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昳麗
(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5)
北魏六鎮起義原因探析
吳昳麗
(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5)
北魏末年爆發的北方六鎮起義,是中國古代歷史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導致了北魏王朝體系的崩潰。然而它的爆發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源于各種深刻復雜的社會矛盾。面對這些矛盾,統治者又未能采取正確而有效的處理措施,最終釀成了北方六鎮起義的爆發。因此,北方六鎮起義是當時北魏末期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
北魏;六鎮起義;原因;柔然
北魏初年,為防止柔然的進攻,統治者在其北部邊境自西向東依次設置了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等六鎮。最初,由于這些軍鎮都是拱衛首都平城的軍事要地,所以受到特別重視。但隨著柔然的衰落和北魏的遷都,軍鎮地位逐漸衰落,鎮兵和鎮將地位下降,不滿情緒日益高漲。怒火終于在北魏末年迸發。公元522年,柔然對北魏六鎮地區發起軍事進攻,由于當時軍糧短缺,于是懷荒鎮鎮民請求政府開倉放糧以便應敵。然而這一請求卻遭到了鎮將于景的無理拒絕,鎮將的態度徹底激怒了懷荒鎮鎮民,于是鎮民們首當其沖殺死了鎮將于景,發動起義的時機已水到渠成。于是轟轟烈烈的六鎮大起義從此揭開了序幕。不久,起義得到了其他鎮鎮民的響應,沃野鎮鎮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亦聚眾起事。之后諸鎮漢夷之民紛紛加入到了起義的隊伍當中。起初,義軍一路勢如破竹,六鎮盡被其占領。后來,由于北魏朝廷和宿敵柔然的聯合鎮壓,義軍連戰失利,最終以失敗告終。六鎮起義堅持了近兩年半之久,給予北魏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那么,這一起義的烈火為何會燃起?下面,本文就對六鎮起義的原因作一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后,初步形成了與柔然南北對峙的局面。而此時的柔然正處于國勢上升期,并將進攻北魏作為其軍事戰略重點。公元5世紀前期,柔然接連發動了數次對北魏的軍事進攻。雖然北魏也進行了有力的反擊,但還是無法徹底擺脫柔然汗國的軍事威脅。強大的柔然不僅沒有收斂,反而更加肆無忌憚。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北魏朝廷不得不將防衛柔然作為其軍事防御重點。因此在北魏初年,為了拱衛首都平城和防御柔然,太武帝拓跋燾在北面沿邊建立了一些軍事據點,稱作鎮。由西向東,分別為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等六鎮。北魏前期,六鎮是防御柔然入侵的軍事重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鎮將都是由鮮卑宗室貴族充任,地位顯赫,鎮兵也都是高門或強宗子弟。北魏建鎮之初,廣陽王拓跋嘉之子元深曾說:“昔皇始以移防為重,盛簡親賢,擁麾作鎮,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復除。”[1](卷18,p429)魏蘭根也曾說道:“緣邊諸鎮,控攝長遠。昔時初置,地廣人稀,或征發中原強宗子弟,或國之肺腑,寄以爪牙。”[2](卷56,p2046)沿邊諸鎮軍人的地位由此可見!這些出鎮北方的軍人多為鮮卑宗室貴族,待遇優厚,地位顯赫,并且享有許多特權。
但這一切都在孝文帝太和之后發生了顯著的轉變。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原屬柔然的敕勒部西遷另立高昌政權,擺脫了令人奴役的困境,并斬斷了柔然對西域的控制。此后雙方便征戰不已,柔然開始走下坡路。此時的柔然改變了對魏征伐的策略,意圖改善與北魏的外交關系。柔然對北魏政策的轉變,減輕了對北魏軍鎮地區的威脅,北魏的邊防也因此松懈。再者,自從孝文帝當政后,對柔然實行的是“以媾和為主”的外交方針。因此,朝廷上逐漸產生了重文輕武的思想,文官受到重視,而傳統的軍事貴族則被冷落,甚至有人提議:“求銼別選格,排抑武人,不使預在清品”。[3][p506]因此,北魏后期,政府對軍事將領則不再器重。廣陽王深就此上書肅宗分析說:“自定鼎伊洛,邊任益輕,唯底滯凡才,出為鎮將,轉相模習,專事聚斂。或有諸方奸吏,犯罪配邊,為之指蹤,過弄官府。政以賄立,莫能自改。”[3](p500)
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柔然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內訌,柔然主阿那瑰被其族兄戰敗,于是投歸北魏南逃至洛陽。北魏朝廷為盡顯其宗主國的風度,對阿那瑰的到來表示隆重的歡迎,并授予他“朔方郡公”、“蠕蠕王”[4](p419)的稱號。不僅如此,孝明帝還賜予他豐厚的物資:“駝百二十頭,牛字牛一百頭,羊五千口,朱畫盤器十合,粟二十萬石”,[5](p28)而這些物資都是由六鎮負責提供。六鎮的設置本是為了防御柔然,柔然應是他們的宿敵,但此時朝廷卻讓六鎮資助柔然,使六鎮陷入一種極其尷尬的境地。北魏對柔然政策的轉變,導致六鎮鮮卑對洛陽朝廷的不滿情緒有增無減。
