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鎳瑋
論簡·奧斯汀小說的反諷藝術
◎楊鎳瑋
簡·奧斯汀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文學史上杰出的小說家。她一生埋首閨閣,筆耕不輟,創作出了六部不朽的文學巨著。簡·奧斯汀在繼承英國傳統諷刺大師菲爾丁、理查遜等作家藝術手法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發展完善,轉化成了帶有個人烙印的反諷藝術,并將這種手法貫穿作品的結構布局、人物塑造以及敘述語言等各個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簡·奧斯汀式的反諷藝術。本文擬從簡·奧斯汀作品中的反諷表現、諷刺手法的承繼與創新以及其反諷藝術的成因三個方面入手,全面地分析簡·奧斯汀精妙絕倫的反諷藝術。
(一)小說布局結構中的反諷
簡·奧斯汀擅長通過有趣的故事情節、滑稽的人物形象,揶揄調侃的語言描寫中上層階級鄉紳淑女間的戀愛與婚姻。繼承了英國反諷傳統的簡,在作品的結構布局、人物塑造以及敘述語言中,都自覺地以反諷為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寫作手法的優點,以至于人們把反諷看成奧斯汀理解和評價當時社會的特殊的載體,當作她的小說的基調和風格的標志。
在《傲慢與偏見》的開頭,簡借助愚蠢無知的班納特太太說出了一條關于婚姻的“舉世皆知的真理”——“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句讓讀者覺得有些啼笑皆非的卷首語在一開始就將奧斯汀式揶揄諷刺的寫作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就在所有讀者都覺得這句話荒謬無比時,簡卻圍繞著這句顯然是錯誤的“真理”,以班納特家的三位小姐和一位表侄的婚姻為例,不動聲色地驗證了這條“真理”的真實性。四種婚姻,四個類型,皆大歡喜的收場,實際上是奧斯汀在不動聲色地鞭撻和反諷資產階級婚姻的本來面目——金錢。故事中設置的種種危機和轉折使小說的喜劇色彩更加鮮明,也讓歷代讀者在笑聲中深思戀愛婚姻與金錢道德的關系。這種看似荒謬的言論到真理的轉化本身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蘊含著簡·奧斯汀對人生的深刻思考,首尾呼應的結構本身就是對當下資產階級的以金錢為本質的婚姻最大的諷刺,也是簡·奧斯汀登峰造極的反諷藝術的表現。
同樣精妙的結構式反諷也可以從簡·奧斯汀其他的作品中窺見。《愛瑪》一開頭就描寫了愛瑪為她最愛的家庭教師“撮合”了一樁極好的婚事,而接下來這個無憂無慮的富家小姐卻恰恰是在自作聰明的“牽紅線”中遭遇了一系列巨大的挫折和打擊。《勸導》中安妮同年輕軍官溫特沃斯相愛并訂下婚約,她的父母因等級觀念和溫特沃斯軍官的貧窮拆散了這對戀人,但溫特沃斯發財升官之后,安妮的父母立即成全了兩個人。戲劇化的“圓滿結局”既諷刺沃爾特爵士與拉塞爾夫人的愛慕虛榮,也諷刺了聽從勸導的安妮本人,揭露了這段看似令人艷羨的愛情中深刻的現實內核。《理智與情感》中,瑪麗安在一開始就清楚地告訴家人自己對布蘭登上校毫無情意,但在結尾中她卻幸福地與布蘭登上校成婚……這種利用開頭與結尾的強烈對比從而表現作者諷刺的藝術形式在簡·奧斯汀的作品中俯拾皆是,這種結構上的反諷藝術,不但為簡·奧斯汀其他的反諷手法提供了豐富的情境,突出了小說的主題,更讓讀者在笑聲中深刻地領會到了簡·奧斯汀對生活的精辟見解和其高超的藝術手法。
(二)小說敘述語言中的反諷
簡·奧斯汀喜歡采用第三人稱,通過主人公的視角來展開情節。作為一位語言大師,“她讓男男女女都來充當自己的喉舌”,無時無刻不在字里行間流露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情。
縱觀簡奧斯汀的作品,可以歸納出她通過人物對白來表現諷刺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滑稽人物之間的滑稽對話來表達對他們的諷刺。如《理智與情感》中約翰達什伍德夫婦聚在一起討論關于繼母和妹妹的年金的對話,在范妮一步一步的誘導中,冷漠刻薄的約翰達伍什先生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從三千英鎊到僅僅只是做些“鄰里相幫”的事情,前后的落差在他們啼笑皆非的對話中尤顯諷刺,讓人們在笑聲中加深了對這一對吝嗇自私的夫妻的鄙夷。第二種是通過人物前后矛盾的話語來達到諷刺效果。《諾桑覺寺》中的伊莎貝拉在溫泉池中碰見兩個男人,一開始她和女伴說:“他們要是過來你就告訴我,我是不會抬起頭來的”,而男士剛一離開,她又興奮地告訴女伴“他們有一個長得很漂亮”。之前所塑造的純潔矜持的淑女形象在她后來的語言中被推翻,作者用這樣的對比諷刺了伊莎貝拉的品行不端。這種站在小說人物的背后,通過小說人物的對話來間接發表自己的議論和感情喜好的寫作特色,一直是奧斯汀非凡的迷人之處。
