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滟茹
反思與批判:黑格爾現實概念之失
◎李滟茹
馬克思現實概念的提出是對黑格爾現實概念基礎上的批判性繼承。黑格爾只是在思辨精神領域對現實給予闡釋,而馬克思的現實不僅表現為現存、現狀,更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中人的感性活動,具有總體性、實踐性。馬克思對黑格爾現實思想的批判性繼承對中國道路也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誠然,黑格爾的現實概念也可追溯到古希臘哲學、近代哲學。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明確提出,現實就是本質與實存的統一。然而,黑格爾的現實觀則具有思辨主義的成分,從現實層面來講,就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制度合理性做辯護。
古希臘羅馬時期,亞里士多德通過對“潛能”與“現實”的關系進行論述時,對現實內涵有所涉及。亞里士多德把現實做了兩種角度的探析,一方面,他認為現實具有活動性,另一方面,他指出現實更傾向于存在性、目的性。后期,托馬斯.阿奎那談及上帝存在的證明時,認為“現實即純粹活動的理論”。這就直接為黑格爾的現實觀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基。近代哲學時期,就現實的討論尤為激烈??档略噲D把現實性的觀點運用到唯理論和經驗論的辯論中,康德認為理念是一種超驗的現象,在現實中不能得以說明,從而懷疑主義與理性主義矛盾逐步加深。
黑格爾一直試圖尋求克制康德錯誤哲學觀念的方法,黑格爾明確表明現實就是本質與實存的統一。黑格爾一直無法擺脫精神的枷鎖,他的理念也終究會成為一種現實,這就使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光環越來越凸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黑格爾是承認歷史的重大作用的,黑格爾的現實觀表現為歷史過程的展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進步,進而與形而上學觀念分道揚鑣。總體而言,黑格爾的現實是在思辨領域內得以闡釋的。具體而言,首先,黑格爾注重現實的理想性。事實上,黑格爾寄希望于理念與現實的和解中對其理想性進行詮釋,他還把理念視為絕對真理的存在。其次,現實具有能動性。這種循環往復、批判繼承、永續發展正體現了黑格爾所謂的能動性。最后,黑格爾的現實是歷史的產物。現實雖然表現為存在、現存,但是他是歷史過程的產物,是一物由外化到內化的漸進過程。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強調,“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很顯然,黑格爾通過合理性與現實性達到某種和解為自身的法哲學作鋪墊,同時,這種永遠存活于思維范疇的現實,是一種不現實,是為當權者的政治制度有效統治來服務的,還原歷史,就是為普魯士王國在政治制度上作合理性辯護。因此黑格爾的現實具有保守性、滯后性等特征。
馬克思把哲學從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實現了人類史上的變革,創造了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對以往哲學家特別是黑格爾就現實問題進行了批判性的繼承,從而指出,現實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統一體,不僅是實存與本質的有機結合更是在現存基礎上的在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
馬克思說過: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钡谝唬R克思超越了黑格爾的主體性問題。黑格爾認為:“精神是現實的主體”,絕對精神、抽象思維籠罩著黑格爾的全部哲學思想,使其唯心主義的弊病日益顯露。而馬克思認為:“人是現實的主體”,這就首先把哲學從精神王國拉回到現實世界。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人這一最基本的主體,正是現實的人,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才能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發生關系,相互作用。第二,馬克思超越了黑格爾現實是理性的演變觀念。黑格爾的現實正是這種絕對精神通過自我揚棄而外化的產物,這種“圓圈式”的活動,終究要回到自身的邏輯起點。相反,馬克思將現實視為矛盾的變革。立足現實、用于超越,打破常規把現實觀從舊的枷鎖中釋放出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動力,當然,萬事萬物無一例外不處于矛盾運動變化之中。第三,馬克思從實踐的視角,用哲學“改變世界”。無論黑格爾再怎樣為自身辯護,現實就是現實,精神領域是無法觸及的。正如馬克思所言:“以往的哲學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現實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不可避免的一個基本哲學話題,一方面要溯本清源,回歸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精神,一方面要解決當今社會各種現實問題。從理論視角看,馬克思的現實觀在實現對黑格爾現實的超越過程中極其復雜,這并不僅僅是一種直觀的簡單的批判,更是一種理論上的升華,從解釋世界到認識世界再到改變世界的過程。這種克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外部反思的對現實的遮蔽,更致力于改變現存,勇于批判、超越的哲學精神。從現實視角看,中國道路的傳承,中國精神的發揚都離不開馬克思現實觀的指導作用。中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要立足于現實,立足于中國國情,揚中華民族精神,塑中國人民美好形象。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5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