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北
中外文學作品中關于“蛇”的意象人的本質化內涵分析
◎張江北
從古至今,“蛇”這一物種,常常具有隱藏含義的象征。人們對它的印象經歷著正面與負面的交互和不斷變化。本文概述了中外文學作品中“蛇”這一物種的相關信息,接著從人們給予“蛇”的正面和負面意義進行對比與論述,最后就文學作品中“蛇”的意象人的本質化內涵的分析進行總結。
“蛇”,這一隱藏含義符號,從被引用以來,就具有了兩面的特質,這一點在文學作品中最為常見,也就是說,文學作品中,不同作者基于不同的閱歷、認識和體驗,就會對所引用的意象給予不同的深層的意義,甚至作者本身所處的國家文化和傳統也會影響其給予寫作意象的含義。對國內外的文學作品進行粗劣的瀏覽,可以明顯地看出,人類對于“蛇”這一物種的認識經歷著從神性到人的本質的轉變,從較小的角度看,還可以知曉,人的本質從古至今、一直以來都是具有好壞雙重性的。單單就“蛇”這一意象最常被給予的正面和負面深層意義來看,這種隱藏含義方式可以跨越生物學這一自然科學領域,直接從文化角度看待其深層次的象征和隱藏含義。
文學作品包含的類型較多,主要的類型有散文、詩歌、小說和戲劇等形式。從哲學意義上看文學作品,它是一種反映了社會意識形態的作品,它是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力層面、文化層面的形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所生活的時代的經濟、文化、政治和國民的精力狀態,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此外,從文學和語言的層面看待中外文學作品,它一種以具體生動甚至感人肺腑的形象,來傳遞作者想要反映和營造的社會現實以及思想感情,這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也是以具體的形象抒發情感的抽象的藝術形式。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是以語言為抒發情感的工具,輔之以多樣的文學形式,加之形象具體的意象,來反映生活,從而抒發作者對于人生、社會以及世界的整體認知和抱有的感情態度,以求能喚起人們對于人的本質、自然、社會等的感知,給人以頂級的藝術觀感的享受。
蛇在中外文學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從《圣經》說起,其文不僅表現了蛇邪惡、引誘的一面,也表現了蛇善良的一面,從耶穌要求徒弟“靈便像蛇,馴順像鴿子”地去宣教可以看出,此處的蛇,代表的是正面善良的深層意義。這里反映出了人們渴望像蛇一樣活動機敏、身體靈活。
除此之外,在西方詩人的詩歌中,蛇也常常被塑造成一個可愛又善良的形象,柯勒律治在其詩歌《古舟子詠》中曾描寫到這樣一個情景,一艘遠航的船,在航行途中不幸遭遇大風,被吹到了南極,而幸運的是,老水手被一只信天翁引導艦船駛出困境,但老水手卻將其射殺,隨后,老水手悔悟,看見了俊美的水蛇,便為他們禱告,此舉受到神明認可,于是老水手在精力上得到了解脫,最終明白了人類、動物之間的超自然聯系。
從“蛇”的負面深層意義看,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在基督教的創世神話中,是蛇引誘了夏娃偷食禁果,導致其犯罪,最終使得人類祖先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與此同時,女人被給予生育的責任,世世代代都要遭受生育的痛苦。
除了在基督教的創世神話中,蛇是作為一種負面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在古希臘的神話中,也有關于蛇的負面深層意義的故事。從前有個名為美杜莎的俊美女郎,她的相貌導致了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妒忌,于是,雅典娜就施魔法,把美杜莎幻化成女妖,頭發變成無數毒蛇,眼睛閃爍駭人的光亮,當時的人們只要看她,哪怕只是一眼,也會變成石頭。
看完國外文學作品中蛇這一意象的負面深層意義,回到我國文學作品對蛇這一意象的描寫。我國古代的大詩人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寫到:“雄虺九首,來去鯈忽,吞人以益其心些。”而在《山海經》中,明確記錄著,虺是一種“九首、人面、蛇身、四足”的劇毒毒蛇。在明代梅膺祚編寫的《字匯》中,對于虺也有描繪,虺,“維虺維蛇”,也就是說,他是把蛇和虺等同起來,歸為一類。
由上述的引用和解釋,可以看出,無論是我國還是國外的文學作品中,早在很久以前,“蛇”這一意象已經被不同作者引用并作為誘惑、邪惡、狠毒的形象,并給予了不少負面的深層意義。
“蛇”這一物種,自出現以來,就常常被人們用作隱藏含義的象征,它也是一種符號。在中外文學作品中,不同的作者對于“蛇”這一意象的文化內涵給予了不同的內涵。本文就中外文學作品中關于“蛇”的意象本質化內涵進行了分析,雖然在內容和結構上都存在不足,但仍然希望本文能給大眾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多一點啟發。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7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