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心
動物習語的英漢互譯
——基于跨文化視角
◎李天心
隨著中國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如何將中國燦爛獨特的習語表達傳遞向世界越來越重要。在文化共融的時代下,動物習語的英譯近年來愈發受到國內翻譯工作者的關注。本論文主要對英漢野生動物習語的翻譯進行研究。研究主要涉及習語的定義,造成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內涵差異的原因以及英漢野生動物習語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時應注意的問題等。通過英漢兩種語言中野生動物習語的對比,可以發現文化的異同所激起的動物習語的聯想意義的異同。
作為歷史悠久的兩種語言, 英語和漢語中有著許多獨特、固定的表達方式,即習語。英漢野生動物習語不僅言簡意賅, 表達簡潔,而且形象生動, 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野生動物習語有的意思明顯直露,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 可引起豐富的聯想。所以,在翻譯野生動物習語時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具體的翻譯策略,以達到更好的傳遞文化的作用。
在分析英漢習語的翻譯之前,首先要了解習語的定義。習語的含義十分廣泛,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詞組,其蘊含的含義往往不能從詞組中的單個單詞意思推測。許多學者致力于研究習語。自20世紀20年代起,學者們將動物習語納入到文化表達領域。 習語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盡管習語是人人熟悉的表達方式,但是習語的定義和分類是復雜且具有爭議的。習語學者和字典編撰者對習語的定義一直存在爭議,目前并沒有一致的解釋。
英國語言學家詹妮弗·賽德勒1978年在他的書中指出,語言和習語是難以分割的,你無法選擇是否要使用他們。那么習語是什么?習語是語言的精華,是建立在語言使用基礎上的固定表達,無論是語法結構上還是含義上,習語都無法通過組成它的單一詞來判斷。1985年,朗曼在其編撰的字典中指出,習語即作為單一個體表達含義,但其含義無法通過內部詞來推斷的表達方式。英文習語多源于圣經,對英語習語的掌握最有助于英文學者對英語文化的了解。
東西方文化有著各自獨特而燦爛的文化。因此動物習語的英漢互譯不是易事。在中英文化中,詞與詞無法實現一一對應,因此同樣的動物習語在中英文化中可能表達著不同的含義。這種差異主要有四種因素造成:地理,習俗,歷史和宗教。這些差異給英漢習語的翻譯帶了重重障礙。
(一)地理因素
習語的產生與勞動息息相關。中英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英國地處歐洲西北,四面環海,漁業高速發展。而中國地處亞洲的東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長江黃河養育著中華文明,因此中國的農業十分發達。因此中國的習語多與牲畜有關,如“氣壯如牛”“俯首甘為孺子牛”,而英國的習語多與魚類有關,如“a poor fish”(可憐蟲)。
(二)習俗因素
習俗產生于社會發展之中,反映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民族的成就而非個人。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習俗,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子民。因此習語作為語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受著習俗的影響和限制。中英兩國有著不同的習俗,因此其動物習語也傳遞著不同的內涵。其中最大的差別在于動物文化。人與動物分享一個自然,因此我們是息息相關的。人類與一些動物保持著密切聯系,在生產力還處于低水平時,人類需要在一些動物的幫助下來對抗自然與其他野獸。狗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中國喜歡講狗作為貶義詞,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而英語中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運兒)。
(三)歷史因素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習語,是中華文化燦爛的瑰寶。它們看似簡單卻意味深長。中國人的智慧在于將深遠的內涵融入在簡單的詞語中。四字成語只是表面,只有理解這成語后的整個故事后,才能真正理解這個習語,如“指鹿為馬”,“管中窺豹”。而英語中的動物習語多來自于希臘羅馬神話,如“fox and grapes”(狐貍與葡萄),“race between 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龜兔賽跑)。
(四)宗教因素
宗教是人類對神的敬畏與崇敬。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宗教開始作為文化現象出現。英語中的動物習語多來自圣經,如“Can the leopardchange its spots(本性難移)” ; “ worship the golden calf (崇拜金錢)” 。而在中國與宗教相聯系的動物習語卻不常見。
習語蘊含著文化因素與民族特色。因此翻譯動物習語最復雜的部分在于如何將習語的意思準確的表達出來,又能夠方面受眾的理解。但是其中的文化因素有時很難目標語讀者很難理解或接受,因此習語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一直是討論的焦點。通過我們對動物習語的分析,我們應當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動物習語進行翻譯。
根據翻譯的忠實性原則,我們最先適用的翻譯策略應當是直譯。英語和中文存在一些的相似表達,我們就可以根據內容進行直譯,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但是有時英語和漢語中的某些動物習語表達相似的含義,卻依靠不同的動物載體,因此我們可以采取替代法,如“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又如英語中常使用lion(獅子),而中文中常用虎,因此可以對此進行替換,如“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 (狐假虎威)”。在兩種語言的習語有難以調和的差異時,可以采用意譯法。譯者需要對該習語作出解釋,翻譯出其根意,無論是否能將其動物形象翻譯出來,主要是將意思正確的傳達。“望子成龍”就是最為突出的例子,譯者可以不拘泥于龍這個意象,而翻譯成“to expect one`s child to become an distinguished personage”。
動物習語在文化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我們不能也不可以避免使用習語。在翻譯動物習語時,我們要注意聯系文化與背景,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準確的深層的理解一種語言,更好的為國際交流服務。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 110036
李天心(1992-),女,遼寧沈陽人,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