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潔 龐靈娜 王鑫雅 李文昕 陳曉玲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 唐山 063000)
淺析翻譯的標準
李曉潔 龐靈娜 王鑫雅 李文昕 陳曉玲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 唐山 063000)
目前,關于翻譯標準問題一直沒有定論。隨著辜正坤先生的“多元互補論”的提出,才使人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清晰地認識。本文從翻譯標準沒有定論的原因入手對翻譯的標準問題提出自己一點粗淺的看法。
翻譯標準; 翻譯條件;翻譯目的;多元互補論
翻譯標準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翻譯界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翻譯學者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翻譯標準都在翻譯界產生過強烈影響,對翻譯實踐起著積極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在前人基于自己的翻譯經驗提出了翻譯標準之后,后人針對其局限性不斷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反駁前人的觀點,因此,時至今日,翻譯的標準各式各樣。
1.1翻譯的標準在不斷的變化。從古到今各種翻譯標準層出不窮,這是因為人們對翻譯活動和翻譯過程的認識在不斷地發展。隨著翻譯實踐不斷增多,翻譯家們積累的經驗越來越多,對翻譯標準的理解越來越透徹和全面。
最初,人們對翻譯活動的認識著眼于原文文本和譯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上。在評價譯文時,會將譯文所表達的思想,運用的形式和采取的風格與原文進行比較。隨著人們對翻譯活動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讀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翻譯即交際,必須以讀者為出發點,而翻譯也是為讀者服務,若不顧忌讀者,則也算不上好的翻譯(肖宇,2008),由此產生了“讀者反映論”的標準。之后,翻譯的功能被認識,卡特福德提出,翻譯是將某一語言的成文材料轉換成等值的另一語言的成文材料,因此翻譯實踐的中心問題就在于從詞、句、語篇等方面來實現音、形、意的等值轉換(熊兵,2000),因此提出了“等值”標準。
這些翻譯標準的產生不僅說明了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也說明了翻譯標準也是隨著人們對翻譯實踐的認識的發展而變化的。因此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舊的標準會不斷被新的標準所挑戰和替代。
1.2統一的翻譯標準根本不存在。翻譯標準不僅是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遵循的原則,也是讀者用以鑒賞譯文的尺寸,其重要性對翻譯理論的建設和翻譯實踐的進行都是顯而易見的。
1.2.1譯者方面。各種翻譯標準的提出往往基于個人的翻譯實踐或來自對翻譯、語言學或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余真,2000)。嚴復的‘信、達、雅’是針對《天演論》的翻譯有感而發,并非明確提出作為翻譯標準,也未就此展開全面的鋪敘(穆雷,2002:248)。因此“信達雅”的含義界定不清。我們通常將“信”理解為忠實,但是該忠實于形式、忠實于內容還是忠實于風格?“達”是“通順”還是“達意”?對“雅”字的理解更是一直被人們所詬病。鄭振鐸曾明確指出,“‘雅’不應當是譯者首先考慮的問題,而嚴氏的‘雅’往往是犧牲‘信’以得之的”(陳福康,1992:231)。因此“信達雅”之間或許一直是存在著矛盾的。同時,在魯迅與趙景深關于“寧信而毋順”和“寧順而毋信”的爭論中,魯迅始終堅持忠于原作,但是他翻譯出來的譯文往往晦澀難懂,而趙景深堅持通順原則,完全拋棄原作,這也恰恰說明“信”與“順”之間也是存在內部矛盾的。因此就算是一直被奉為金科玉律的“信、達、雅”也是不能夠全面的。綜上所述,各個翻譯學者主張都是各自對翻譯現象進行了有限的觀察后所歸納出來的,僅為一家之言,而用個性化的理論來概括翻譯的標準自然無法達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要求。
1.2.2讀者方面。辜正坤教授指出:“譯作價值的實現依賴于欣賞者,而欣賞者的判斷標準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辜正坤,1994)。歷來翻譯理論家從事翻譯實踐都是基于目的論之上的,而譯者目的最后的落腳點恰恰就在讀者身上。
例如,如果一名譯者要把一本傳統的中國文化典籍翻譯給外國人,這些外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了好奇,那么這時譯者無疑應該把“忠實”作為首要翻譯標準,使譯文貼合原作;如果要把這本書翻譯給一些極度瞧不起外來文化的讀者,那么譯者應以“通順”為主要標準,來達到娛樂讀者的目的,幫助他們放棄抵觸情緒,從而接受新的文化。
實際上,每個譯者在翻譯時內心都有一個對讀者的定位,讀者的類別直接涉及到譯文標準的定位,同時這個翻譯的標準也直接影響著翻譯策略的選擇。
歷代翻譯家們認識上的局限性在于他們總是下意識地追求可以評價一切譯文并指導翻譯實踐的統一標準,但是這種標準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辜正坤先生提出了“多元互補論”,此理論以一種全新的思路受到了各方關注和高度評價,為我國翻譯研究的理論做出了非凡的貢獻。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翻譯標準是不存在的,但是每個譯者提出的翻譯標準也并不是不準確的,因此,各個翻譯標準的理論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關系。在辜正坤先生提出了不同情況下應該選擇具體的標準后,楊曉榮教授指出具體的翻譯活動都有其相關的各種條件,明確條件就可以為翻譯確定標準。楊教授表示:“條件是指隨個案而明確的能對翻譯標準形成不同程度制約的一系列相關因素,其中包括原作性質、翻譯目的、對讀者的考慮以及翻譯活動發生的時代等因素所形成的各種具體限制?!?楊曉榮,2002)就好比,要翻譯一個句子或者單詞,我們不可能將詞或句單獨拎出來去進行翻譯,而需要考慮整個文章的性質,該詞或者句子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上下文的環境等因素,綜合考慮之后給出一個較為切合的譯文。翻譯活動是有限制條件的,而恰恰是這些條件約束了翻譯標準的定位。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明確條件對于翻譯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的去追求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統一標準。
不論歷代的翻譯家如何去爭論翻譯的標準問題,脫離具體的翻譯實踐活動來爭論翻譯的標準,必然存在局限性。忽略條件限制的翻譯活動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忽略條件的翻譯標準也是沒有根據的,這樣的標準是無法對翻譯實踐活動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的。因此譯員應該在不同的翻譯條件下,遵循不同的翻譯標準,來實現不同的翻譯目的。
[1] 熊兵. 翻譯標準研究綜述[J]. 高等函授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 13(4): 5-7.
[2] 肖宇. 中國翻譯界對奈達 “讀者反映論” 的探討[J]. 考試周刊, 2008 (46): 218-219.
[3] 俞真. 翻譯的動態標準[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0 (5): 70-74.
李曉潔(1991—),女,漢族,河南省鞏義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華北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H31
:A
:1672-5832(2017)09-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