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勝男
古代寫作教學的共性與個性研究
◎潘勝男
當前的作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為擺脫“教師難教,學生難寫”的困境,我們可以通過對古代寫作教學的共性與個性研究,借鑒古代寫作教學中的方法,來服務今天的作文教學。如大家較為認同的模仿寫作,先放后收,多作多改,讀、議、思、寫相結合以及跟隨長輩參加寫作活動,多同他人商量,寫作中加強近反義詞的訓練等等。
耿紅衛教授主編的《中國語文教育史教程》一書,對先秦至今代——跨越數千年的語文教育史做了詳細的闡述。我從中借鑒先秦至明清時期的語文寫作教學,探究歷代寫作教學方法的共性和個性,尋求寫作教學的經驗。
(一)先秦語文教育時期寫作教學方法
1.聽、說、寫相結合。文字產生后,把神話、散文、民間詩歌記錄下來。隨著文字的發展,用不同的文體記錄所聽到、說過和經歷的事情;
2.讀、議、思、寫相結合。先秦諸子宣傳自己的思想和學說,和其他派別的思想相互碰撞。且墨家主張“述而且作”。
3.模仿寫作。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寫作,模仿閱讀文本的形式和內容,不斷進行豐富和創新;
4.教師指導。教師教給學生一些寫作知識和技巧,讓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生活,從中思考和感悟,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秦漢語文教育時期寫作教學方法
1.模仿寫作。這是最常用的寫作教學方法。采用已有的形式,利用原有的語言材料,加上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寫出文章。
2.反復修改。用筆將文章中應刪的詞句涂去,應該增加的語句添上。(經過老師和自己的修改);
3.方法繁復。這一時期漢賦興起,賦的寫作要求文辭兼美,大氣磅礴,且詩歌寫作中“賦比興”的手法開始廣泛運用。
(三)魏晉南北朝語文教育時期寫作教學方法
1.擬作,即仿寫。用原有的語言材料,加上自己的思想,以漢代的楊雄最為著名。
2.自擬題或由師長命題作文。初學作文的常見形式;
3.自作或代長輩作應用文。代長輩寫信或回信等,從應用的角度說是一種創作實踐;從學習的角度說是一種寫作的實踐。
4.跟隨長輩參加寫作活動。同時注重用典、音韻、修辭、連珠的訓練。長輩以詩會友,少年學子隨行。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四)隋唐語文教育時期寫作教學方法
1.自由作詩。寫所見所想的內容,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是最普遍的方式。
2.作命題詩。指定題目,多為私人聚會和官場聚會所作的應景詩;
3.聯句。聯句是幾人合作寫詩,一般是集會時一人首倡,寫兩句,然后依次接下去,一輪寫完了再第二輪。
(五)宋元語文教育時期寫作教學方法
1.屬對。“小學”寫作教學的必修課程,首先是訓字,弄清楚字眼的確切意思;第二是立程,讓學生多讀名家名作,古今名對,老師講解,待學生熟練掌握后才教之于作對;第三是增字,用近反義詞的方法從一字可以增至幾字;第四是句眼,有眼放在首位者,有眼放在中間者,不能盡舉。
2.蒙學作詩教學:填詩和模仿。填詩的方法為:先從朗讀范例中,記住每一類的韻,總共不過三十類韻。再用匡紙表韻頭,以便填詩時查閱。模仿閱讀文本的形式和內容,不斷進行豐富和創新;
3.“小學”寫作教學:模仿和改文字。模仿:必須模仿名家名篇且模仿中有創造,忌抄襲;改文字:對初學者“作品”的批改應側重于鼓勵。
4.“大學”寫作教學方法:多作多改。多讀多作多商量。“多作”主要是指寫成篇文章,“多改”的目的在于深度揣摩。
(六)明清語文教育時期寫作教學方法
1.注重基本功訓練。強調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訓練,提高學生行文的水平;加強生活、語言和文章結構模式的積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2.立意。作文要“有動于中”,立意在先,然后尋求恰當的形式去表現。文章內容要有思想內容,言之有物。
3.先放后收。“放”鼓勵學生放膽去想、去寫,不要有過多的框框。“收”要求文章要構思嚴謹,思想純正,用詞恰當。
4.多作多改。多讀多作。多改主要提倡學生對所寫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修改。“文章草創已定,便從頭至尾,一一檢點。”多方面推敲,自然疵病稀少。
(一)古代寫作教學的共同點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模仿、自作、命題、多作多改是古代最為常用的寫作教學方法。
1.模仿
實踐證明,這些方法符合大眾的寫作要求,沿用至今。模仿寫作是最常用的寫作教學方法。采用已有的形式,利用原有的語言材料,加上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寫出文章。楊雄是漢代運用仿寫方法最為成功的作家。史書稱他作賦常模仿司馬相如的文章格式,又仿照《離騷》作《廣騷》,仿《九章》作《畔牢愁》,這都是單篇的仿寫。他在仿寫中不限于體裁風格的相似,有時連原作的詞語也采用,《廣騷》就是模仿《離騷》并運用它的部分語言寫成的。蔣方舟也說:“寫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用自己的語言方式將著名作家的作品再重新敘述一遍,或者從中尋找靈感,都是學習寫作的好方式”。這種方法對于初學寫作的人確實有好處。但是,一味模仿,只能讓學生失去創造力,而沒有繼續發展的動力。
2.命題