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形,統治者不僅沒有安撫六鎮,反而變本加厲,進一步刺激了六鎮軍民早已千瘡百孔的心情。孝明帝于正光五年(524年)下詔:“諸州鎮軍貫,元非犯配者,悉免為民,鎮改為州,依舊立稱”。[6](p235)這條詔令的頒布標志著北方鎮民自由民身份向府戶身份的轉變,再一次降低了北鎮軍戶的地位。從此,他們不僅不能享受仕宦、復除的特權,而且將永遠被人輕視。邊鎮軍卒中的強宗子弟對北魏朝廷徹底失望了,社會反抗情緒進一步高漲。因此,丙申詔絲毫沒有起到平息叛亂的作用,反而是火上澆油。此時邊鎮地區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最終導致了六鎮之亂。
北魏六鎮起義的爆發,與當時軍鎮經濟的窘迫密不可分。
北魏初期,支援北鎮成為了政府的一件首要任務。刁雍曾任薄骨律鎮將時,曾費盡千辛萬苦地往沃野鎮運送糧食,足見北魏政府對六鎮地區的重視程度。但自從孝文帝南遷洛陽以后,北邊防御已成為過去,而向南推進、經營中原才是北魏國家的戰略重點。為與南朝形成長期的軍事對峙,北魏將大批物資南運,必然減少對北鎮地區的糧食供應。再者,北魏后期,政府財政破產,官吏貪污腐敗,北魏朝廷自己都難以自立,更別談支援北鎮了。由此造成的內地民生問題也日趨嚴重,因此北魏國家已根本無法照顧北鎮地區。這使六鎮的經濟日趨拮據。
另外,六鎮地區均田制的破壞也是導致北方鎮民窮困潦倒的重要因素。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詔頒布均田令:“今譴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地方官)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7](p142)不久均田制在六鎮地區也得到了推行,但卻沒有得到太大的成效。由于邊鎮地區的軍鎮官吏擁有解釋法令、分配土地的權利,因此他們在利益的驅使下將大量土地強行掠奪,導致廣大鎮民不僅沒有從均田制中獲得多少土地,反而遭到了軍鎮官吏的經濟欺壓。大量貧苦鎮民只能依附于有錢的權勢豪帥,被迫服從勞役兵役,生活十分窘迫。到六鎮暴動前夕,邊鎮地區土地兼并的現象則更為普遍。所以說,均田制在軍鎮地區不僅沒有得到有力施行,到后期卻受到了更大的破壞。邊鎮人民根本無法享受國家政策的照顧和優惠,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此外,自然災害的發生,也加重了北鎮經濟的困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整體氣候狀況都變得干和冷,而北魏又處于中國歷史氣候波動的第二個寒冷期,其北部地區又處于半干旱與干旱的過渡區,降水較少,加之頻發的雪災,導致了北魏社會大面積旱災頻發,給農牧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特別影響了北魏糧食的生產和供應。這種狀況不管對內地還是邊境,都造成了嚴重的饑民問題。據統計,從北魏太祖登國元年(386年)到北魏出帝太昌元年(532年)的一百多年中,出現旱災的年份就有69年,占到將近一半的時間。而越到末期災害發生的次數則越加頻繁,范圍也越來越廣,幾乎覆蓋了整個北魏。北鎮地區的經濟因此每況愈下,百姓民不聊生。
在這種困境下,柔然的侵擾,對北鎮來講可謂是雪上加霜。一方面,阿那瑰北返后還貪婪地繼續向北魏索要物資,加重了北魏尤其是六鎮地區軍民的生活負擔。另一方面,北魏末年,柔然也遭受到了大饑荒,為了生存,柔然就到農耕區進行搶奪,這無疑加劇了北方鎮民的經濟壓力。
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六鎮根本無法維持生計,流民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因此動蕩不安,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終于揭竿而起。
北魏統一北方的過程,也是血腥征服北方各族的過程。期間,充滿了大量的俘虜和殺戮。因此,被征服的各族百姓對鮮卑拓跋氏的統治非常不滿,但又無奈自己的力量有限,只能臣服。而北魏對于異族的統治也相當嚴厲,從此便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種子。因此,終北魏之世,民族矛盾問題一直存在。
