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旻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桂林市旅游創新發展的途徑探析
張 旻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在保持原有的山水旅游名城的形象下,深挖文化旅游的內涵,并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專項旅游,實現桂林旅游形象由單純觀光型向富集文化內涵的休閑度假型旅游形象的轉變。
桂林;創新;旅游資源
桂林是馳名遐邇的風景游覽城市和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旅游資源極為豐富。
1.1自然旅游資源
巖溶峰林地貌是桂林重要的旅游資源。2009年,桂林漓江風景區以83公里巖溶水景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巖溶山水風景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堯山、獨秀峰、七星巖、蘆笛巖、甑皮巖、冠巖、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
1.2人文旅游資源
桂林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歷代文人、墨客、軍曹和各級要員,凡來桂林者,多留連于旖旎的山水之間。他們在各景區留下許多題名、題榜、格言、書禮、詩文、曲賦以及圖、畫、雕刻等摩巖碑刻,據文物部門統計共有2000多件。主要的人文旅游景點有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的秦代靈渠,中國四大孔廟之一的恭城孔廟,馳名東南亞的“百壽圖”摩巖石刻,歷史悠久的湘山寺,構造精美的“八卦山莊”。桂林也是廣西紅色旅游資源的主要聚集地和國家重點開發的紅色旅游景區之一,擁有數量大、品位高的革命遺址和文物。包括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包括城北路莫軍需物資轉運站舊址、《救亡日報》社舊址、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等,興安縣紅軍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景區、湘江戰役新抒阻擊戰舊址景區、湘江戰役覺山鋪阻擊戰舊址景區、老山界景區、紅軍中央軍委機關駐地舊址景區等。
2.1產品結構單一
桂林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一直憑借其“甲天下”的山水風光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但在今天,這種單一的旅游產品結構已無法適應旅游產品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滿足不了游客更多元化、更高層次的旅游需求了。
2.2文化旅游景點景知名度低
桂林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7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74處。桂林的明王城和靖江王陵是國內現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府和藩王陵;興安靈渠是與四川都江堰、陜西鄭國渠齊名的中國古代偉大水利工程。但從這些年來各式各樣的宣傳圖冊和影視材料來看,桂林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強化為一種以自然為主、民風純樸的,甚至是落后的人間“世外桃源”。雖然歷史悠久卻沒有鮮明的歷史文化名城形象。
3.1新老城區分開建設
若需要建設一座現代化的桂林城,可在原桂林城外另辟新城,形成兩個城區,一個山水桂林城、一個現代桂林城。如此一來,桂林不僅保持了自己山水名城的形象,也體現出了新桂林的特色。桂林的行政中心現已遷往臨桂縣,廣西師范大學王城校區也遷往郊區大學城,舊城的文物景觀保護正日趨受到重視。
3.2深入發掘文化旅游
3.2.1山水文化旅游。
在桂林市內及其附近30多座山崖,隨處可見風雅之士的題詞。現存自隋朝至民國的摩巖石刻近3000件、近200萬字,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山水文化旅游主要是讓人們觀賞摩巖題刻、摩巖造像及了解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要、當今外國元首政府首腦來桂林的旅游情況,重點應放在山水審美文化,可通過影視制作的方式,使人們在旅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悅。
3.2.2考古及靖江王文化游。
