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玲
師生齊“試水”點亮作文情
◎沈玲玲
初中的作文教學雖然備受學生關注,但同時存在很多問題:
許多教師在閱讀部分的教學,有著系統完整的教學計劃,但寫作教學往往被忽視,少有老師有系統的規劃,可以按時完成。根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每個語文老師在新時期,都該精心制定教學計劃。閱讀教學計劃執行會比寫作教學計劃更規律。教材安排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相互交叉,這種安排可以讓學生讀和寫結合,但不可否認——寫作缺乏連續性和計劃性,經常處于被忽視的地位。
寫作教學過于強調寫作技巧即“如何寫”,忽視“寫什么”和“為什么寫”,導致寫作成為以贏得高分為直接目的的“文本”,不符合寫作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過分關注寫作教學技能、技巧,為使文章看起來“美味”,用這些規則來指導他們日常寫作,只會讓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加深,使學生失去寫作興趣。
學生學習寫作就像學習游泳,想要學習游泳,如果不下水,那將永遠學不會。寫作也是如此。筆者認為,讓學生愿意寫,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才會形成動筆的習慣。
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寫作教學中必不可少。在此,列舉種兩常見的方法:①故事導入,喚起共鳴。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經驗尚淺,對事物沒有深入的理解,這時教師不妨以有趣并有的用的故事導入,增加他們的認知,拓寬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就有話要說。②創設情境,身臨其境。具體的語言情景具有很深刻的形象性,會讓學生的想象空間擴大,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刺激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積極思考,樂于寫作。
習慣,一般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在語文寫作方面,主要指的是不容易改變行為和思維方式。良好的寫作習慣是每個學生的必備技能,這對學生的生活很有益處。要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只有多寫多練促“質變”。
寫作的前提是對寫作有著正確的認識。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生活表達的需要。作文是生活語言的具體化,是我們平時交際的手段,不能把作文孤立于課堂教學,應讓其服務于現實生活。寫作是傾吐內心的途徑,學生想表達,動機被激發,寫作才會變成水到渠成。
怎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想寫”是第一步,而“會寫”是寫作成功的墊腳石,“會寫”就是心中有物可寫,并且能寫好,那怎樣才能做到?筆者搜集了幾條方法:
積累寫作材料是學生的重要任務之一。要積累寫作素材,就需學生見多識廣并且留心生活之事。①見多識廣,信手拈來。學生必須不斷地從書中吸收營養。寫作就像一盞燈,想要永久發亮,就必須給那盞燈,提供源源不斷的電源。閱讀和寫作,如同吸收和表達,從外到內,從內到外。②留心生活變化,素材隨處可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關注與思考,用經驗來判斷生活的變化。也可以多進行課外實踐,調查、訪問,并將所見所聞整理記錄下來,隨時隨處積累素材。
讀書貴在有所得,作文貴在有新意,這些新知可以從觸發中得到。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由此及彼,或是在現在認知的事物上發現新意。
語文教師要不斷閱讀給自己充電。讀書時要泛讀與精讀相結合,還應學會博取眾長。不但閱讀教育經典,了解同行思考的問題。學習研究公開課,通過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風格,結合個人實踐,逐步建立起教學經驗體系。不同經歷和背景的老師,在實際工作將形成不同的看法,要取長補短。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多看、多思、多模仿、多創造。
“下水”是語文教師寫作教學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但大多數教師不太愿意“下水”,更不用說一個完整而系統的“下水”體系。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學期之初就定好“下水”計劃對哪里需要“下水”、怎樣“下水”做到心中有數,使他們的“下水”計劃與教學計劃相融合,達到“下水”的目的。教師需要在關鍵部分和難點處進行講解示范,讓學生花最少的時間獲得預期結果。因此,有計劃的“下水”是教師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這有利于把握學生心理,完成寫作目標。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350007
沈玲玲(1992-),女,漢族,福建漳州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語文專業全日制專業教育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