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偉
高校文學創作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創新
——以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為例
◎田 偉
高校中文類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側重漢語言及文學基礎知識的課堂講授,對課外實踐重視不足,以致與中文類專業學生理論實踐相互脫節,其中尤以文學創作最為明顯,眼高手低,紙上談兵,思維簡單,表達粗疏,通常是文本解讀能力強,動筆寫作卻很困難。高校中文類專業必須重視漢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語文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水平。
培養具有寫作、研究和教學能力的學生是當前國內各大高校中文類專業的基本目標,其中寫作也是中文類專業學生的最主要技能。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公布,為文藝繁榮發展大計壘基砌階、立柱支梁。全國上下,文藝百花相互競放。新形勢下文學藝術事業的日漸繁榮使得社會對寫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然而中文類專業學生在寫作方面普遍存在著理論實踐相互脫節和思維簡單表達粗疏等問題,如何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應當作為高校文學創作人才培養改革的重中之重。
2009年9月,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決定實施“書里書外:大學生文學創作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創新”教學改革方案,以“學習·感悟·實踐”三部曲為基本框架,既重書里的學習感悟,又重書外的采風體驗和創作實踐,以此來探尋文學創作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效果良好的基本保障,師資的缺乏勢必導致人才培養改革方案無法落地實施,培養目標更是無從談起。“既會講又會寫的新型專業教師成為培養創作人才的急需。倡導研究與創作兩結合的教師隊伍建設,將是提高文學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當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職專任教師96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7人,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已達66.67%,教師具有博士學位者占78.12%,已形成學緣分布廣泛、年齡結構合理、團結奮進、愛崗敬業的教師團隊。專任教師群體中不乏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共進的青年教師,如伍明春、陳衛、賴彧煌、郗文倩、林強、雷文學等,正是因為他們的創作熱情、在每一節課堂的傳授和每一次課外的實踐引領,點燃了同學們的創作熱情。更有著名文藝理論家孫紹振、小說家陳希我、余岱宗等組建“創作+學術”型的教師隊伍,為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設具有學院特色的“小說導讀”“散文導讀”“詩歌導讀”等專業導論性課程,革新學生應試教育的寫作模式。獨有的“文學創作論”課程培養著學生創作敏感度和寫作的生命體驗。這一系列課程通過“創作+學術”型的教師隊伍的開設,“既能建構文學創作人才完整科學的知識體系,又能直接促進其創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太原日報)。
“寫作類課程理論性強、但訓練不足,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一現象是當前各大高校寫作類課程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有學者認為“在整個中文專業中,中文寫作課仍處于較為邊緣的位置”,“較少的課時無法達到提高學生中文寫作素養和寫作能力的目的”。就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而言,相較于貫穿大學一年級到大學三年級的文學史類課程,寫作課僅開設一學年,講授寫作的基本理論和各種文體知識,顯然寫作人才的培養僅靠一學年的寫作課堂教授是無法實現的。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寫作素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依靠的不僅僅是寫作課,應當是在明晰寫作的基本理論和各種文體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各門中文專業課程的互相補益和課外實踐來提高,如“古代漢語”講授詩律,學習古體詩創作,“現代漢語”講授語法與詞匯,學習字詞句的構成方式,“文學史”講授不同時期不同文體的出現及其特點等等,理論知識學習之余輔以“寫作周”等實踐環節,在學習寫作基本理論和各種問題知識的同時,外出采風,體驗生活,積累素材,強化寫作實踐訓練。