(一)簡·奧斯汀諷刺手法的承繼
在英國文壇,諷刺文學因其針貶時政、以獨特方式體現時代精神和大眾需求而經久不衰,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奧斯汀從小酷愛讀書,豐富的閱讀經驗以及較高的文學素養為她后來的寫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理查遜、菲爾丁、蒲柏等著名文學大家的作品深深地影響著奧斯汀的小說創作,她也在批判和承繼上一代人的成果下,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反諷藝術。
簡·奧斯汀生活在一個文學氛圍濃厚的家庭中,英國文學的諷刺傳統自然對她產生了重大影響。她并沒有受當時大環境下英國文學界的發展趨勢和假浪漫主義氛圍的感染,而是依然固守自己心中的創作凈土,在傳承和發揚 18 世紀英國文學史優秀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堅持自己的創作主題與創作風格,寫出了區別于當時作家的獨具特色的作品。奧斯汀的作品通常展示的是英國鄉村生活中一些充滿喜劇意味的故事,并由此來揭露人們自私自利、盲目勢利的另一面。也許與英國歷史上其他偉大的作家相比,簡·奧斯汀所創作的作品并沒有很深的深度和很寬的廣度,但是她通過自己的“小世界”來反映人生百態與人情世故,表達男權社會下女性的自由呼喚的意愿,對當時盛行庸俗風氣的英國文壇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簡·奧斯汀諷刺風格的發展與轉變
簡·奧斯汀的反諷藝術大多是溫和的,她將對人物的諷刺和嘲笑都隱藏在人物的對話和行為中,并不直接大發議論。她作品中的反諷大部分是以幽默調侃的形式出現的,讓讀者在笑聲中領略到作家深層次的含義。但奧斯汀的諷刺風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她個人經歷以及所處環境的變遷,她的諷刺風格也逐漸從溫和幽默轉向了冷靜沉穩。
簡出生在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和諧家庭,她像自己筆下的愛瑪一樣無憂無慮地度過少女時代。身為女性作家,她并不像男性作家那樣尖銳,她的諷刺是輕松活潑的,沒有尖銳的質問和沉重的批判,她只是把諷刺當成表達自己獨特思想的方式。這種活潑溫和的諷刺方式在她前期的三部作品《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諾桑覺寺》中可以窺見一斑。這三部作品都有著濃厚的喜劇色彩,簡通過鄉村少男少女的日常戀愛故事,輕松幽默地揭示了中產階級以金錢為本質的婚姻實質。這三部作品是在簡·奧斯汀家庭生活比較安定的時期寫成的,因此在這一階段她的諷刺態度是善意的,沒有憤怒,營造出一種輕松詼諧的氛圍。
但這種溫和的諷刺風格在她人生的第二階段開始了轉變,雖然早年生活在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里,但是成年之后的她遭遇了愛情的挫折、父親的辭世以及頻繁的遷居,這些打擊對她的創作產生了深重的影響。在她的后期作品中,寫作風格已經不像前期那么輕松詼諧,而是呈現出冷酷式的諷刺。作品當中再也不會出現類似班納特先生那樣輕松的不加指責的人物,后期她的諷刺和玩笑更像是一種自嘲,她把這種方式當成面對冷酷現實的擋箭牌。從《曼菲爾德莊園》《愛瑪》《勸導》三部作品中還可以看出,她將自己的諷刺重點放在了自己塑造的主角身上。無論是《曼菲爾德莊園》中對瑪麗安和朱莉安不知羞恥與人私奔的行為進行的態度分明的諷刺,在《愛瑪》中對自私勢利,“最不完美女主人公”愛瑪的塑造,還是對《勸導》中聽從父母之命離開愛人的安妮進行的評判,這些通過作品主人公來犀利諷刺當時上層階級的反諷手法,都顯出了她逐漸深刻嚴肅的作品內核和諷刺風格。后期作品中的嚴肅與深沉,反映出了簡·奧斯汀不似過去那么生機勃勃的寫作心態,她在調侃嘲笑之余更注重衡量,學會了在滑稽逗笑的過程中更嚴肅地對待生活。
(一)和諧的家庭環境孕育了簡·奧斯汀幽默樂觀的性格
簡·奧斯汀出生在一個文學氣氛濃厚的家庭,和諧的家庭環境孕育的樂觀性格使得簡的諷刺顯得輕松愉快,頻繁的文學探討培養了她觀察人間百態的睿智眼光。
簡的父親喬治是一位淵博的教區長,母親卡桑德拉李出生在鄉紳階級,是一個智慧樂觀的女性。奧斯汀家學習氛圍濃厚,討論時下小說的風格和寫法是一項主要的家庭活動,小說的朗讀與討論讓簡在少年時期便積累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笑料,也讓她形成了觀察現實生活以及調侃社會弊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她講究文體,擅長諷刺的行文風格。家人是簡創作的小說的第一讀者,他們支持簡的小說創作,并且積極參與小說的評說,這讓她在下筆時,都能心懷讀者,行文也更加妙趣橫生。在這種家族特有的文學評論活動中,簡所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挑剔眼光以及遣詞造句中幽默揶揄的語言風格一直貫穿于她的創作生涯始終。
