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興
(黑龍江省鏡泊湖環境監測站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外來生物入侵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危害及預防
陳 興
(黑龍江省鏡泊湖環境監測站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由于人類社會交往加劇和交通的改善發展,外來物種入侵的現象開始日趨嚴重。一般來說,外來生物對農業生物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農業遺傳的多樣性以及物種的多樣性等幾個方面。本文綜述了外來物種入侵對農業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及預防。
外來物種入侵;農業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預防
農業生態系統的群落結構相對野生植物更加簡單,很多優勢的農作物群落通常都只有一種或數種植物所構成,因此很容易遭到外來物種的入侵[1]。而大多數外來物種的生存力和繁殖能力都比較強,尤其是雜草一類的物種或是對農作物有毀滅性影響的一些外來生物入侵以后,會嚴重影響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和生物的多樣性,更嚴重時還有可能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影響。外來入侵植物是通過自然傳播、無意引入和有意引進等幾種途徑傳入、影響本土植物的。有意引入是引種優良的動、植物物種而傳入的。無意傳入是通過人類交通工具、隨農產品和貨物、動植物引種;旅游者攜帶等帶入。自然傳播是通過風力、水流、氣流等自然氣象因素等傳播的。
外來有害物種對生物多樣性主要有兩個方面影響。一是外來有害物種,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各方面條件而逐漸形成種群的優勢,擠占本土植物生存的空間,使其難以生存,最終導致其滅絕,使當地物種的多樣性遭到破壞,形成物種單一化的現象[2]。二是外來有害物種分泌某些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繁殖,從根本上改變生態系統中物種的組成和結構,從而使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失去平衡。
由于外來物種生長和繁殖的能力極強,往往會消耗更多的空間、物質以及能量和生態位等。除此以外,還會導致本地物種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特性發生變化,迫使本地植物向新的生態環境遷移。這種現象嚴重的影響了本地物種基因的平衡性和多樣性。長此以往,本地植物的遺傳特性也將發生顯著的改變。如果有害的外來物種與當地的近緣物種進行雜交,就可能使當地物種的基因型在生物種群基因庫中的比例發生改變,進而導致基因庫的結構出現變化[3]。這種雜交的后代通常具有更強的抗逆能力,當地物種將會因此承受更大的壓力。從外來入侵植物自身來看,由于其強大的適應性,使其具有較強的入侵和進化能力。有害的外來入侵物種對本地物種造成遺傳污染后,不僅會使本地物種遺傳的多樣性受到影響,其雜交后代還有可能同時繼承雙親的有利性狀,并且有一定的可能性會產生新的特征,使其能夠存活于前者無法生存的新環境中,從而進一步擠占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如果任由外來入侵物種與本地物種雜交,本地物種遺傳的純度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長此以往,勢必危害到本地農業生物的遺傳多樣性。
外來入侵物種還會通過對當地物理、化學、水文環境等進行破壞的方式來對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改變當地的生態系統結構,使當地生物的多樣性不斷降低,并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系統的各項功能。部分外來物種還可分泌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質來排斥其他物種的正常生長,通常情況下,外來入侵物種在進入一個新的區域以后,由于當地生態系統缺乏足夠的抵御能力,入侵物種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單優群落,與本地物種爭奪生存資源,使得本地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本地物種數量不斷減少甚至滅絕,最終導致當地農田生態系統單一和退化。入侵植物在與當地植物的競爭中更加占據優勢,很容易導致原有群落衰退和消失。
近年來,外來入侵植物對我國本土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日趨嚴重。因此,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并完善針對外來入侵植物的法律法規,同時還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物種入侵危害認識以及保護生態安全的意識。伴隨著我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種花養草,養貓、狗等各種寵物的越來越多,奇花異木、珍禽稀鳥受到人們的賞識,這些草木花卉、貓狗魚蟲悄然進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加強對入侵物種危害性的交流與公眾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在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入侵中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通過各種媒體電視、報紙、網絡、公益廣告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向民眾講解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和預防的相關知識,提高廣大民眾的知識水平和自覺意識。要加強對出國回國人員對外來物種風險危害的教育,不攜帶引入有害的外來生物,加強防范意識教育。
防止外來植物入侵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做好檢疫工作,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國際融合、交流,使外來生物更易擴散傳播,對于外來生物也越來越難以控制。對已知的動植物,我們已經備案了解和加以控制。現在更重要的是尚未知道、尚未發現、尚未了解的新的外來生物,要進行重點防范,加強檢疫。對于初期引入、尚未擴散的入侵物種可依靠人力拔除措施,短時問內可迅速清除有害植物。在引進新的農作物前,必須對該物種進行充分的了解,并進行科學的預測和評估。引入外來農作物之后,應加強田間的觀察和研究,一旦發現問題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避免造成大規模的危害。
在清除外來有害入侵植物時,采用化學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等手段能起到較好的效果。綜合利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除和生態環境管理等技術,并對一些有利用價值的外來植物采取以利用促控制的方式使其變廢為寶,最大限度的降低植物入侵造成的危害,從而達到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

對于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頂層設計,國家已著手制定《外來入侵生物防治條例》,防治外來有害物種侵襲要建立起一整套長效機制,時刻提高警惕,持之以恒,抓好落實。在基層建立初期預警系統,發現外來有害物種及時上報快速反應,把外來有害物種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防范扎實有效,形成常態化、長效化。對已掌握的外來有害物種,對相關人員要普及相關知識,建立預警制度,防止外來有害物種的擴散、蔓延。建立健全外來有害物種的信息數據庫,為防范外來有害物種提供科學依據,建立外來有害物種的監管體系,對已引進的物種要進行跟蹤隨訪隨查,建檔立案,發現外來有害物種對本土植物作物產生危害影響,快速啟動反應機制消滅外來有害物種在萌芽狀態。
[1]魯萍,趙娜,李景欣,等.黑龍江省外來入侵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影響因素 [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2(04): 367~375.
[2]李玉生,李振宇,姜鵬,等.黑龍江省主要外來入侵植物的危害與防除技術 [J].林業科技,2005(02): 19~20.
[3]鄭寶江,潘磊.黑龍江省外來入侵植物的種類組成[J].生物多樣性,2012(02):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