北宋山水的雄渾堅實,也不像南宋山水的清剛、元代山水的松散曲柔以及吳門山水的干松虛緩、松江派的潤媚濕秀,而是集各家之長,動靜互濟、剛柔相兼、直曲并用,干筆和濕筆并施,披麻與斧劈互皴,有機化合、集眾所善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新的畫風。特別是他晚年山水畫風格脫離了早年方折生硬的藍瑛風格,轉而傾向高古別致、拙樸而充滿裝飾意趣。比如《山水圖》,他把山水變形,用細線勾勒外形,用柔和圓潤的線條勾皴,直追魏晉時期古雅寧靜的趣味。陳老蓮對于魏晉裝飾畫風語言的繼承和選擇是基于何種緣由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陳老蓮生于名門望族,好功名,能詩善畫。四歲畫關羽像,令人嘆為觀止。少年時,臨李公鱗賢士圖,讓畫家藍瑛稱贊不己,曰:“使斯人畫成,道子、子昂均當北面,吾輩尚敢措一筆乎”?后拜藍瑛習山水,深受師友改革時弊的激憤感染,企望有所作為,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但命運多桀,屢試不中。后來終于入國子監,然僅是在子監奉命臨摹歷代帝王圖像的宮廷畫師,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深深刺痛了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官場失意,加之晚年的朝代更替、清軍入侵,對朝廷的徹底失望使他痛苦極了,乃至云門,落發為僧,歸隱佛門。世間自然風光,田園靈秀使他油然而生“愿住吳儂山水間,不入中朝鸞鴣群”的歸隱之心,在清凈閑適的環境下借筆墨抒發內心的苦悶與不幸恰是最好的選擇。于是他在尋找契合心靈的形式語言時,“變形”成為他繪畫表現的主要手段。在他的《山水圖》中,他把山水變形,采用魏晉時期顧愷之的表現手法,山石用細線勾勒平涂,水紋和樹的畫法也采用稚拙樸實、緩柔無頓挫的雙勾夾葉筆法,略施微染,營造出一種非人間所有、猶如夢中仙境的山水樣式,充滿了古雅純凈和裝飾趣味,在這種具有魏晉古雅氣息的山水畫中尋求一份寧靜,撫慰自己的心情,也彰顯了其獨特的個性和審美心向。
陳老蓮年少時受師友影響,剛直自傲,充滿正義感,但懷才不遇。明代晚期,士風尚奇,以王守仁、唐順之等為代表的學壇巨子皆標榜好奇,王守仁贊九華山:“何人不道九華奇,奇中之奇人未知?!薄肮衷赵旎喟才?、天下奇山此兼并”。時人好奇山奇水、奇石、奇洞、奇瀑奇泉、奇樹奇木,凡奇奇怪怪的景物,莫不賞愛之,而以石為最。江浙一帶,連山綿谷,山野中的奇石、其形狀、色彩、膚理、巖壁洞穴,個個詭異并與懸泉、滴水、深潭連成一體,又有古木老樹、奇花異草,枯藤絲竹綴飾之,為一山之精粹,千秀之融結,雖小而趣足,可供人賞玩、既令人驚怖又令人喜悅。面對這種山水奇品,形態景象,大多數山水畫家都以這種奇特的真實山水為客觀表現對象,在董其昌“平淡天真”創作理念指引下,紛紛追慕王維、董巨、元四家的筆墨語言,以這種文人畫的表現手法客觀再現當時的奇異景觀,從而在明后期山水畫形成一股摹古風氣,缺乏創造性和真性情。對于有著“懷才不遇、懷計謀而不見用”經歷的陳老蓮來說,在文人畫君臨天下的明清之際,力避當時時尚而回歸魏晉早期山水畫稚拙古雅寧靜的裝飾趣味,必然是作為奇人、異人的選擇。山水是清奇之物,是主體情性的精神體現,具有“比德”功能。明代何喬新說:“今夫水,流而不息,君子之進學似之;今夫山巍然而不可攀,君子之崇德似之”。江山之勝,必待“奇人、高士、名達之士”而后能見其美、發其幽,表見于世。何謂“異人、高士”?需觀其情志,“高士”品格于“清”,“清”的內涵包括情志淡泊,不貪戀功名富貴,不為名利功祿所累,故能寄情山水,自得其樂。明晚期,恰是陳老蓮厭惡官場生活而憤然離京南歸借隱青藤書屋之時,此時的陳老蓮不再貪戀政事和功名,完全是一種“了斷前身事,詩畫此生歡”的狀態,借山水以表現自我,并回歸魏晉稚拙裝飾之風,把山水變形,這種選擇顯然是為了自我形象的塑造。陳老蓮作為有志氣、有抱負,集才華與孤傲于一體的曠達之士,其外向型特征必然會選擇與文人畫背道而馳的表現方法,這種選擇也是他無意識精神生活的表現。心理學家榮格認為:“藝術家的心靈比常人更多地受到無意識的影響,這種無意識常常表現為離群、與社會格格不入,但卻能更深刻地揭示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藝術作品反映的這種無意識不是浮在表面的東西,而是特定歷史時期人們內心真實的渴望,體現的不是某個時代已經具有的,而是這個時代急缺的東西,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補償”。同時榮格從性格類型理論考察認為:“外向型性格的人具有“移情”的態度,移情活動是把對象當作生命來體驗,而人們之所以采用抽象、變形的藝術形式,是因為對空間、對生命的無常產生了巨大的恐懼,因而需要在永恒、靜止、穩定的抽象形式中獲得心靈的慰藉”。“變形”、“抽象”是一種潛意識投射的否定,把對象理解為一種可怕的事物,從對象那里退縮回來。陳老蓮此時山水畫風格的選擇無疑是他內心真實的寫照,他繼承魏晉裝飾畫風的傳統并加以豐富和擴展,創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創作中,擴大了傳統所追求的沉著、含蓄之境界,也豐富了他“高古奇駭”、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強烈表現自我的裝飾性山水畫,以古雅的情趣、奇特的境界令人向往心醉。
通過對陳老蓮山水畫裝飾趣味的成因分析,我們認為傳統永遠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在當下,我們在挖掘傳統深度的同時一定要立足現實,從現實實際和體驗出發,找到與自己心境、審美相互契合的經典傳統范式,并結合時代性不斷外師造化,在外師造化中蓄養心源高度,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進入社會實踐,從而開拓生活廣度,進而蒙養培植出屬于自己的既胎息于傳統又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圖式。
作者單位:阿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6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