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全利
國學經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研究
◎魏全利
在當代社會中,文化的競爭越來越受到大眾重視,從最近各類文化電視節目的熱播中可以看出,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關注。優秀傳統文化正以一種更親民的方式走進人民大眾生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大眾的精神世界。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標基本特點。”強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國學經典在當代社會中可以傳承中華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中小學課堂上,國學也占據了一席之地。眾多有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開展,讓大眾越來越重視國學經典。但是,我國現代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孩子們不能更好地吸收中華傳統文明中的有益思想,致使社會大眾人文素質欠缺。本文將對“國學經典”、“人文素質”的內涵進行解析,通過對現階段基礎教育分析,提出文化經典教育中的問題,進而提出應對策略。
(一)國學經典的涵義
“國學”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以儒家學說為主的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是優秀文化與人文性的具體體現。國學,即為國家的學術和文化。而“經典”《辭海》解釋為:“典范的經書”;《現代漢語》解釋為“權威的著作”。經典是指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具價值的作品。“國學經典”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總稱。
(二)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體現人的價值,在現代社會中,人的需求的滿足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通過對人文精神的宣揚,以達到解放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文化素質的最終目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給學生塑造良好精神底蘊,讓國學經典美通過教師的傳授感染到每一位學生,使他們自覺追求精神的美好。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文明進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是依附著國學經典而傳承至今的,它在當今社會中依然發揮著凝聚人心、培養人才、塑造人格的重要功能,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育教學方面人文精神滲透的體現
國學經典教育重視對人的精神培養,這一功能的體現主要通過學校來完成,在學校教學方面,國學經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滲透尤為顯著。《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極為重要的文獻,體現了豐富的人文精神的滲透,對今天教育教學工作仍富有現實意義。如在《學記》中提供了先進教育原則。這些原則在現代學校教育中依然適用,在教學實踐方面,《學記》中滲透人文精神方面還有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啟發誘導、藏息相輔、博習親師等等。又如在《顏氏家訓》對家庭教育的闡述體現了人文精神的滲透。再如《弟子規》中“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在闡述古代教育方法中,體現了教育工作者尊重傳統、遵循孩子們身心發展安排學習內容的人文精神。傳統的語文教材、蒙學讀物主要是供少年兒童識字之用,不僅內容通俗易懂、瑯瑯上口,而且能使兒童增長知識,使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正確思想的引導。
(二)禮儀修身方面人文精神滲透的體現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注重禮,禮儀教育是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及家庭活動、社會生活的首要任務。如《學記》中指出“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體現古代教育中尊師敬師的禮儀教育。《太公家教》中教育子弟待人接物應遵守的禮儀規范,培養、塑造君子型人格。《顏氏家訓》中也闡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順的禮儀修養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經》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小孩子從小進行禮儀示范教育的重要性。《弟子規》中對弟子修身方面有嚴格的要求等等。這些國學經典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滲透在古代傳統教育教學與禮儀修身等內容中,體現在生活中點點滴滴小事中。體現出教育在精神塑造方面的獨特價值。傳統教育要求學生通過對經典的學習,培養身心,成為推行道義的君子。滿足國家對讀書人“道”的要求。
目前我國的國學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眾多國學電視節目以及國學班的開展,讓越來越多人接觸到我國燦爛的國學文化。但是,在現代背景下的經典學習進程中,還有許多我們無法忽視的問題。
(一)缺乏良好的學習國學經典的環境
現階段國學教育課,在選擇國學課本上是非常盲目和隨意的。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時所選的內容很多很雜,沒有系統性,雖然學生們閱讀了許多國學經典作品,背了很多詩詞章句,甚至能夠準確流利地背誦各種詩詞歌賦,古代經典文章。但是一直無法真正了解與掌握其要領,把握不了傳統文化深層內涵,不能很好地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很好地掌握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髓。試想:這樣的熟練“掌握”對于個人的成長、家長的期待、學校的要求、社會的規范又有什么益處呢?如此的“博學多識”只能讓學生成為整天掉書袋子的書呆子,于人生成長并無好處。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選中,國學的內容很少,國學經典的篇目非常有限。而且在語文課本的編排上,文言文編排非常零散,人文精神的滲透很少體現,這樣也無法使學生很好地了解與掌握國學經典中所滲透的人文精神,更難以將人文精神與生活實踐很好地聯系在一起。
