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越
從后殖民視閾到《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中的生態哲思
◎樂 越
《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選自英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戲劇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南洋短篇小說集《葉之震顫》。當毛姆將殖民地的全景視角以個人化的體驗展開時,清醒地意識到殖民統治引發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對立的生態哲學。毛姆用反諷的手法,將融入異己文化社會的愛德華冠以“墮落”之名。從中透露著對宗主國文化的自我批判與反省,并進一步指出,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宗主國社會,人與自然的分離與隔閡?!皦櫬洹钡膼鄣氯A沖破了宗主國文化優越性的藩籬,在有著原始自然美的南洋殖民地和率真的土著文化環境下,回歸到了真正的生活和人性中。
毛姆短篇小說多以20世紀帝國主義殖民地為背景,具有濃厚的殖民主義批判性思考的傾向性?!懊返亩唐≌f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當時英國、荷蘭等西方強國分布于南太平洋諸島和東南亞的殖民地。這是因為在1916年至1926年間,毛姆多次旅行,客居在南太平洋諸島、馬來半島、婆羅洲及遠東地區。毛姆以他作家的敏感、醫生的細膩、敏銳的觀察、睿智的分析,以及深藏不露的幽默,真實記錄了殖民地白人官員、傳教士,以及因各種原因停留在那里的歐美人的生活狀態及所思所想,特別是那些來自西方的“優秀民族”和當代土著居民文化上的巨大差異、矛盾、甚至流血沖突。因此,毛姆的短篇小說給我們提供了絕妙的研究后殖民主義的素材(張 65)。”《葉之震顫》是毛姆著名的異域短篇小說集。“許多異域題材小說,其中最出色的就是收在《葉之震顫》(The Trembling of a Leaf, 1921)中的‘東方故事’(陳 110)?!薄稅鄣氯A?巴納德的墮落》作為收錄于小說集中的一篇,雖學者對其關注度不高。但小說中的故事模型以及反叛主題為毛姆的著名長篇小說《刀鋒》提供的原型與靈感。“這一反叛主題后來被毛姆延展成他的那部著名長篇小說《刀鋒》(于 276)?!鼻摇稅鄣氯A?巴納德的墮落》男女主人公都來自美國上流社會,西方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這就使得小說更具有現實意義。
“西方有識之士關注異國文化的通常情況是尋找一個與自己社會不同的領域,以表達對自己文明的厭倦和失望。通過對那個社會的描述來批評自己的社會和文化(陳 46)。”“墮落”字面意思是指思想和行為向消極的方向傾斜,也意味著衰落、荒廢。此文中,毛姆用反諷的口吻,站在西方強勢文化的立場,用貶義詞“墮落”來描述愛德華在異己文化的殖民地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一舉。從中折射出對西方上流社會用自我文化的優越感來貶低和排斥作為“他者”的殖民地文化的批判。小說用美國繁華大都市芝加哥作為西方文明社會的代表,而南洋殖民地塔希提島則象征著宗主國占領下的異己文化。通過人物貝特曼?亨特在這兩塊土地上的不同體驗,塑造出以亨特為代表的西方上流社會價值觀里粗鄙、愚昧、墮落的殖民地社會文化。當貝特曼從塔希提島回到芝加哥后,他的父親問道:“你喜歡那兒嗎(毛姆 51)?”
“‘我寧可選擇芝加哥,父親?!愄芈鸬溃?51)?!?/p>
“他覺得自己再次回到了文明世界,回到了文化中心,躋身于高人雅士之間(毛姆 53)。”
“唉,能回到芝加哥真是太好了?!彼f(毛姆 53)。
為了尋找逾期不歸的好友愛德華,貝特曼開啟了令他尷尬難忍的塔希提之旅。初次來到島上,貝特就擺出一副居高臨下之態。
“貝特曼從側面掃了他一眼,看他明顯具有當地人的血統……一絲傲然之氣不覺滲透到他的言談舉止之中(毛姆 65-66)?!彪S后貝特曼來到當地土著居民的家,因為拒絕接受佩戴具有當地風俗的花環又引發了又一幕尷尬。
“我?我可不戴這個(毛姆 80)?!?/p>
“‘我想我的穿著跟這個不相配?!?貝特曼不安地說(毛姆 80)?!?/p>
毛姆將此時貝特曼對土著文化習俗嗤之以鼻的心理活動刻畫得入木三分。
“貝特曼感謝自己吉星高照。他穿著一件藍色嘩嘰外套,又戴著高領——極其雅致,派頭十足——要是再加個可笑的花冠,那樣子一定愚蠢透頂(毛姆 80)?!?/p>
貝特曼極力勸解愛德華歸美,回到上流社會的一番話也能充分體現貝特曼對“他者”文化的否定態度。“這是什么話!你總不能在這兒待一輩子吧。這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活,你現在簡直就是行尸走肉。你被這地方弄昏了頭,已經向邪惡的感化力屈服了,但只要橫下一條心,擺脫了這種環境,就該感謝諸神保佑了。你會向染了毒癮的人戒掉了麻醉品一樣,到時候就會明白這兩年里一直在呼吸有毒的氣體(毛姆 82)。”在此,貝特曼對殖民地文化的否定、不認可的態度通過對愛德華人生選擇的評價透露出來?!昂笾趁裰髁x批評指出,在知名時期宗主國不僅對殖民地實行了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掠奪,也在文化方面進行了歪曲。他們把殖民地塑造成西方的對立面,如愚昧、落后、迷信等(陳45)?!钡谌氘惣何幕膼鄣氯A則表示:“我向你保證,不管是圍著怕瑞歐、戴著玫瑰花冠,還是頭頂大禮帽、身穿燕尾服,我都能一樣保持莊重(毛姆89)?!泵吩诖私钀鄣氯A之口表明,文明本無高低之分,決定個人高度的是與自然水乳交融的靈魂。
