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關于青春和夢想
——韓寒小說中青春主題的解讀
◎王一帆
韓寒從成名以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圍繞他的爭論更是此起彼伏。本文擬對其小說中的青春和夢想主題進行研究,從而分析韓寒對于青春和夢想的獨特認知。
對于身處大、中校園的青少年來說,韓寒的校園小說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正是因為那份純真的屬于青春期的感情和坦誠而毫不掩飾的生命體驗,讓韓寒獲得了大量年輕讀者的追捧與愛戴。“主人公基本上沒干什么事, 就這么混混沌沌過著,但這就是生活。”韓寒筆下的主人公就是生活在庸常單調中的青少年本身,韓寒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對個體生命的情感體驗。所以,在韓寒的小說中,我們仿佛看到了自己,故事中的人好像就真實地活在我們身邊,讀韓寒的小說,我們更像在體驗一場實實在在的生活。
在處女作也是代表作《三重門》中,韓寒講述了初中生林雨翔無疾而終的戀愛和小小失意的少年人生。同韓寒其他作品一樣,愛情并不是《三重門》的主題,它只是主人公平淡生活的一劑調味品,也是他們小悲哀中的一絲慰藉。在林雨翔的眼中,學校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教書育人的場所,它更像一座封閉的城堡,束縛著學生的個性發展,并且在學生干部中彌漫著官場化的氛圍,而且在林雨翔看來,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諷刺。當然,因為馬德保、Susan這些人的存在,才沒有讓林雨翔對生活和校園徹底失去信心。林雨翔身陷城堡,彷徨失落,想沖出去卻不得。為了追隨暗戀的女孩 Susan,林雨翔拖關系進了重點中學,卻不曾想Susan因他而放棄了市重點高中,如同老天跟兩個少年人開了一個小小的卻不懷好意的玩笑,林雨翔再一次感受到了成長的痛楚。韓寒在其隨后的小說中多次提出“圍城”這一意象,如《一座城池》、《長安亂》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就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城池。如同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所闡釋的一般,韓寒也表達了“城里人想沖出去,而城外人又想進來”的“圍城觀”。然而,到頭來才發現,無論城里城外,人生處處都是受圍困的境地。
無法逃離現實世界的圍城,無奈之下韓寒投入了虛構的懷抱,“生活在別處”成為他敘寫小說的另一種方式,也成為韓寒追尋的又一個小說主題。該書的中文譯者對這句話進行了進一步闡釋: “對于一個充滿憧憬的年輕人來說,周圍是沒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處。這正是青春的特色。……對青年人來說,沒有夢想的生活是可怕的,那是老年人日暮黃昏的平靜和死寂,青年人拒絕承認生活的本質就是平庸實在,總是向往著動蕩的生活,火熱的斗爭。”庸俗狹窄的生活永遠也鎖不住青春的心對榮譽、未知、激情的向往,所以他用投入彼岸激蕩的生活來消解此岸生活的無意義,可是在彼岸的生活就一定是合理完美的嗎? 如果說圍城是韓寒走不出的困境的話,那生活在別處就是他對城外世界的張望,是對走出圍城的嘗試。
為夢想努力拼搏似乎可以作為韓寒的標簽之一,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他的文學世界里,無論是韓寒本人還是他小說中的主人公,盡管現實生活不斷磨損著他們的夢想,可他們絲毫沒有退縮,始終為夢想而堅持,頑強地與現實抗爭著。出版于2005年的隨筆集《就這么漂來漂去》讓我們看到了韓寒作為賽車手的真實生活。18歲的韓寒在退學后多少會有點迷茫,但是,為了一紙賽車駕照他依然要忍受從前在學校里一樣枯燥無味的上課、考試和重考的折磨,年輕的韓寒從那一刻起終于認識到,通往夢想的路上沒有捷徑。
韓寒對于夢想的執著追求反映在小說中就是那些無畏無懼逐夢的少年形象。《光榮日》中的歌手哈蕾仿佛就是執著追夢的韓寒的化身。漂亮的哈蕾唱歌非常好聽,常常唱到自己潸然淚下,也因此感動了好多聽眾,然而,在潛規則橫行的演藝圈里,才華還是輸給了規則,哈蕾被趕出公司。哈蕾此生唯一的夢想就是唱歌,但她只愿沉醉在自己的音樂世界里,夢想在現實面前顯得那么卑微。《他的國》中的主人公左小龍更是一個充滿夢想的理想主義者,他既有英雄夢,又有音樂夢。在雕塑園組建合唱團自己是指揮,那雕塑園便既是他的國也是他的夢了。淡遠連綿的青山、清澈見底的河水、純藍的天空舒卷的白云、一望無際的稻田以及淳樸的人民是他夢想的國度,但那終究是夢,工業污染伴隨著精神污染正無情地吞噬著他的夢想。盡管他與現實格格不入,但他從未放棄自己的夢想,最后殘疾的他依然駕車狂奔在濃霧彌漫的國道上,相信“總有光芒將他引到清澈的地方”。他對因為污染而變異的螢火蟲說:“你能發光,你應該飛在我的前面”。就是這點微弱的光或許可以帶他重新找回他夢中的國。
韓寒自從成名以來引起了教育界,甚至社會各界的不斷爭議。盡管許多主流評論家認為韓寒作品的主題不夠寬大,技術不夠成熟,但這絲毫不影響他表達個人的真實體驗。甚至有人認為這些作品確實表達了整個“80后”一代的心聲。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571158
王一帆(1991—),男,漢族,浙江嘉善人,海南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