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溪
黑格爾與丹托的“藝術終結論”解析
◎胡雨溪
在十九世紀德國的黑格爾提出“藝術終結論”,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為20世紀美國的丹托,兩者一致認為藝術終結在于哲學,而兩者的結論是根本不成立的,因此文章對黑格爾和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進行解析,并對其片面性進行分析,對藝術本身問題進行全面審視和重新思考,為藝術領域的穩定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對于藝術終結這一命題的理解,就應該先對“藝術終結不等同于藝術死亡”這一問題,并且要對藝術的走向,藝術在現今文化語境中的地位等問題進行明確,進而才能更好地明確和理解黑格爾與丹托的藝術終結論,為藝術的發展尋找正確方向。
通過對美學史進行分析,了解到提出藝術終結的第一人是德國古典美學家黑格爾。他在《美學講演錄》終結篇當中,明確地做出來這樣的論點:“美與真這種較高的、不可磨火的理想聯系”屬于頂峰之座“達到這座頂峰,喜劇就馬上導致一般藝術的解體”。對于黑格爾提出的“終結”,從詞源意義進行分析,德文為“der Ausgang”,包括出口和入口兩個意思,與用詞“揚棄”相接近,其意義有肯定與否定含義。而這里所講的“終結”則是否定后的肯定之意,屬于高層面的一種保留形式。所以也可以說“藝術的解體”并不屬于藝術死亡,是使藝術運用另一種狀態得以發展。
黑格爾的世界中,藝術的使命是非常高尚的,并且藝術最終將會向哲學角度發展,通過將精神解放到有限世界內容和形式當中,讓絕對真理的顯現寄托在感性現象當中,也就是說最終要顯現真理內容。對于真理的現象可以從宗教角度表達,但宗教并不是認識生活的最高形式,而最高形式是由自由思考的哲學來決定的。橫向角度分析:哲學中包含藝術的客觀性,這樣會將其外在感性因素拋開,并且在此之前,已經將感性因素進行轉變,向思想形式發展。并且哲學還具備宗教主體性,而這樣的主體性通過轉變成為思考主體性,所以藝術并不屬于死亡,是通過更高的形式存在于哲學中。縱向角度分析,其精神發展過程由藝術向宗教向哲學發展,最高部分就是哲學。所以可以看出藝術最終會回歸于哲學,黑格爾打破了原定美學體系,通過思考和反省讓美藝術更好發展。
丹托在《藝術的終結》中提出:藝術與歷史向不同方向行走,雖然藝術會通過一定的形式存在下去,但其歷史意義將不復存在,并且也已經無關在一種哲學史框架外進行這一問題的思考。對于這里的藝術已經走出歷史,不再具有歷史意義。藝術之名與實際意思已經不相符了,這也與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后》中為自己辯護的內容相符,終結屬于敘事的終結,并非敘事主體,所以可以看出藝術“終結”,有一定的轉折涵義,傳統的藝術形式逐漸衰敗,而新生藝術將會不斷發展。這是丹托在《藝術的終結之后》所提出“文化挑戰”的意義,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框架繪畫逐漸被照相術、電影等藝術形式所代替。可以看出丹托與黑格爾的結論觀點是保持一致的,藝術將會終結在哲學中,藝術逐漸向哲學演變。
黑格爾與丹托在對藝術終結命題進行分析時,都不約而同地將藝術終結到哲學當中,能夠明顯看出他們的思想并沒有逃離柏拉圖“藝術—哲學”的思想,其結論都是說藝術將會終結于哲學。主要就是由于,黑格爾是通過理念來構建哲學思想,他的美學終結部分也是“藝術終結”的邏輯。雖然他視美為藝術是理論邏輯的起點,但是卻讓“美”一直在知識體系邊界游走,并沒有確立其地位。雖然“美”恰似具有一定的地位卻被哲學所吞并,最終解體,雖然這樣不意味著死亡,但卻在哲學從屬地位。而丹托是以分析美學的視角對現代藝術進行分析,也會有哲學所屬的視角。所以可以看出,黑格爾與丹托都是以哲學學科視野對藝術進行分析,最終還是會回到哲學中,但是這樣卻忽視了藝術應持有廣闊的研究視角,才能更好地發展。
從美的角度來解釋藝術是否成立這一問題一直非常受關注,而從哲學角度來研究藝術,會出現兩種結論,首先忽視藝術的多元化價值,像柏拉圖那樣將藝術的類型進行篩選,使藝術形式逐漸凋零化;其次,將藝術等同為哲學,如黑格爾和丹托那樣,出現藝術終結論。黑格爾對藝術的理解是隨著歷史的終結而終結,而丹托對藝術的理解是走出歷史走進后歷史。兩者都是從哲學角度去分析藝術,得出“藝術終結論”。美學并不能包括所有的藝術形式,人們應該重新審視藝術在學科當中的地位,轉變藝術僅限于哲學中的思想,拓展藝術視野。藝術可以從各個角度中發現,政治、經濟、哲學等都會呈現不同的藝術形式,藝術會受到藝術風格、形態以及傳播等形式影響。所以,僅從哲學或美學角度分析藝術,還需要更加深層次的研究和商榷。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225009
胡雨溪(1996-),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學生,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