(二)教師沒有起到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
現在中小學開展國學教育,學校中老師傳授國學的方式只是局限于“讀經”,讓學生背誦經典作品,盡管每天教室里充斥著朗朗的讀書聲,孩子們也整日里搖頭晃腦、“出口成章”,孩子們精熟于古詩文背誦與默寫,甚至全社會形成積極學習國學經典的氛圍,然而這些國學教育只是徒有形式,只是展示在試卷上的假象,沒有真正對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產生正確的影響。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國學經典的內在精神,不能更好地發掘國學經典中的價值。因此他們在面對國學教育時很難有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只是把古詩詞的翻譯、中心思想等內容抄寫在文章旁,以備老師檢查和考試的復習。老師也很難通過講授向學生滲透優秀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學生學習國學的道路上不能起到引領與示范作用,也不能對學生進行有益的人文精神的滲透。
(三)學生缺乏對國學經典的興趣
在現在的中小學國學經典教育當中,由于“國學熱”的浪潮趨勢,學校中的“讀經”活動比比皆是,但是學校采用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只是把學生當做一個接納吸收的工具,學校要求學生必須會背指定的國學經典,會熟練默寫經典文章、片段,以便學生在考試中能拿高分,卻沒有讓學生自己理解與反思,因此學生對背誦的國學內容興趣不高,往往只是應付了事,甚至有些學生連背誦的經典名篇是哪個朝代、哪個作家都不知道。他們對國學經典都沒有太大好感,認為背誦這些對學習沒有太大用處,覺得這是一件費事費力又沒有意義的事情。學生對國學經典喪失興趣,這也必然導致國學經典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表面功夫,無法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面對國學經典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關注國學經典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中小學國學教育的順利開展,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優秀人文精神的滲透。讓國學經典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一)為國學經典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學習傳授國學經典需要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學校環境、家庭因素,只有全社會高度重視國學經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國學經典氛圍,在社會全體成員中倡導學習國學經典,用優秀的文化傳統豐富自己,可以加大廣播電視的宣傳力度,用貼近人民的語言向社會大眾普及國學知識,滲透優秀的文化傳統、人文精神。國學教育需要得到老師和學生的重視,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通過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讓他們在懵懂的時候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使中華民族的智慧、風骨、胸懷在他們的人格中傳承與發揚。此外,良好的家庭環境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從而更好地接受國學經典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帶動家庭成員做優秀人文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
(二)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如今的教育體系中小學老師主要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構建學生的人文素質,最首要的是教師。教師應該通過多樣的方式,讓優秀人文精神滲透進學生心中形成自己的價值準則。國學經典教育是塑造人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人文精神”,繼承發揚優秀傳統,做文化事業建設者和傳承者。教師應該依靠自身厚積的文化素質讓人文精神滲透進學生的心中,并自覺踐行。
(三)充分挖掘國學經典中的人文因素,提高人文精神滲透的意識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浩如煙海,國學經典中到底什么才是對當代學生有利的,哪些傳統知識又是不切合當今時代的,這都需要挖掘、篩選。因為國學知識并不完全都是有“益”的知識。畢竟那些知識已經年代久遠,也會出現與現代精神思想不相符合的內容。如果青少年不加思考一味接受,將“勿擅違”作為人生的信條,就不會出現司馬光砸缸這類令人稱贊的事情了。社會中也會因此而多了些“死腦筋”的人。因此,需要我們充分挖掘國學經典中的人文因素,提高人文精神滲透的意識,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影響教育,比如韓愈《師說》中和諧的師生觀、《學記》中的教育教學觀念、《顏氏家訓》中對孩童正確人生觀的培養、《弟子規》中對弟子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規勸,以及《教童子法》中濃厚的人文精神。這些都是歷經漫長歷史歲月而沉淀下來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先賢精神內涵的體現,我們要注重國學的教學實質,讓孩子們了解國學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國學知識對其價值觀產生有利的影響。讓這些文化財富不僅僅在學校的氛圍中發揮價值,更能夠在個人的社會生活中散發光芒,使優秀的人文精神體現獨特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還要對教授的國學內容進行仔細篩選,使之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在國學的熱潮當中,我們更需要冷靜思考,充分發掘國學經典中的人文精神,讓國學經典歷久彌新,讓國學經典在中國實現更好的繼承與弘揚。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453007
魏全利(1992-),女,河南永城人,河南師范大學2016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