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枝
對說唱藝術發展中現存問題的理性思考
——《王屋琴書》論
◎趙梅枝
王屋琴書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以獨特的魅力,在中國說唱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王屋琴書作為切入點,論述了說唱藝術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我國的說唱藝術歷史悠久,王屋琴書作為說唱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始于清朝道光年間,距今約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以本地方言為演唱基礎,音調高亢,音韻沉穩,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伴奏樂器有揚琴,手板,釵,四弦等。早期由于貧困、交通閉塞,當地人請不起戲班子演出,說唱很受歡迎。王屋琴書最初的起源據說是有位叫王定的老藝人在黃河以北地區賣藝。他演唱的琴書感人生動,極受人們喜歡。當時有好多民間藝人對這種琴書很感興趣,接連效仿卻不得韻味。這其中有一位王屋鄉竹泉村的年輕藝人郭茂林,他對這種琴書非常喜歡。自家雖然貧窮,但他仍是將王老藝人請到家中,以禮相待,想方法討老人喜歡,最后拜其為師。之后在王定的悉心教導下,郭茂林認真學習,終于學會琴書的多種唱法與演奏琴書的多種樂器,并能夠演唱多個琴書段子。如《金鐘記》《包公案》《劉公案》等。郭茂林在跟隨王定學習的過程中,又不斷創新,吸取其他藝人的演唱方法與曲子,從而完善自我。幾年之后,演變出自己獨有的演唱方式,并且受到人們的喜愛。在王定老藝人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演唱方式,藝術特點更加鮮明,感情更加細膩,逐漸成為群眾們的消遣主流。郭茂林在形成自己獨特的流派后,為了能使這種傳統音樂流傳下去,費盡心思。他首先想到自己的親人,并將自己的侄子郭同德,兒子郭同仁等收為弟子,悉心教導,嚴格要求。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外出演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郭家班”琴書隊。他們的演唱主要在王屋一代,因此被人們稱為“王屋琴書”。
王屋琴書表演形式多樣,人物角色眾多:老人、婦人、小姐、丫環、平民、官人等。動作簡單,語言通俗易懂,使人一遍就能記下大概,有時也會隨著哼唱。郭家班形成后,出現了第二代的傳承人劉同旺和張玉海。劉同旺有“劉銅嗓”之稱。劉同旺基本功扎實,嗓子條件也非常出色。除了自身條件優越外,劉同旺還對一些曲譜進行整理加工,流傳出很多的精彩曲目。例如《金鐘記》《破扇記》《八寶轉》等,促進了這一藝術的發展。
(一)文化設施簡陋
王屋琴書如今面臨著失傳的局面,這不僅讓我們感到惋惜。但想想后發現,這個局面也是肯定會出現的。因為王屋琴書沒有一個大的發展平臺,也沒有一個完整的演出團隊。王屋琴書在演唱中所用到的主要樂器有琴、手板、釵、八角鼓、四弦等。在調查中我們所見到的演奏器樂是老人為方便演奏自行改裝的。只有一個小箱子,一把四弦和一件穿了多年的老式演出服。老人還告訴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證書給了,傳承人證明也給了,但是卻沒有任何的資金幫助。老人到現在還是住在窯洞中。問到老人的搭檔周觀世,老人說已經多年不見也不演唱了。王屋琴書本身演出的地域非常狹窄,僅限于濟源山區,無法接觸到一些前沿的東西進行融合,同時也局限了人們的認知。王屋琴書的演唱方式就是一人一套樂器,邊唱邊演奏。但隨著時代的改變,新型媒體電視等融入社會,人們更熱衷于現代的音樂或者電視表演,而這種走街串巷式的演出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在現在的文化演出中,濟源當地多以豫劇為主,相對而言豫劇有專業的技術團隊,有政府的支持,也有一些新新人類的學習與傳承。而王屋琴書這種更加古老的傳統藝術,缺乏了專業的技術團隊,傳承人也僅剩兩位古稀老人,政府對于這種傳統音樂沒有太大的關注與幫助。人們也對于傳統的音樂興趣很少。同時王屋琴書也沒有一個完好的演出機會和展示平臺。沒有一個好的文化氛圍,缺乏資金的支持,無法進一步發展,最終也注定王屋琴書將淡出人們的視線。
(二)專業人才匱乏
王屋琴書自產生到現在一共經歷了四代。從郭家班開始為第一代,后來的劉同旺,張玉海為第二代傳承人,范有全為第三代傳承人,到現在的傳人為周觀世,劉天杰兩位老人。其實劉天杰老人準確說應該為第五代傳承人,周觀世是劉天杰的師傅。這種師徒搭檔就是王屋琴書的發展方法。傳承方式也是師傅口傳給徒弟。這樣的傳承方式導致王屋琴書沒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真正的精髓已經逐漸失傳與改變。如今兩位老人也是年過古稀,已經不再表演琴書,這種傳統音樂已經面臨失傳的局面。雖然濟源政府對于這種傳統音樂做出了很大努力。請來周邊城市的民間藝人組成王屋琴書隊伍進行演唱,使得王屋琴書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最終還是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與真正的王屋琴書相差甚遠。再加上人們缺乏對這種傳統音樂的了解與學習,導致其越來越沒有發展空間。即便在一廟會上偶爾會有這種傳統音樂的表演,但也由于不了解,觀眾也沒有太多的興趣駐足觀看,更不用說去學習。早期老一輩的藝人也是為了養家糊口才學習這種傳統藝術,也不注重其傳承與發展,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王屋琴書也到他們這一輩出現斷層。
