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齊
(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高二(8) 江蘇 南通 226000)
從《陳情表》看中國的孝道思想
任天齊
(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高二(8) 江蘇 南通 226000)
忠和孝是古代士大夫人格結構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元素,而當二者發生沖突時,孝則優先于忠。這種思想在《陳情表》當中有著較為清晰的反映。
《陳情表》;孝道思想;人格結構
《陳情表》是李密在為了照顧祖母而上書請求辭去官職的文章,從全文來看,體現出了我國傳統的孝道思想。在我國傳統價值體系當中,儒家價值體系對于讀書人的思想意識的形成發揮著有力的形塑作用。儒家思想當中較為顯著的一方面是入仕思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兼濟天下的思想意識;另一方面,則是倫理綱常中的信、悌等思想。因此,中國古代有舉孝廉的制度,將孝順視為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有效方式。從《陳情表》當中則表現出了入仕與孝悌二者之間的沖突,而從李密的選擇當中則可以反映出我國古代的孝道思想。
1.1 “孝”的內涵解析
一個社會的穩定需要一整套運行機制作為保障。從我國古代的社會發展來看,較為嚴格和穩定的社會等級秩序則是保障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而在這一機制當中,不僅要有維護統治階級的權力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等,還要有保障民眾自覺自愿的遵循的心理機制,換言之,就是能夠對民眾的意識形態發揮形塑作用的道德秩序。
所謂“孝”,早在詩經當中就已經有所記載,其主要內涵是指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較為艱難,因此,當孩子成年之后需要回報父母和養育父母的行為。孝的另一方面的含義則是延續種族發展以及維護社會穩定。孔子的大同社會理想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是古代社會宗法體系、族法體系的核心。在人治社會形態下,等級尊卑秩序是社會發展的維護機制,父母則享有家庭當中較高的地位,子女內化為在家庭當中孝順父母的心里和行為實踐。在社會生活中外化為對于君主的“忠”,可以說,忠孝思想由此成為古代社會秩序的核心價值體系。
1.2古代社會“孝”的傳承及表現
“孝”是人類文明產生之后對于父母表現出來的自發的尊敬與順從。“孝”有多種外在的表現形式。自孔子以詳,就將“孝”推升至倫理當中較高的位置,并通過言傳身教、政府提倡等多種形式使得“孝”的思想在民間普及,并使之內化為漢民族的民族心理。從其具體的表現來看,古代的“二十四孝”具有較為突出的代表性。“二十四孝”通過二十四個不同的歷史人物孝順父母的故事,使得孝道思想具象化、民間化,更容易被民間所接受和傳承。
從古代“孝”的具象化來看,有幾種主要的表現形式。第一種也是最主要的一種就是贍養父母和長輩,使得自己的養育者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如“行傭供母”等就屬于贍養父母的表現;第二種表現則是順遂父母,使父母開心,如“戲彩娛親”、“蘆衣順母”等則屬于順遂父母的表現;第三種則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事為父母著想,用實際的行為來供養父母的行為,如“扇枕溫衾”“恣蚊飽血”等行為。無論是那種行為,都是通過生活中的實際行為使“孝”具象化、真實化。
在“孝”的傳承當中主要是以官方提倡的形式來完成。一方面是通過教學方式,通過教師將孝道思想進行傳播。自漢朝開始,儒家經典開始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內容,儒家思想通過孝道經典將“孝”提倡到較高的位置并予以傳播;另外一種傳承方式則是通過對于孝順典型的表彰,即榜樣的方式來進行。古代表彰孝道的一種方式是“舉孝廉”,即地方官員對于孝順之人予以推薦,政府對其授予官職,這種方式是由官方推動的自上而下的對于孝道思想和行為的傳承。
但是,官方在表彰孝道的過程當中產生的一個沖突就是“忠”和“孝”二者之間的選擇,在《陳情表》當中,李密就是遇到了忠和孝難以兼顧的問題。而《陳情表》則表明了古代讀書人在忠孝難以兼顧的背景下的選擇,客觀上反映了古代的孝道思想。
2.1 《陳情表》文章內容分析
《陳情表》是作者李密在被朝廷加封為官員之后由于無法照顧祖母劉氏而寫給當權者的懇請書。希望通過《陳情表》讓當權者了解自身忠孝難以兩全,懇請先盡孝后盡忠的意愿。在“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被諸多知識分子所秉承的環境下,李密則取孝為先,反映出了古代士大夫的孝道思想。
文章開篇先對自己的身世做了簡單的介紹:“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作者出生以后,遭遇了父親去世和母親被迫改嫁的變故,在這種無所依靠的環境當中,祖母劉氏給予了作者盡可能的照顧。“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應當說沒有劉氏的照顧,作者勢必難以順利的成長。而劉氏的現狀則是“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這也表現出了作者照顧劉氏的必要性。
作者在后文中表達了自己所面臨的沖突,即忠孝之間的沖突。作者由于才華和孝順被朝廷推舉為官員,需要出仕為朝廷效力,“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然而作者則因為需要贍養祖母而拒絕赴任。朝廷則反復督促作者就任,“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使得作者陷入兩難的境地當中,即一方面,祖母劉氏年高體弱,如要作者予以照顧,是為盡孝;另一方面,出仕為朝廷效力,造福一方百姓,是為盡忠。在這二者沖突當中,作者首先選擇盡孝,而后盡忠。“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作者的選擇反映出了古代士大夫在兩難問題當中將孝作為首要選擇的心理表達。
2.2 《陳情表》中孝道思想分析
對于中國古代士大夫而言,造福一方百姓無疑對其具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立功、立德、立言”是古代士大夫的畢生追求。而李密則擁有可以入仕造福一方的機會,不得不說這種機遇對其具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另一方面,“孝順”的思想已經內化為古代士大夫的人格結構,因此,在古代士大夫的人格結構當中,“忠和孝”是并重的兩個元素。
“兩利相權取其重”,李密在面對忠孝難以兩全的環境下,放棄了出仕為官的機會,選擇報答祖母劉氏的養育之恩,將孝列于忠之前,樹立了孝悌的典范。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士大夫的心理結構當中,將“孝”看作是作為重要的行事準則,而這種思維范式也主宰了古代士大夫的人格結構和現實選擇。可以說,孝道思想在古代倫理結構當中占據了最高的位置。
[1] 肖群忠.傳統孝道的傳承、弘揚與超越[J].社會科學戰線,2010(3)
F12
:A
:1672-5832(2017)09-0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