然而“墮落”的愛德華在伊甸園般美麗的小島上,經過一段時間與世無爭的慢節奏的洗禮,逐漸拋下功名利祿,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思考。“此前我不知道自己還有靈魂,直到這兒才找到(毛姆 87)?!比祟惷撎ビ谧匀?,生長于自然,自然給予了人類生命,賦予了人類靈魂。“最為重要的,是變化無窮的大海和天空,是黎明的清新、落日的美景,還有瑰麗多姿的夜色(毛姆91)?!薄吧鷳B哲學是以自然存在論為基礎的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生態發展觀(包括進步觀、幸福觀、人生觀)構成的全新的哲學形態(劉 17)。”可見愛德華的“墮落”實質是一種令人向往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心靈境界。當然,愛德華所追求的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活境界遠不是只停留在返璞歸真的表面。而是,放下許多功利的追求,多一些不為什么的堅持,讓靈魂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得到安息。“在生態哲學的發展觀來看,貼自然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是方式。這個價值判斷不是要使人回到動物式的純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求人的生活方式必須適合于人自身的自然——認識他的自然結構和功能,把適合于人自身的自然方式看成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劉18)”愛德華這種淡然、篤定、灑脫的精神面貌在小說中通過好友貝特曼的觀察中體現出來。“他比以前更瘦了,皮膚讓太陽曬得黝黑,而且無疑比原先更好看了(毛姆69)?!碑攼鄣氯A置身于水淺而溫暖的大海時,貝特曼眼里的愛德華像個自由自在的孩童“愛德華興致勃勃,又是笑又是喊,還唱起了歌,就像個十五歲的孩子,貝特曼從沒見過他這么快活……空氣如此清澈,他那種無憂無慮的勁頭如此誘人……(毛姆 76)”愛德華迷人的魅力在于靈魂與大自然的契合,而并非如貝特曼認為的回到荒蠻的墮落。毛姆在愛德華身上體現的種種人生態度恰與生態哲學不謀而合。毛姆本人也具有濃厚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哲思。2008年鄧惠文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對毛姆〈面紗〉的生態批評》中,首次用生態批評這一全新視角,探討這位偉大作家超前的生態哲思。他表示,毛姆通過小說《面紗》認為生活在豐富的城市中的人的精神創傷和絕望心理,而回歸自然方式是給城市中精神危機的人們開出的處方。
《面紗》中的西方上流文化精英的精神荒原,在《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中通過愛德華對人生的反思表達出來?!拔夷菚r候讀書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在談話的時候能夠賣弄自己,為了學問而讀書,在這里我會為了興趣而讀書。如果我一直是有錢的人,我可能永遠失去靈魂了(毛姆 86)?!?/p>
“近年來,關于后殖民主義的文學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對毛姆作品的后殖民解讀還少見到(謝 86)。”張玉靜《毛姆短篇小說的后殖民主義解讀》(《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1年12月,第23卷第4期)用后殖民主義理論解讀毛姆的南洋小說,分別從傳教士與土著、殖民官員與土著、白人與土著女子的愛情三方面入手,剖析了來自自稱“優等民族”的殖民者如何誤解甚至蔑視土著文明,從而傷害彼此的情感。文章指出,只有消除偏見,加強溝通,尊重包容彼此的文化,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才有可能共生共榮。次年,謝曉瑩發表《后殖民視角與不平等意識——對毛姆小說〈邊遠的哨所〉的后殖民解讀》(《廣東青年之夜學院》,2012年6月,第26卷第8期)。鄧惠文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對毛姆〈面紗〉的生態批評》(2008年),用生態批評視角為毛姆作品研究開拓了新的疆土。
生態批評(Eco-criticism)最早起源于美國跨學科領域對文學、文化的研究(鄧 5)。1996年Cheryll Glotfelty 將生態批評定義為:“對文學與客觀自然關系的研究(Glotfelty xix)?!痹凇蹲匀坏臉嬒搿罚‥nvironmental Imagination)中Lawrence Buell 對生態批評的定義是:研究文學和自然的關系,致力于自然主義實踐(Buell 430)?!北疚脑谇叭说幕A上將后殖民語境與生態批評理論相結合,不僅有一定的創新性,且在改善人與自然關系上有一定的現實啟示作用。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240000
樂越(1991-)女,漢族,湖北黃岡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