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驥晨
略論中國古代歷法沿革
◎何驥晨
中國的歷法源遠流長,在商周以前人們大多觀象授時,隨后才有歷法。本文以歷史為脈絡,講述從春秋到清的主要歷法,以及它們對歷史的貢獻和先進方法。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天文學在相當長時期內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且居于領先地位,主要標志之一就是歷法的制定及不斷完善與改革??v論中國歷法沿革,可追朔到三皇五帝時,但考察起來,只可稱之為觀象授時,直至春秋時期才進展到制定科學歷法的前沿。春秋時期為觀象授時至科學立法的過度時期。因此,論及立法沿革,當從春秋時期開始。
春秋時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季。在每個月之內,以日月合朔的一天為“初一”或稱“朔日”,最后一天稱作“晦日”。因為十二個月共計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比回歸年短約十至十一日,故每隔兩年或三年就設置一個閏月,以便使歷的季節與實際季節相一致。
含有冬至的月作為正月和十九年七閏的確立,這是由編纂日歷向編制科學立法邁出的重要一步。春秋中后期的觀測方法發生了重大改革,這就將土圭測影確定季節的方法直接應用到歷法上了。
春秋時代的歷法為制定科學的歷法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術思想風起云涌,各諸侯國的歷法各樹一支。但因為文獻丟失,僅能從漢書中找到零星的殘片。發現他們創造了古六歷,關于古六歷的編纂年代,祖沖之認為“皆在漢初周末,理不得遠”。近代錢寶綜根據《后漢書·律歷志》記載的材料,推出殷歷和顓頊歷的創作大約在戰國末年。顓頊歷被秦始皇所采用頒發全國。
在BC221年-BC104年,采用夏歷,以十月為每年的首月,但不稱正月,仍稱“十月”;而第四個月因避秦始皇名諱改成“端月”;“九月”為一年的終止之月。如有閏月則稱為“后九月”,一年則相應的終止于后九月。從秦二世元年七月開始,均有按月的史實記錄,每年都從冬十月開始,順次是十一月、十二月、端月、二月等,一直到九月或者后九月。
漢代采用太初歷,其優點是解決了秦及漢初顓頊歷與民俗相矛盾的問題,它明確規定一回歸年由二十四節氣組成,并規定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秦及漢初施行的顓頊歷,采用歲終置閏法,中氣與月名不能一一對應,這不便于推算生產季節,而太初歷避免了這一缺點。節氣可以在上個月的下半月,也可在這個月的上半月,但中氣必須分配在指定的月當中。十二個中氣分配在十二個月當中。如果遇到閏年就是十三個月,故總有一個月沒有中氣,就拿沒有中氣的月做閏月。這樣安置閏月使得中氣或節氣的日期與它的平均日期相差不足半個月。所以這種閏月設置的改革,既體現了歷法直接為生產實踐服務的重要步驟,又標志著古人制歷有了長足進步。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諸多歷法,頗有創新,在中國歷法史上有一定地位的是景除歷、元嘉歷和大明歷。景除歷在日、月時的推算方面有其創新之處,他首創推算食分多少,日食虧始方位的方法。大明歷為祖沖之所做,他改變了閏法,祖沖之認為“十九年七閏法”置閏偏多了,歷經二百年會有一差,他對《玄使歷》提出的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閏加以改進,得出更為密近的三百九十一年四十四閏的潤周。二是測定歲差,祖沖之測得冬至日在斗十五度,平進一步統計得出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差一度的歲差數值。祖沖之又將歲差法引進大明歷,這就開創了中國歷法改用歲差的先河。
隋唐時的皇級歷也頗負盛名,它采用六百七十六年二百四十九潤的閏周,其歲差值為七十六點五年,與今測值十分相近。它不僅考慮到月亮運動不均勻的改正,而且也考慮到太陽運動不均勻的影響,并且為計算定朔的這兩項正數首次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
宋元時的統天歷首次提出了回歸年長度隨時間推移有逐漸減小的趨勢的觀點,并列出了表達式;二是采用了截元,虛立了一個上元。中國古代在測量天體的赤經時,就是以二十八宿中各宿的距離作為標準星。因此,作為標準星的距星的精度至關重要。到元代郭守敬測量 的精確度是空前的,平均誤差只有四分五秒,精確度較宋代提高了一倍。
明清時的時憲歷以黃道為基本點改為以白道為基本點,使其更加符合天文學知識,兼顧到地球近日點運動的實際因素,將原來計算平太陽時和真太陽時時差所列的同一表格改為獨立的兩個表格。時憲歷在中國歷法沿革史上有特殊的作用。唐代的九執歷、元代的萬年歷、明代的回回歷,在中國官方都沒有正式采用過,到了清代的時憲歷,才正式采用了西法,可以說是中國歷法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不斷改進的,當然有的也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阻撓甚至鎮壓,但歷法家們編歷的腳步沒有停止。所編的歷法總趨勢是進步的,是朝著現代標準歷法邁進的,值得后世認可和尊敬。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5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