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旻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寧鄉溈山旅游開發的消極影響及對策研究
張 旻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溈山旅游開發在促進當地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同時,給當地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本文從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三個角度研究分析旅游開發給寧鄉溈山帶來的各種影響,并針對這些影響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溈山;旅游開發;影響
溈山鄉地處湖南省寧鄉縣西部山區,距縣城92公里,與安化、桃江二縣毗
鄰,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遺址眾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十余個,是有名的茶葉之鄉。大溈云、蘆花瀑布、仙女朝貢等構成了有名的溈山三十六景與新溈山十景,其中作為佛教南禪五大宗派之一溈仰宗發祥地的密印寺更是海外馳名。至今,溈山不僅完成了對密印寺的修葺,開發了回心橋、來木井等“溈山十景”,同時還于2010年正式完成了對溈山漂流的開發以及“千手觀音”的修建。
2.1發展現狀
自2005年首屆佛文化節舉行以來,溈山的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溈山每年的旅游接待人數從2005年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現在的年均游客50萬人,旅游經濟總量實現了由200萬元到4000萬元的突破。而2010年溈山漂流和千手觀音的建成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根據資料顯示,溈山漂流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就接待了游客12萬多人,旅游收入達到了1600多萬元[1]。
2.2存在問題
1.旅游基礎配套設施不甚完善。溈山鄉作為一個新興旅游景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尤其是旅游交通極為不暢,景區的可進入性不強。目前自黃材到溈山的三條公路,除一條勉強可以通車外,其余兩條基本不符合旅游公路的要求,路況差,彎道大,很多地段有較大的坍塌滑坡,嚴重威脅到過路車輛的安全,已成為制約溈山旅游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2.旅游資源保護不力。為解決吃飯問題,當地居民毀林開荒,亂砍濫伐,整個風景區森林植被因過度采伐遭到普遍的破壞,嚴重影響森林景觀;當地居民炸山取石屢見不鮮,山體景觀遭到破壞;文物保護不力,因當地居民缺乏對歷史文物價值的認識,許多人文景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密印寺的規模已不足明清時期的三分之一。
3.旅游產品單一。溈山的旅游商品集中于燒香拜佛的用品,吸引力不強,另一方面,配套的旅游產品十分匱乏,旅游活動沒有特色,難以讓游客駐足停留。
3.1積極影響
旅游開發對溈山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本土文化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及稅收,提高當地居民的就業率以及收入,促進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促進文化交流等。
3.2消極影響
3.2.1對社會經濟的消極影響
(1)加劇當地的貧富差距。分布在溈山漂流沿線的居民和密印寺附近的居民,接近熱門旅游區,可以方便地為旅游者提供食宿、零售、販賣旅游商品等;而對于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的居民來說,獲取旅游收入的途徑相對狹窄。
(2)物價上漲。據了解,溈山鄉自旅游開發以來,當地的勞動力大部分從事旅游業,從事農業的人卻越來越少。農業勞動力的嚴重不足,加劇了蔬菜及其他農副產品的價格漲幅。超市里價格昂貴的農副產品,當地居民一般不敢問津,但是當地居民自己又甚少從事農業,農副產品自給自足都困難,旅游開發導致的物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3.2.2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
(1)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第一,道路占用土地,使表土損失和原有土體結構及水循環路徑的改變,使土壤肥力下降,打破了物種的生長規律,影響路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二,路基的挖、填引起土質疏松,造成巖體順坡移動或垮塌、邊坡逐漸裸露,使土壤含水量減少。第三,地表裸露﹑土壤含水量降低在雨季會引發坡面土壤侵蝕,可能演化山體崩塌﹑河道阻塞等自然災害。