(二)敏感犀利的個性造就了簡·奧斯汀幽默諷刺的文風
除了家庭為簡·奧斯汀營造的良好寫作氛圍外,她個人固有的敏感犀利的性格對其作品諷刺風格的影響也值得注意。
簡在中世紀式的鄉村小鎮度過了“無可指摘”的一生,在她的親友眼中,她是合乎19世紀道德標準的淑女,“專為高雅而有理性的社會而誕生” 。但在生活中,簡是一個說話詼諧,言論犀利的人,她善于觀察身邊的人以及他們的行為舉止,用敏銳的目光挖掘出他們身上的怪癖,進而從人物身上的缺點看出他們的性格特點。簡善于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也善于用調侃式的語言諷刺人性的缺點和怪癖。這種批判與諷刺的語言風格貫穿著她所有的作品,帶著她深刻的個人烙印。
(三)尖銳的社會矛盾賦予了簡·奧斯汀創作內容上的反諷性
簡·奧斯汀生活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時期,工業革命的進行使英國在工業、農業、城市發展等方面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貧富差距的逐漸拉大使得社會動蕩不安,下層窮苦民眾受到了貴族和崛起的中產階級的嚴重剝削,民眾苦不堪言。圈地運動的開展使大量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
相比于正在經歷變革的城市來說,簡的居住地史蒂文頓是一個相對寧靜平和的鄉村,在經歷社會變革的同時仍然保留著濃重的傳統文化。所以同時代的作家所表現出來的對于現實社會的不安和恐懼,在簡身上并沒有明顯的表現。她更多地繼承了十八世紀現實主義傳統,既以真實可信的文筆描寫當時她所經歷的鄉村生活的社會變革,又用調侃嘲諷的語氣反映當時傳統社會遺留的弊端。但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發展,動蕩的政治經濟還是對她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尖銳矛盾使得她的作品有著極深的等級觀念。上層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殘暴剝削也使她在小說中非常堅定地嘲諷人性自私、勢利的缺點,而這種諷剌大多出現在擁有金錢和實權的上層貴族,如凱瑟琳夫人,沃爾特爵士,埃德蒙夫人等,她通過諷刺這類勢利自大的貴族和對上層貴族阿諛奉承的中產階級,譴責社會結構變化所呈現的弊端。除此之外,封建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也使得奧斯汀作品中對于女性自由獨立品格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作為處在較低社會地位的女性,她無法發聲,只能將這種愿景寄托在小說中,用反諷這種較為犀利的方式表達自己深刻的思想內涵。
本文在細讀簡·奧斯汀的六部小說文本的基礎上,以她的諷刺藝術為中心探討了其小說諷刺藝術的表現以及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她的反諷藝術是對英國文學諷刺傳統的繼承,也肯定了她的反諷藝術對英國文學諷刺傳統的拓展創新。她的藝術成果和獨特風格,不但為讀者帶來了無盡的審美享受,也為19世紀以后的英國乃至世界作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美國著名文藝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認為:最近一百多年以來,“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經久不衰”。汲取了英國反諷傳統精華的簡·奧斯汀,在文學創作道路上構建了屬于自己的諷刺王國。可以說,別具一格的反諷藝術是簡·奧斯汀理解和評價當時社會的特殊的載體,是她抒發自己感情和信念的獨特工具。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對簡奧斯汀小說中的諷刺藝術有一個全面深入的揭示,對更深入地理解簡奧斯汀小說的思想蘊涵提供有益的幫助。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21000
楊鎳瑋,女,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