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關于開展類金融審計的幾點思考
■王 燕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體系日益完善,作為金融行業補充的類金融行業也呈現出穩定快速的發展態勢,其地位和作用在經濟建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促進類金融行業建立規范的風險防范機制,推動類金融行業的穩健、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發揮類金融行業在促進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筆者結合類金融審計的實踐,就如何開展類金融審計,充分發揮審計監督預警職能,做出一些思考。
類金融審計是指國家審計機關和類金融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對類金融企業經濟實體活動及財務成果的的真實性、合規性和經濟效益進行的監督和審查。
類金融審計在審計體系中沒有明確的劃分,即不完全等同于金融審計,也與一般企業審計有所不同,有著鮮明的自身特點:一是審計目標綜合性。一般企業審計的目標相對單一,主要目標是推動被審計企業自身健康良性發展。但類金融審計在關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還需要關注類金融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是否發揮了服務“三農”和小企業的作用,進一步起到促進監管部門發揮職能的作用。二是審計內容特殊性。一般企業審計內容主要為財務數據。類金融審計范圍不但要關注財務數據,還需要重點關注業務數據、類金融行業政策的執行情況、內控制度建立健全情況、類金融資產結構的組成情況、類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等,從促進企業依法經營、完善機制、優化結構、防范風險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三是審計風險高發性。類金融企業與一般企業相比屬于高風險行業,類金融企業風險高,發生點廣必然加大了類金融審計的審計風險。四是審計人員全面性。類金融審計目標廣、審計內容多、審計專業性強,需要在審計中大量運用計算機審計進行數據處理、發現疑點,更需要歷史地、辯證地、客觀地看待、評價審計問題與行業發展的關系,從宏觀上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因此要想取得高質量的審計結果,必須要類金融理論知識全面,各項審計能力過硬的審計人員才能勝任類金融審計。
經過幾年的審計實踐,類金融審計的開展揭露和查處了違法違紀問題,維護了國家財經法紀;發現了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促進了類金融行業內部監督和控制等,充分發揮了審計監督作用,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近年來,在類金融審計實踐中發現的許多問題,審計中還停留在就審計談審計,僅停留在企業層面,沒有從完善類金融體制機制、強化類金融監督管理、保障類金融安全運營等高度去分析原因,沒有對深層次、隱藏性問題深挖、深究,不能“以點及面”,將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恰當的延伸。例如在市場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部分類金融企業開展了一些創新性業務,如何能夠既不約束企業發展,又做到依法依歸開展業務,就需要從體制制度層面進行分析研究。主要是因為審計人員對類金融審計理論研究不夠深入,缺少對審計發現問題分析研判的能力。
在類金融審計中,審計人員主要依靠的還是查閱財務資料,核實業務資料等老舊的審計技術手段,沒有廣泛運用現代審計技術、計算機輔助審計、多角度綜合分析等先進技術未能在類金融審計中廣泛運用。基層審計部門整體運用現代審計技術開展類金融審計的發展步伐比較緩慢,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審計人員年齡結構偏大,學習掌握現代審計技術能力不強,另一方面類金融機構自身信息化基礎不一,難以使用現代審計技術開展審計。
在類金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都具有普遍性,相關監管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應該根據各自的職能,充分運用好審計成果,推動類金融行業管理從體制機制層面進行研究,及時做出相應的指導,做好風險防范“前移”的各項工作,但目前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深入的分析、及時的運用、甚至所謂的商業秘密,審計成果很多都“不見陽光”或只停留在審計報告上,被審計單位也經常存在“屢審屢犯”的現象,審計整改落實不到位,審計整改力度不強。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制度建設不到位。審計成果利用的制度建設還存在缺失,審計報告公開力度不強,影響力不廣;審計整改檢查機制建立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實施審計整改檢查監督;審計整改問責機制不到位,對未能按期實質性整改的被審計單位和負責人,沒有具體的問責標準和措施;二是配合不到位。審計成果利用過程中,由于各部門之間聯系配合不緊密,監督企業整改缺少“事實求是”的態度和認真嚴肅的工作作風;三是認識不足。部分領導沒有充分認識到審計成果運用的重要性,僅把審計報告作為了解類金融企業的一手資料,沒有要求相關行業管理部門將審計報告“用起來”。
類金融審計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適應改革發展新要求,圍繞服務經濟大局,深化類金融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依法審計,實事求是,進一步突出審計重點,創新審計思路,深化審計效果,力求從宏觀上發揮審計建設性作用。