(2)接待設施的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景區規模較大的旅游接待設施的建設對環境也有其負面影響。旅游的季節性明顯,因大量游客聚集產生的廢棄物質和能量會超出旅游生態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3)對文物古跡的破壞。溈山鄉的密印寺常年游人如織,尤其是在旺季更是聚集了大量游客,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散出的體熱以及游客照相的閃光燈對寺內的佛像造成了不良影響,有些佛像已不復往日的光彩。
3.2.3對本土文化的消極影響
價值觀是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是一個社會或群體中的人們所共有的區分事物好與壞、對與錯、符合或違背的愿望以及可行與不可行的觀念。[2]隨著旅游開發的進行以及旅游活動的發展,外來游客的大量涌入,帶來了各自不同的價值觀標準、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并通過其自身的“示范效應”有意或無意地傳達給當地居民,進而引起當地居民價值觀念的急劇變化。
4.1重視社區旅游參與
當地政府和開發商在進行旅游開發時必須樹立“居民第一,游客第二”的思想,充分將當地居民的期望納入考慮。多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流,接受居民咨詢、負責組織居民關于旅游業知識的培訓等。當地政府和和開發商也可以積聚居民手中的閑散資金,讓他們參與旅游項目建設,共擔風險。讓所有的社區居民都有機會參與旅游經營,并對他們進行旅游業的相關培訓,以縮小其因地理位置差異而造成的貧富差距。
4.2發揮政府的監督與調控作用
在進行旅游開發時,經濟效益最大化不應做為唯一的目標,而應該把提高旅游地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作為長遠的奮斗目標;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旅游業的綜合治理。對一些不為法律、道德所容許的娛樂場所予以停業整頓或者取締,并對該類場所時常進行監控與管理,確保其健康發展并與當地的文化氛圍相融合;健全景區的管理體制和保護體制,將旅游資源的保護措施制度化、規范化,明確市場主體在
旅游資源開發和使用上的權利和義務,以更進一步保護當地的物質旅游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為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4.3 制定合理的游客接待數量
在旅游旺季的時候,相關景區管理部門應制定合理的游客接待數量,以保證景區不超過其環境承載能力而正常運轉,從而保護好文物古跡。
4.4 加強對旅游地居民的宣傳與教育
加強對旅游地居民關于旅游資源保護和傳統文化價值的教育,有利于居民增強對當地旅游資源的保護意識,避免為了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而對旅游資源盲目地開發和建設。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小旅游開發帶來的對文化的消極影響,使他們意識到當地傳統文化的可貴,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4.5 協調各利益主體的分配
首先,加強各利益主體利益觀的培養。各個利益主體都是旅游利益相關系統中的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整體效應能夠有效發揮取決于各個部分的支持與合作。加強每一個利益相關者利益觀的培養,使其認識到自己在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各個利益相關者更加積極地發揮他們的作用,并采取措施有效保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應加強對共同利益的認識,從而有效協調利益沖突;其次,保護當地居民的權益,讓旅游地居民也能從來旅游開發中得到優惠和利益。如讓當地居民享有免費或者折扣進入新開發的景區的權利;從旅游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進行當地的建設和保護,改善基礎設施及本地居民的生活條件,讓當地居民能夠更加直接的享受到旅游開發帶來的好處,這樣有利于緩解當地居民與當地政府、旅游開發商的矛盾,提高他們對旅游開發的支持。
4.6 宣傳營銷與引導旅游者
旅游目的地通過宣傳營銷使旅游者了解旅游地。在進行宣傳營銷時,不能僅就吸引盡可能多的旅游者為目標,而更應該注重對當地優秀的旅游資源和文化的宣傳,使旅游者可以對旅游目的地的資源和文化的價值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培養使其對旅游景區的尊重意識,在旅游過程中尊重旅游資源和當地的文化并對其自覺予以保護。
[1] 可持續的旅游[EB/OL].(2009-11-10) http://china.rednet.cn/c/2009/06/16/1776823_1.htm.
[2] 肖佑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效應及其調試對策—以白水臺為例[D].云南師范大學,2002:8-10.
張旻(1983-),女,漢族,陜西省漢中人,講師,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F59
:A
:1672-5832(2017)09-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