自命題是一種開放式的寫作,給予學生較充分的寫作自由,讓學生自由地馳騁想象,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特長,展示寫作才華,顯示自己的綜合實力;命題作文的優勢在于命題切合實際、聯系實際生活,貼近社會生活、關注社會人生,具有啟發性;命題作文同模仿寫作一樣,需要注意合理運用。如命題作文應注意:利用機會命題;常由學生命題;多出題目,以備選擇。
3.多作多改
文章要多寫多練多改才能出色,才能美妙。文章草創已定,便從頭至尾,一一檢點。《爾雅》中說“滅字為點”,郭璞《爾雅注》說“以筆滅字為點”,這說明在漢代“點”是修改文章的術語,就是用筆將文章中應刪的詞句涂去。“加”也是術語,是將文章中應該增加的語句添上。如此多方面仔細推敲,自然疵病稀少。清人唐彪說:“常做則機關熟,題雖甚難,為之亦易;不常做,則理路生,題雖甚易,為之則難。沈虹野云:‘文章硬澀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在修改這一環節中,需要多征求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多與老師進行交流,從中學習新的知識。
(二)古代寫作教學的不同點
同中有異,“異”便是研究重點。魏晉南北朝時期“跟隨長輩參加寫作活動”以及隋唐的“聯句”這兩種寫作教學方法如今并不常見。魏晉時期集會寫作較為常見,這一時期有三次著名的集會活動,這類集會活動由最高統治者出面組織逐步發展到成為具有共同文學愛好的人士自由組成,文人的自由獨立意識在增強。少年學子跟隨長輩參與集會,有才者在集會上大放光彩,文章得到廣泛流傳。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便是集會作品的代表作。
通過對古代寫作教學方法的探究,我認為在今代的寫作教學方法上還可以借鑒如下經驗:
(一)讀、議、思、寫相結合。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先秦諸子散文是諸子在宣傳思想學說及教導學生時,在和其他派別思想碰撞中不斷辯論、思考,進而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在著書立說方面,各個派別都有自己的專著。諸子的文章有他們自己著述的,也有他們的學生及后人整理而成的,都是他們讀、議、思、寫相結合的智慧結晶。
對于今代的我們,為何作文難寫?一是因為學生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究其原因還是閱讀量少,積累的素材有限,一旦需要運用發揮,無材可取,只能望洋興嘆;二是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不頻繁,擦不出創新的火花,亦不善于思考。因此,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在生活和閱讀中學會積累寫作素材。還要多思考,多與同學交流,轉變原有的觀念,學會從各類題型的包圍中掙脫出去,從提高自身寫作水平的根源入手,每日分配合理的時間去閱讀相應的文體,注重積累相關的素材,學會思考,學會轉化,學會將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二)跟隨長輩參加寫作活動。這一方法是魏晉集會寫作的常用方法之一。跟隨長輩參加此類活動,不僅能開闊眼界,還能從長輩們的交談中獲益良多。應用于今代,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教師們關于寫作教學心得的討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組織學生旁聽當地作家協會組織討論的內容。換一種方式來思考,條件不是特別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邀請作家來校進行演講,這樣受益的是眾多學生。
(三)多同他人商量。據說白居易每做一首詩,便反復吟詠,覺得可以之后,再拿去念給不認識字的老太太聽。假若老太太不明白,他立刻回家修訂,如此數回,直至老人家聽懂,所以白居易的詩流傳極為廣泛。如今我們的寫作活動缺少與他人的商量,致使我們的文章水平較前人低下。寫文章時多尋求長輩或者同輩的建議,尤其要注重師長的意見,對文章進行再加工,做到行文嚴謹,言詞優美。如今我們有更為便捷的交流平臺——網絡。網絡寫作打破了傳統的寫作法規,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寫作空間。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認識共有寫作愛好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討論,相互學習。這種互相交流、搜智集見、思維共振、資源共享的方法能夠帶來作文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從而讓學生在互動中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交往。
(四)寫作中加強語文教育的綜合訓練(屬對教學)。唐朝詩文鼎盛,屬對訓練很受重視。屬對主要是語音、詞匯和語法的訓練,同時也包含修辭和邏輯訓練的因素,是語文教育的綜合訓練。現代的寫作教學中也要注重詞匯、語法和修辭的訓練。教師講授作文時便可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詞匯的運用,講清楚每一個字詞,弄清楚其確切的意思。加強學生近反義詞的學習,學習近反義詞有利于豐富詞匯量,應用于寫作中避免詞匯的千篇一律,在務實的基礎上錦上添花。學習修辭方法有助于行文的優美,提高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453007
潘勝男(1993-),女,河南永城人,河南師范大學2016級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