從2009年開始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每年舉辦一次文學創作大賽,每年出版一本大獎賽的優秀作品集,至今已出版7套9本,即《沉默的歌唱》《時間的剪刀》《云起在他鄉》《青春的紀程》《逐夢的流觴》《震顫的琴弦》和《生命的河流》,共計發表學生作品599篇。通過以賽帶練,以獎促優,結集出版的方式,鼓勵學生創作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作品;通過設立基金的方式鼓勵創作,如“林勤文學創作與研究獎勵基金”和“郭福平詩歌創作基金”,獎勵在文學創作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面對當前時代發展的新特點,學院創建多樣化的新媒體平臺,在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開設“韻律清芳”“務心筆談”等專欄,定期推送學生創作的散文、詩歌等優秀文學作品,讓同學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欣賞點評,尋找亮點和盲區,共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創作水平。
文學創作人才的培養需要開放的創作視野和有別于傳統教學的培養方式方法,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六字方針,積極嘗試打造人才培養的新型平臺。
首先,為拓寬學生的創作視野,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常年開展“長安談?作家進校園”活動,引進作家先進、創新的寫作理念與思想,創造學生與作家深度對話的機會。2014年邀請林那北、林焱、陳希我、余岱宗等作家出席“圍觀小說”專場;2015年舉辦蔡崇達、韓少功、李洱、秋水、林宗龍等作家和詩人的專場活動;2016年舉辦蕭春雷、葛水平、文珍和夏商等專場活動。年年搭建平臺,既讓青年學生與作家近距離對話,開放創作思路與視野,也讓作家與學生一同分享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長安談·作家進校園”現已成為校園文化品牌。
其次,自2015年暑期,依托地緣優勢,學院開始組織優秀學生赴臺,舉辦“兩岸榕緣·文學行腳:‘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學研修營’”和“兩岸榕緣·文創之旅: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創研修營”活動,與臺北市立大學、輔仁大學、東華大學等臺灣高校教師和青年學生進行深入交流,通過文學理論講座、文學創作經驗交流、文學采風和文創體驗等方式,體驗兩岸風情,開闊審美視野,感悟文學情懷。與之相應的,學院2015年啟動學生優秀作品入臺計劃:一是推動學生作品在臺刊發,2015年與臺灣著名刊物《國文天地》雜志共同策劃“福建師范大學學生小說作品特輯”,從2015年起(單月號)每期刊載一輯福建師大學生文學作品,至今已連刊14期90篇;二是推動學生文集在臺出版,2015年4月,文學院選輯47篇學生創作的優秀文學作品,以《鏡子的背面》為名在臺灣結集出版,1000冊作品集全部用于和臺灣地區高中學校及大學中文系的交流。
第三,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根據省委宣傳部部長的批示,文學院率先在全省高校發起“散文行動”,在全省高校產生重要影響。此次大賽優秀作品以《苔》和《看見自己》為書名結集出版,含各類作品212篇。從文學院自辦的校內的文學創作大賽,到覆蓋全省高校的“散文行動”,是文學創作人才培養途徑一次極其有益的探索。
第四,實施“閩水泱泱”叢書出版計劃。該套叢書分為三個系列,第一個系列為教師創作系列,第二個系列為校友創作系列,第三個系列為學生創作系列。該套叢書首次集中地推出在文學院工作以及在外就職的知名校友的文學作品,既是文學院教師群體創作實力的階段性總結,亦通過作品的共同展示,了解知名校友的創作現狀,深化知名校友與母校的學緣紐帶聯系,構建以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為出發點的創作共同體,讓在校與校外的文學院文學創作者的各種作品,從各個側面體現文學院歷史與現階段教育學的成果性、成長性與標志性。該套叢書計劃出版50本,現已面世30本 。《閩水泱泱》的出版,集中反映了學院文學創作群體空間的多維建構。
經過七年的探索實踐,推陳出新、緊跟時代步伐的培養模式帶動著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參與到文學創作的行列中來。豐碩的成果昭示著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創作人才培養模式愈發成熟。前沿的課程改革、強大的師資隊伍、多樣的課外實踐,充足的經費保障,為文學院以“繁榮校園文藝”為核心、以文學創作為抓手、以培養學生的文學創作能力為目標的育人工作平臺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促進了學生文藝創新實踐集群化體系的形成,從而在更宏觀的視野、更高的平臺和更集中的優勢中打造具有中文特色的文化品牌。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