(三)受“西流”沖擊
當代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更加跟隨著潮流。從而導致傳統的音樂在人們心中沒有穩定的地位。再加上人們對于傳統模式的音樂也沒有多大的興趣,反而喜歡去追求走在時尚前沿的流行音樂。在現在人們的觀念中對傳統音樂是處于抵制狀態的,潛意識里已經不再想要去聽或看這種傳統的藝術。時代在不斷的發展,王屋琴書如果想要繼續流傳下去也需要發展。但是因為如今僅剩兩位老藝人,又無徒弟傳承,也無新人感興趣去學習,也就導致王屋琴書在社會發展中難以站穩腳步。隨著時代的發展,山區人民也能享受到更加先進的影視文化。王屋琴書也就被電視中的歌舞類的節目所代替。人們又更加喜歡流行元素,逐漸忘記這種傳統的音樂。再加上地域的限制,政府支持不足,也就無法使更多人了解這種濟源傳統藝術瑰寶了。現階段整體看來人們對與傳統音樂的興趣越來越少。一個方面是因為從小學起中國就不太重視學生的音樂能力培養,從小學到高中基本上音樂課程是沒有專業教學的。而傳統音樂就更加地受到了輕視。整個環境下都充斥著流行音樂,而傳統音樂就顯得更加局限,發展的空間基本上沒有,在人們現階段的生活中基本上很難再有這種傳統的音樂演出,都是一些相對比較前衛的戲曲和流行音樂,因此,說唱藝術在發展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一)改善民間藝術的演出環境
華夏大地上有著數不清的傳統音樂藝術,這是人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而今面對王屋琴書這種即將失傳的傳統音樂,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使其傳承下去,發展下去。這個地域所擁有的傳統音樂就代表著這個地區的文化。時代在發展,傳統文化我們也要繼承與發展,在發展的同時還要不斷的創新。首先,我們要突出王屋琴書所獨有的特色,貼近社會。注重其文化層次,不斷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跟隨現代發展的腳步,不斷創新才能站穩腳步。同時對于王屋琴書的傳承,政府可以開設專門的培訓機構,可以使王屋琴書傳承下來。除了將王屋琴書引入課堂外,可以在一些旅游景點定點播放一些影像資料,使更多人了解這種濟源傳統藝術。
(二)呼吁社會和政府的關注
當代社會飛速發展,各種媒體科技在人們生活中無所不在。而對于王屋琴書這種傳統音樂,應該給予更多的媒體宣傳,搜集相關的影像資料,定時播放一些王屋琴書的演出片段,加強人們對王屋琴書的了解,提高人們對王屋琴書的興趣。同時,除了媒體以外,學校的課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學生課堂中可適當播放這些傳統音樂的影像資料,注重對學生時代的音樂素養的培養。中國是一個傳承五千年的大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傳統音樂會更加的多。這不僅僅是一個地區的文化體現更是一種文化寶藏。王屋琴書作為其中一份子,也是濟源人民的藝術瑰寶。面對如今的局面,除了在學校播放這些音像資料外,政府也應該加大對王屋琴書的重視。多給予王屋琴書演出的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這種傳統音樂,呼吁市民注重傳承這種傳統,加大對王屋琴書的重視。例如在固定的場所,定期演出王屋琴書。同時在一些廟會或集會上擺設演出舞臺。提倡讓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學習這種傳統的音樂,提高人們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意識。
(三)培養專業人才
在當代社會的沖擊下,人們對王屋琴書這一類相對較為傳統的音樂已經很少關注,更不用說去學習與繼承。傳統音樂如果要想發展下去就一定得有傳承人。若沒有傳承人的話,傳統音樂也就不用談什么發展了。所以王屋琴書想要流傳下來,就一定要加大對后繼人才的培養。針對王屋琴書的后繼人才培養,一定要讓人們知曉其中的文化價值,政府部門應多加對研究與考證,讓人們充分了解王屋琴書的起源、發展、傳承。
綜上所述,民間戲曲是我國獨具特色的藝術品種,是華夏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以優美動聽的旋律音調,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最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民間戲曲作為古典的傳統戲劇藝術,展現出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和民族審美情趣,它是在諸多藝術的優勝劣汰和相互吸收中發展而來的,它充分體現出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懷,發展說唱藝術,旨在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認識,使說唱藝術在我國的民族百花園中大放異彩。
作者單位:河南省許昌學院音樂舞蹈學院4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