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彤
從《?;萑珪敷粶y清初馬政之得失
◎張 彤
清廷詳備的軍馬系統與州縣馬政經營管理體制有極大關聯,二者形成彼此互依之勢。一方面,州縣有效的馬政治理是清初馬政強盛的重大依賴;另一方面,州縣馬政治理環節出現的腐敗,也是清初馬政得中有失的部分造因。概言之,清初馬政,有得亦有失,但馬政之得依然大于失。清末,清廷難以回應時代變幻風潮,馬政漸趨廢弛以致退出歷史舞臺。
清人向來以“騎射”著稱于世,魏源曾說滿族以“城郭土著射獵之國”著稱。清朝統治者也曾強調“我國家以武功定天下”,這昭示出軍事上的成功肇始于完善的馬政治理。有論者指出:“騎兵馬隊是清朝經制軍隊八旗、綠營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清政權問鼎中原和統一全國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入關后,清人依然將此傳統承繼了下來。本文就《?;萑珪匪娭菘h馬政治理,從不同的視角考察清初馬政的一些面相,以期在微觀層面系統地了解清初馬政之得失。
清人講“萬事胚胎,皆由州縣”,意指州縣是帝國運作的重大依賴和基礎。可以說州縣運作得當與否實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作為州縣主體的“正印官”在州縣治理和運作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毫不夸張地說,地方行政全在州縣官們手中,沒有他們,地方行政就會停滯。”無獨有偶,州縣的養馬事宜亦均系于州縣官。
《福惠全書》為黃六鴻于順治、康熙年間為官期間對宦海生涯功過得失進行品評的一部官箴集成。書中詳盡記載了州縣的運作境況,此書“不同于一般的官箴政書,因為該書既有冠冕堂皇的勸誡名言,又有親身的聞見和所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當時州縣政治情況。”此為后人研究清初州縣的治理提供了極大便利?!陡;萑珪む]政部》(以下簡稱《郵政部》)縱論了清初驛傳的性質、驛站的相關驛員配置以及馬匹的飼養組織管理,從中可以窺見清代地方政府與上層機構之間互通處理政務時,地方政府如何與上級官員接洽工作。
《郵政部》首先指出了養馬場所的選址和設置,“凡立局在縣者,自有定所。在鎮集者,宜于鎮集左右擇高亢寬廠之地墊筑局基,中高而隅卑繚以周垣多留水道,夫立局必于鎮集?!笨梢姡B馬場地的選擇是與當地自然環境密切關聯的。上級的緊急文書下達地方,必須日夜兼程地將文書接洽到下級政府手中,這在客觀上要求有覆蓋全國的郵驛網絡系統及州縣寬敞便捷的驛站換馬場所。此外,也可從史料記載中體察到州縣人員養馬工作的細致專業:“其馬棚冬宜暖,夏宜涼”。其選址的用意有二:一則可為馬匹提供一個比較舒服的生長生活環境,使馬匹不宜發生病變,悉心培育優良馬種;二則在冷兵器時代,馬匹是國家的戰略資源,馬匹康健可以保障驛務和國防安全。隨著歷史的興廢,馬政制度在清朝已臻完善,康熙皇帝也曾以自負的口吻說“自古馬政之善,無如本朝者?!?/p>
驛務和馬政的興廢與郵政部“總理”(驛站管號)休戚相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驛務之興廢,系乎總理之人。總理得其人,則驛務興,不得其人,則驛務廢。”總理的職責是統領各方。馬政的興旺是建立在養馬業繁榮的基礎上的,《福惠全書》中有專文記載養馬的技術技巧,如相良馬寶金篇、口齒論以及齒歲論,意即從口齒觀察馬匹是否優良,“一歲駒齒二,二歲駒齒四,三歲駒齒六,四歲成齒二,五歲成齒四,六歲肉牙生”,此種奇技,亦可為今人擇良駒抑或醫治馬匹時提供有益龜鑒。
縱觀《?;萑珪匪d之關于馬匹的組織管理方法,主要集中于養馬場地的選擇、養馬夫等專業人員的配置以及在護理馬匹生命健康等相關的醫療衛生方面。而今,時代氛圍已發生巨變,馬匹之功能也發生了根本的逆轉。昔日戰馬叱咤沙場的雄風已不再!它將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歷史記憶。
尊卑有序、等級森嚴是古代社會倫理的特點之一,這在《郵政部》中官員的“坐騎”上反映得尤為明顯。古代社會所倡導的尊卑有序、等級有別是特定時代的制度衍生物,從學理上講,這一套制度對鞏固與延續其統治起到過巨大的歷史作用;但是,從實踐層面講,這一制度在具體運行時易滋生官吏之間相互賄賂、斂財等腐敗問題,“州縣官在管理驛站事務過程中難免作弊,有些有驛州縣每年向鄉民派收號草(喂馬干草),書吏、家丁不僅將草價貪入私囊,還向鄉民勒索‘使費’。”貪污腐敗問題,古今中外,實則概莫能外,而政府治理腐敗的目標只能是將其降至最低限度以守住底線,完全杜絕腐敗是不現實的。
史料所見,清代各級官員騎坐的馬匹因官階的大小而有所分別,“凡驛遞之馬,不同其用,所謂官坐,乃官長騎坐之馬,其馬宜性馴良而步穩疾,須擇其尤者為頭等官坐,稍亞者為次等官坐”可見愚昧思想對人性的戕害之深?!胺蚬僮赜粤级椒€者,葢官長體尊位重,且乘慣好馬,若長途跋涉之勞而又益以駑劣之顛頓,不幾厭敝乎。”也即上等馬匹配上等官,下等馬對應下等官。凡此諸端,不一而足。
道咸以降,馬政日漸衰敗,與開國之初的隆盛境況相較,相差不可以道里計。乾隆皇帝有“十全武功”之稱,他能取得如此豐功偉績,實與清廷注重馬政的策略密不可分,“高效能的行政機構對康乾盛世的出現功不可沒,而清初康乾盛世所造就的政通人和的極為有利的條件為馬政的良性發展提供了絕佳的外部環境,使清代馬政能在康乾之際步入巔峰?!敝袊饨ň鲗V圃谇宕l展至頂峰,皇朝在經過“康乾盛世”后,已是百弊叢生,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風潮。馬政即是一例,晚清西力東漸以來,邊釁與外患接踵而至,世事蜩螗,物換星移,新舊嬗遞,終致淘汰出局的尷尬局面。清人是崛起于馬背上的民族,以“騎射”起家,以殺伐征戰著稱于世,然而在面臨西潮的巨大激蕩時卻無力回應,這無疑是歷史的吊詭與悖謬。晚清窳敗的制度,諸種頹唐的面相,皆揭橥了清人不能挽狂瀾于既倒的事實,這確有發人深省之處。
清人于建立政權之初,就十分注重馬政建設。清朝的政治中心位于北方,幅員遼闊的疆土,對政府治理構成了持久挑戰。然而,從清初的經國方略和實踐觀察,盛世的出現正奠基于以馬政為支柱的驛傳系統的有效合理布局。晚清以降,西潮東漸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歷史轉折點,其對中國的影響可謂至深且巨,日漸沖擊著中國自身的歷史發展脈絡,中國社會已無法自外于世界體系而獨存,清王朝難以回應時代風潮,由此步入窮途末路以致壽終正寢。晚清馬政之廢弛不啻為清代君主專制體制衰頹的一個縮影,可以說,馬政之得失關乎清廷之成敗。馬政與政經、文化扮演的角色一樣,一道構成清王朝的全部事業,晚清馬政的廢弛也從另一個側面彰顯出清代全部事業的潰敗。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