北魏統治下的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是毋庸置疑的。在魏、晉時期,先后入徙內地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以及丁零、盧水胡等族人民,這時已同漢人一樣,成為北魏王朝的被統治民族。然而,北魏對這些異族的統治卻是非常殘酷。他們大都遭受到了相同的壓迫與奴役,在此情況下,他們往往會聯合起來,共同反抗北魏王朝。北魏前期的蓋吳起義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這場起義是西北各族人民的聯合大起義。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雜居于今陜西、山西等地的漢、羌、氐、蜀等各族人民在盧水胡人蓋吳領導下于杏城(今陜西黃陵西南)發動起義。諸少數族和漢族受壓迫貧民都爭相響應,轉眼間聚眾十余萬。義軍起初一路勢如破竹,殺死了前來鎮壓起義的魏長安鎮副將元紇。面對勢力日益壯大的義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迅速調兵遣將前去鎮壓,起義最終失敗。蓋吳起義雖然失敗,但各少數民族人民的反抗斗爭卻幾乎沒有停歇過。北魏民族矛盾的復雜性和深刻性由此可見。
在北方六鎮,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同樣一直存在。《北齊書·魏蘭根傳》云:“緣邊諸鎮,控攝長遠。”[8](p11)由此看來,六鎮的設置似乎不僅僅是保衛北疆,防御柔然,還有鎮壓境內少數族的作用。當時六鎮基本設置在了少數族聚居的地方,也可說明這一點。六鎮鎮將都是由鮮卑宗室貴族充任,他們對各少數民族人民實行的是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例如,他們經常對各族人民強迫從軍、罰做營戶、巧取豪奪、陰謀誘殺等等。因此這里成為了全國民族矛盾問題的核心。
北魏末年,六鎮地區的民族矛盾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隨著矛盾的不斷擴大,六鎮起義在所難免。在這場起義中,義軍的一些首領都是少數民族:破六韓拔陵是少數民族匈奴人,之后繼起的高平王胡琛亦為少數民族敕勒人,鮮于修禮是丁零族人。因此,這場起義是一次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北魏黑暗統治的聯合行動,是北魏末年六鎮地區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
綜上所述,作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一件大事,北方六鎮的起義是政治、經濟、民族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知古鑒今,科學探討和總結北方六鎮起義爆發的原因,對于當前做好邊疆和民族問題工作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1]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南北朝卷)[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
[5] 顏岸青.關于六鎮問題的幾點新思考[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1).
[6]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7] 陳雪良,張德文.魏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8] 季維龍.北魏末年六鎮起義原因初探[J].歷史教學,1963(10).
TheAnalysisontheReasonsfortheSixCitiesUprisingoftheNorthernWeiDynasty
WUYili
(MarxistInstituteofYantaiUniversity,YantaiShandong264005)
The outbreak of the northern six cities uprising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i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le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However, it is not without reason ,but from various profound and complex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face of these contradictions, the rulers failed to take the correct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asures, finally led to the outbreak of the uprising in the north. Therefore, the uprising was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the Six Cities Uprising;Reasons;Roen
吳昳麗(1992-),女,山西清徐人,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史。
H172
:A
:1672-5832(2017)09-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