審計部門在開展類金融審計時應該從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大局出發,始終圍繞各級黨委工作重心開展審計工作,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工作方針,將防范類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放在第一位,通過關注落實宏觀政策、細化監管措施、健全監管規則、提高監管績效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議,促進類金融企業深化改革,提高綜合競爭力,促進類金融企業穩定高效運行及可持續發展,長效服務于兵團經濟事業。一是要從宏觀角度出發,關注類金融企業為規避監管要求,通過各種手段違反規定開展業務的問題;二是從反腐倡廉角度出發,關注類金融企業中可能出現的重大違法違紀問題;三是從企業經營角度出發,關注企業化經營風險問題。
審計部門在類金融審計實施中,必須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審計思路,只有抓住審計重點,才能牽住“牛鼻子”,實施高效的審計監督。類金融審計的重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經營行為的合規性;二是資產質量的安全性;三是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要想突出審計重點就必須緊緊圍繞當前經濟工作的中心,以防風險、增效益、促改革為目標,關注類金融領域新業務、新市場、新動向,抓住類金融領域經營中出現的共同性、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這個重點,及時揭示和反映重大違規違紀問題、重大風險隱患,促進健全監督管理、監測預警,促進類金融企業依法合規經營,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防范經營風險,增強核心競爭力。
審計部門在類金融審計實施中,需要具備創新開展審計工作的思維和能力,需要廣泛運用現代審計技術,需要主動調整審計方式和審計技術,在具體實施中一是積極嘗試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充分考慮類金融企業業務關聯度高、數據相對集中的特點,重點攻關,通過分析電子數據,快速發現審計疑點和風險業務,將計算機輔助審計的作用切實發揮出來;二是充分利用分析性復核審計方法,依據審計需求,以發現風險隱患為導向,將業務流、資金流與控制流有機結合,從橫向、縱向、整體、個體、趨勢、結構等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審計實施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為深度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供支撐,進一步發現被審計單位經營管理中即在的、共同的、潛在的風險點。
審計部門在開展類金融審計時,在進一步增強審計人員的宏觀意識,切實增強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廣泛宣傳。審計機關應通過各種渠道和媒體,向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加大宣傳力度,使社會各界進一步了解審計工作,進而理解、支持、配合審計工作,為審計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加強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通過采取各種形式同相關部門審前、審中和審后的經常性溝通,強化協作配合,督促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加大審計結果運用的力度,形成審計結果運用的整體合力。三是健全各類審計制度,類金融審計的作用發揮,離不開各項制度的健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審計工作,先后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意見,各級審計機關應及時建立健全各類審計制度。通過這些工作的推進,必然有效提高審計成果運用力度,切實發揮審計效能。四是加強審計整改工作,通過健全審計整改的法律法規、強化審計整改聯動能力、加強審計跟蹤落實等方式促進審計整改工作落實到位。
總之,類金融企業審計應該從促進企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經濟安全的大局出發,按照“圍繞經濟搞審計,跳出審計談經濟”的新審計思路,以類金融企業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為基礎,引入風險導向分析的審計方法,廣泛使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加大分析研究力度,有意識地上升到宏觀經濟管理高度進行綜合性分析,力求從中揭示帶有普遍性與規律性的問題,揭露和糾正違規違法從事類金融業務活動行為,促進類金融企業依法合規經營、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監管機構加強管理、健全制度,為深化類金融改革、穩定類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類金融風險、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服務。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二師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