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秀
(新疆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乾隆年間新疆的戶屯制
高文秀
(新疆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乾隆年間,清政府重新統一新疆。針對新疆問題上各方的爭論,乾隆皇帝在堅定不移推進新疆經營開發思想的指導下,戶屯制在北疆各地開展起來。內地移民的遷出地主要為甘肅地區,遷入地主要是以烏魯木齊為中心,東起巴里坤,西至瑪納斯的廣大地區。清政府對于招募的農戶推出了各種優惠政策并分批派送,為使遷徙到屯點的農戶能安定下來,清政府借給其土地、農具、籽種、馬牛、房屋等物資供其生存。戶屯制下人口的組織形式,仍然采用內地通用的里甲編制。戶屯制大大推動了新疆農業的開發經營。
清代;新疆;戶屯制
戶屯,是對一般戶民為勞動力的民間農業開墾活動的稱呼,用來區別以士兵為主體的兵屯。戶屯與國家土地所有制下的民屯性質完全不同,不存在特殊的組織形式和封建國家對屯戶的強制隸屬關系,是國家的編戶齊民。
清政府重新統一新疆后,新疆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西北邊陲,戰略地位更顯重要。從國際環境來看,十八世紀中葉也正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殖民勢力尤以俄國對清廷最具威脅。而新疆與俄羅斯為鄰,自然首當其沖。新疆作為屏衛中國的要地,戰略地位空前提高。
清廷內部對于屯墾開發經營新疆的看法眾說紛紜。一部分人認為經營新疆得不償失,反對進行長遠開發。針對新疆問題上各方的爭論,乾隆皇帝在一系列上諭中闡明了“屯墾開發,以邊養邊”基本方針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統一了朝野上下的思想,隨后在堅定不移推進新疆經營開發思想的指導下,屯墾方案得以實施,多種形式的屯墾活動在北疆各地開展起來。由于軍屯只能利用一部分駐軍,勞動力極為有限,加之待墾荒地較多,所以只能募民開墾,軍民共同屯田才能進一步加強開發。戶屯制隨之發展起來。
北疆的伊犁作為新疆的政治、軍事中心,是清政府設官駐兵的重心地區,必須全力經營。而乾隆年間的統一戰爭主要發生在天山以北,戰爭的破壞、疫病的流行使北疆地區的人口銳減,加之天山北路本來就地多人少,農業基礎薄弱,這更使得北疆地區愈發荒涼。為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清政府大力倡導和組織內地人口向北疆地區的遷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烏魯木齊的兵屯獲得豐收,清政府將此作為發展戶屯的大好時機。八月,乾隆皇帝下令遷徙甘肅無業貧民到烏魯木齊進行開墾,“酌量官為料理前往”①,從此內地人口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遷入新疆。
2.1遷出和遷入地
內地移民的遷出地主要為甘肅地區,前期為毗鄰新疆的河西地區,后期擴大到甘肅中部和東部地區。選擇甘肅作為遷出地,主要有兩方面因素。其一:甘肅與新疆接壤,且河西走廊為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遷移較內地其它地區方便很多。其二:甘肅遷出地土地貧瘠,土地負擔沉重,而天山北路相較則土地開闊,泉水充足,因而人民也樂于前往。
移民入疆是分批分期進行的。首批甘肅移民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到十月間招募的。據負責招募的楊應琚奏,僅僅一個月就在安西、肅州等地招募206戶貧民愿意前往。招募來的這些人口被分成四期發往新疆,經過近兩個月的長途跋涉,當年冬末到達烏魯木齊。從此之后,幾乎每年都有大量甘肅貧民在官府組織下擎眷前往天山北路各地,一直持續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于主動出關的人數不斷上漲,民間自行遷徙的條件已經成熟,清政府下令:今后“此等聞風原往民戶日多,即此再行減半之數,亦毋庸給發,不過官為查明存案,聽其自行前往而已”②。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后,政府組織的移民遷徙基本停止,自行出關成為戶屯生產的重要來源。
移民的遷入地主要是以烏魯木齊為中心,東起巴里坤,西至瑪納斯的廣大地區。
2.2遷移方式
清政府對于招募的農戶實行各種優惠政策,包括由官府資助路費、發給應募的農戶路上所需的飯費、車費和御寒的衣物、帳篷和鐵鍋等。清政府對于應募的貧民待遇最優,所規定的物資會給其全額發放,而對于自愿呈請前往的移民除特別申明的赤貧人員外,原則上只給予應募農戶物資的一半。
為減少移民途中的不便,清政府對應募的農戶實行“分批續發”,每批不超百戶,同時命招募農戶的縣派“妥干文武官員”護送上路③。受派的官員一方面負責監督督促應募人員,另一方面負責照料解決路途困難。由于措施得當,應募農戶雖然擎眷長途跋涉,但基本全數到達。
為使農戶盡快安定下來,清政府借給其土地、農具、籽種、馬牛、房屋等。烏魯木齊都統在其奏折中提到:“烏魯木齊所屬各州縣……自二十六年(1761)移駐戶民之時,……各戶撥地三十畝,農具一全副,籽種一石二斗,又每戶給馬牛一匹只,作價銀八兩,建房價銀二兩,照水田例六年升科后,分年征還歸款。又每戶于到屯之初,按每大口日給白面一斤,小口減半,秋收后交還歸款。④”雖然這些物資為官府借貸,但“到屯即有房間棲止,又有口糧度日”,“不致周章”⑤很好的解決了移民的定居問題。
戶屯人口的組織形式,仍然采用內地通用的里甲編制。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陜甘總督吳達善的奏折中就提到了這種管理方法:“按每年招徠戶民,編為一里,一里之中,分為十甲”,每里選里長、約保等人員“以資責成,以資鈴束”。戶屯采用鄉里編制的組織管理形式,進一步說明戶屯制下的農戶為國家的編戶齊民。
清政府在新疆推行戶屯制,使屯墾方式上及時從兵屯轉向了民屯。因為戶屯的性質是募民開墾,人戶一經得到土地,就成為自耕農民,必然“盡力天畝”,這就改變了新疆歷史上多限于兵屯進行農業開發的經營方式,也改變了“兵進屯設、兵退屯撤”無法緊密聯系當地生產的狀態,推進了新疆農業的開發經營。同時從內地遷徙到新疆進行屯墾的農戶,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對新疆的農耕技術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注解:
① 《清高宗實錄》,第642卷,第10頁。
② 《清高宗實錄》,第1101卷,第16、17頁。
③ 朱批屯墾,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楊應琚奏。
④ 朱批屯墾,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索諾木策凌奏。
⑤ 朱批屯墾,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索諾木策凌奏。
高文秀(1993-),女,漢,山西省晉中市,新疆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F02
:A
:1672-5832(2017)09-01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