桂北有以甑皮巖洞穴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遺址60多處,可以通過精心策劃,將它開發為考古探蹤旅游線路,滿足人們探索生命本源的欲望。靖江王文化旅游主要由王府遺址與王城組成,開發時首先應保護好王府遺址的修復工作,恢復它的歷史原貌。新建仿古建筑要突出明代建筑藝術,景點及御花園建設必須同史實事件結合起來,盡量把靖江王府建成為了解明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的窗口,充分發揮其經濟與文化功能。
3.2.3紅色旅游。
桂林紅色旅游資源相當豐富,可依托市區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等,構建一個紅色帶依托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建立一個較大的湘江戰役陳列館在界首鎮再現紅軍決戰湘江的情景,恢復紅軍經過界首的古街、古景,形成紅色產品、飾品的商業街等。隨著我國紅色旅游的蓬勃發展,旅游者早已厭倦了“隔著玻璃看,耳旁別人講”的模式,渴望更多的參與性和自主性。為彌補游客感知效果有限的不足,桂林的紅色景點應著力豐富展出內容,改進展陳方式,創新展示手段;還可以邀請健在的老紅軍、老八路、老戰士或英雄人物在主要紅色旅游景區點,舉辦“重訪革命遺址,傳承民族精神”的主題活動,提高紅色旅游的內涵。
3.2.4宗教旅游。
桂林宗教資源較豐富,應根據其自身特點和條件,適時、合理地開發宗教旅游將極具優勢和潛力。開發時應打破傳統意義上宗教旅游只是燒香拜佛的傳統觀念,將宗教文化貫穿于宗教旅游活動的各個環節,給游客感官和文化知識的熏陶。游客可以觀禮儀習俗、聽信眾頌佛、嘗美味齋菜、摸吉祥佛像拜佛許愿;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旅游的過程中了解歷史、宗教和文化知識。定期舉辦與佛教相關的節日,如浴佛節、盂蘭盆節、菩薩圣誕節、佛教文化節等。
3.3發展專項旅游
3.3.1發展精品旅游市場,開發精品旅游產品。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大部分桂林山水觀光型旅游產品已進入成熟期,新開發的觀光型旅游產品很難達到漓江、蘆笛巖那樣的知名度,因此,桂林旅游要開拓發展第二、三層次旅游。在整個大桂林旅游區內,由于地殼運動的結果,境內地形復雜,巖性多樣,嶺谷相間,山地錯落,溪河縱橫,地貌類型多樣,加之沒有多少工業,從而形成了許多具有上佳生態環境資源的地域,適合發展第三層次旅游。適合開發為修療養區,為中老年人治療、預防慢性疾病,解除工作疲勞,增進身心健康。
對于會議、商務、考察旅游者,要建設高標準商務中心、購物中心,配備高標準多功能廳和會議室的飯店,努力提供商務和學術交流平臺。
3.3.2 周末旅游天堂。
近距離的居民旅游,周末是旅游的最佳時機,時間短、花費少。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在較短時間內能到達的區域日趨擴大。周末游并不一定追求風景的奇異性,而是選擇生活之外的休閑和獨特生活方式的短暫體驗。由于其獨特的自然地貌條件,桂林的攀巖、巖降、漂流、徒步等戶外運動在民間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而這些也是短線旅游的新嘗試,吸引了很多的體育愛好者,已成為旅游的新時尚。打造戶外運動的新天堂是桂林發展周末旅游品牌的新途徑。
3.4 營銷推廣
3.4.1 拍攝旅游形象宣傳片
桂林旅游形象宣傳片應以桂林主要風景為載體,以桂林各種文化風情為情節, 以體驗文化旅游以及休閑度假為訴求,將桂林山水的靈秀精致的資源特色鮮明而含蓄地展現出來,然后凸顯桂林欣賞山水文化,體驗娛樂休閑新形象的理念。整套宣傳片帶給觀眾的,不僅是美倫美奐的桂林山水的視覺沖擊,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由此引發受眾產生廣渺無垠的遐想以及無限向往之情,正是旅游品牌形象傳播所要達到的目的。
3.4.2 節日營銷
將其整合為有國際影響力的系列節日,邀請國內外文化名人出席參加,號召旅游者前來體驗文化旅游的樂趣。例如設立漓江修禊節(先秦時期人們在每年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到河邊沐浴凈身,稱為修禊)、桂林民俗旅游節(內容可包括徒步游漓江、民俗表演、傳統民族服裝表演、美食大會等)、桂林國際民歌節。
[1] 王明亮 .山水桂林向文化桂林的轉變[N].中國旅游報,2006-12-25(10).
[2] 謝雨萍.桂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J].學術論壇,2002,30(2):16.
[3] 邵偉,程玉申.國外度假旅游的雙軌現象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旅游學刊, 2006,20(3):93-96.
[4] 鐘新民,況既明.旅游管理體制改革的探討及其實踐[J].旅游學刊,2000,15(2):54-57.
[5] 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308-413.
張旻(1983-),女,漢族,陜西省漢中人,講師,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F593
:A
:1672-5832(2017)09-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