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云南省紅河人民廣播電臺 云南 蒙自 661199)
淺談新聞記者敏感性的培養
李 彬
(云南省紅河人民廣播電臺 云南 蒙自 661199)
新聞敏感性,是新聞記者從紛繁復雜的社會事件中發掘出大量有價值新聞線索必不可少的要素,本文簡要闡述了新聞敏感性是要不斷加強學習,長期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采訪,通過敏銳的洞察力,經過日積月累,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才能培養出來的一種能力。記者只有對新聞有較強的敏感性,才能采寫出深受大眾喜愛的新聞作品。
記者;新聞敏感性;洞察力;培養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新聞敏感性是必不可少的。新聞敏感性既是一種綜合判斷能力,又是一種敏捷的思維能力,而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則表現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是否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迅速、準確地記錄下現實生活中有代表性事件的能力,并客觀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
作為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記者,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反映群眾的心聲。這就要求記者,要深入到基層,深入到人民群眾火熱的建設工作中,積極反映他們在新時期在物質、精神上的合理訴求、所思所想,所急所需所盼。所以記者要善于觀察,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極高的熱情,從群眾平凡的生產、生活中發現、并捕捉到不平凡的新聞。2006年12月20號,我到綠春縣大水溝鄉團山村去采訪,了解到這個村屬于典型的哈尼族聚居的山區貧困村,全村有農戶35戶,143人,單靠種植水稻、茶葉、包谷來增收,群眾收入微薄。我走進村子,看到村內道路崎嶇不平,房屋破舊,沒有相應的公共基礎設施。而許多哈尼族群眾則在平整地基,村中的男女老少,有的忙著搬運砂石、有的在砌磚,村中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當時我感到奇怪,整個村里建蓋房屋,怎么會有那么多家人一起動工建房?出于好奇,我向一名群眾深入了解得知,該村村民自籌資金,利用農閑時節,按照有關設計的統一要求準備建蓋新房。村里哈尼族群眾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深深感動了我,于是,我采訪了村民,讓他們把自己的愿望呼聲表達出來,采寫了《綠春縣大水溝鄉團山村村民自籌資金建房》一文,這條新聞在各級媒體播發后,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認為這個村村民集體自籌資金建房的精神難能可貴,于是各級黨委、政府在項目建設經費、物資方面給予了資助,并幫助該村莊進行了科學規劃,在技術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努力將該村打造成產業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的哈尼特色村莊,加快了該村新農村建設得步伐。2014年,團山村作為“做美村莊”州級示范村,實施完成245平方米綜合文化活動室,5400米農業灌溉工程,400米人飲工程,379米衛生路,30盞太陽能路燈等工程項目。
有價值的新聞,天天在我們身邊發生,關鍵就看有沒有沒善于透過一般現象,挖掘出隱藏著的有價值新聞的敏銳眼光。面對社會百態,層出不窮的各種事件,即便是同一事件,觀察的角度、側重的方向不同,所采寫出來的新聞價值也會不同。這就要求記者要保持一顆好奇的心,擦亮一雙發現新聞價值的眼睛,只有保持特有的敏銳性,才能從平凡的事件中,迅速發現深層次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2006年1月20號,我接到采訪通知,到綠春縣婦聯開會,到會場,我才知道是縣婦聯號召大家為綠春縣大水溝鄉身患重病的9歲小女孩王梅捐款,而小王梅并不在捐款現場。我感覺這只是浮在表面上的一條一般消息,觀眾、聽眾并不了解小王梅的病情及家庭情況。在采訪完現場捐款的情況后,我向綠春縣婦聯領導提出,要想采訪一下小王梅及父母,我的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縣婦聯領導的同意,當天下午5點多鐘,縣婦聯有關人員帶著在我驅車70多公里的山路,行車2個多小時,深入到偏遠的小王梅家里,對小王梅及其父母進行了深入、細致地采訪,小王梅談了自己迫切希望病快好,盡快想回學校念書的愿望,她父母談了多日來不畏路途遙遠、艱辛,堅持不懈地帶著女兒四處求醫問藥,導致現在家庭陷入窘迫等方面的情況。回來后,我采寫成了《綠春小患者王梅迫切需要愛心人士獻愛心》一文,這條新聞在省、州、縣各級媒體播發后,立即引起社會各界強力反響,短短數日,社會各界許多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向身患重病的小王梅捐款,及時挽救了這朵即將凋零的小花。
記者,要有政治眼光、要會分析形勢,要了解當前中央在做哪些主要工作、提倡什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是什么。發現新聞線索的渠道很多,記者在工作中要多一個心眼,從與人交談、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報告、簡報、匯報材料等方面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不同階段,各級黨委、政府都有自己的中心工作,要迅速判斷某一新聞事實對當前工作的指導意義,抓住時機,積極對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進行深入采訪報道,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大眾積極參與、投入到當前的中心工作中去,比如,時效性較強的“5·12”國際護士節、“6·26”國際禁毒宣傳日等活動,我都會提前與有關單位溝通、對接,對活動開展進行及時報道,展現出活動應具有的意義。特別是現在全國上下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的脫貧攻堅工作,我都是積極投身于其中,深入基層、深入偏遠貧困地區,對各級黨委、政府在脫貧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取得的成果,以及當地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所急所想所盼、做客觀真實的反映,對其他正在脫貧的地區起到借鑒的作用。
總之,新聞敏感性,是做記者必不可少的要素。新聞敏感性不是天生賦予的,這需要記者在長期的新聞實踐工作中,對身邊的事件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多學習、多鍛煉才能培養出來。記者,只有做一個有心人,關心政治、關注社會、關注百姓,才能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才能激發起采訪熱情,積極投身于火熱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采寫出反映群眾心聲、鼓舞群眾士氣、調動群眾參與建設熱情,深受大眾歡迎的新聞作品。
G214
:A
:1672-5832(2017)09-0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