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愛玲的小說以輕逸空靈的方式呈現蒼涼的美感,力求揭示出時代的真相和人性深處的真實,在題材上專注于亂世中的男女故事。中篇小說《多少恨》生動再現了上海世俗生活場景,著力描摹上海女性的心靈世界,故事開端便已奠定悲涼的基調。
關鍵詞:張愛玲;蒼涼;傳奇
作者簡介:王曉雁(1971-),女,遼寧丹東人,文學碩士,遼東學院韓朝學院漢語言系教師,副教授,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02
中篇小說《多少恨》是張愛玲根據1947年的電影劇本《不了情》所寫的。有感于影片上映不久便被淹沒,她才寫下這篇小說。張愛玲坦言自己“對于通俗小說一直有一種難言的愛好”。時隔三十年,作家依然對當年那部被湮沒的影片念念不忘。
小說的故事情節從電影院門前拉開序幕,故事開端便已奠定悲涼的基調。年輕的女孩子眼中流露出“執著的悲苦的神氣”,黑色的大衣,紅綠兩色的警燈,這些對比強烈的色彩以及那張多出來的電影票都透出一縷灰色的情緒:“可是悲哀會來的,會來的”。
一.父親形象的顛覆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的小說是以沉郁悲涼的深邃表現對生命虛無的深切體驗,張愛玲的小說則以輕逸空靈的方式呈現蒼涼的美感。都市人對物質生活的迷醉和依賴,構成了張愛玲四十年代小說亂世中生動的都市生活圖景。
高門巨族的家世使張愛玲最熟悉的男性形象都是像她父親一樣的遺老遺少,他們的性格共性是虛榮自私和缺少擔當,在新時代里卻只知道“在舊家規中回味昔日的輝煌”。[1]由于早年生活經歷的烙印,父親的形象始終在張愛玲的小說中顯得模糊不清。然而在這部作品中,作家卻用許多筆墨來刻畫一個令人唾棄的父親形象,他貪婪無恥、庸俗自私,年輕時拋妻棄女,年老時又厚著臉皮投靠女兒,理直氣壯地將女兒視為他的財源,為達到目的絲毫不顧及尊嚴,更無視女兒的情感,親手毀掉了家茵灰暗生活里的唯一光亮。
金錢對親情的扼殺再一次成為這篇小說的主題。虞老先生到上海來看望女兒,其目的是索取錢財,因而落座不久便提出要女兒給他路費。作家以白描的手法勾畫出這個人物的無恥嘴臉。他見到女兒后先是痛心疾首地對自己往日的放蕩生活表示懺悔,想以此打動家茵進而達到目的。他拿起家茵母親的照片長吁短嘆:“噯呀!這就是她吧?呀,頭發都白了,可不是憂能傷人嗎?我真是負心——”接著他脫下瓜皮帽不無自得地嘆道:“自己倒還年輕,把你害苦了!現在悔之已晚了!”一連串頗費心機的表演可謂用心良苦。這個落魄父親的夸張動作和言不由衷的語氣,將一個輕浮油滑的人物形象形神畢肖地刻畫出來。面對家茵母親蒼老的照片,虞老先生即使虛偽地表示痛悔之情,仍不忘記炫耀自己依然年輕。從他邁進夏家大門那一刻起,其真實用意便暴露無遺。
父親的形象在《多少恨》中顛覆了傳統文學中的深沉與偉大,作家用諷刺的筆法來描寫這位寡廉鮮恥的父親的丑惡面目。他處心積慮要接近宗豫,就是想為自己謀利。當他假裝與宗豫巧遇闖進家茵房間時,這不大的房間里因為他的到來氣氛立刻發生變化:“這屋子就嫌小了,不夠他施展的”,因為他“有許多身段,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板有眼的”。不擇手段地弄到錢是虞老先生此行來上海的唯一目的。為此,他將女兒作為誘餌,企圖使宗豫滿足他無休止的要求。他甚至將工廠里的善款挪為己用,被宗豫憤而開除后又使出殺手锏:向宗豫的夫人夏太太當面保證自己女兒肯做姨太太,以使宗豫打消離婚念頭,而目的是騙取夏太太一筆好處費。他巧舌如簧,對夏太太極盡阿諛奉承,自認為通情達理的這番話真可謂無恥之極:“您是明白人,氣量大,你們夏先生要是娶個妾,您要是身子有點兒不舒服,不正好有個人侍候您——哪兒能說什么離婚的話?”張愛玲在這個人物身上極盡筆墨,或許是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父親那種復雜的情感。
二.失落后的虛無之感
張愛玲的世俗化文學觀與主流現代文學相異,在美感為基點的創作觀支配下,“蒼涼”被確立為其小說的總體美感,這使得張愛玲四十年代的小說創作從一開始就區別于魯迅、冰心、廢名和沈從文等現代作家的作品。在張愛玲筆下,上海這座極盡繁華的都市里充斥著無愛的婚姻、脆弱的親情、絕望的愛和瘋狂的欲望。
而蒼涼的美感首先表現在作家醉心于“軟弱的凡人”的形象塑造。張愛玲小說最為關注的是在以“男性為中心的中國社會里,中國女性的地位與自處之道”。[2]小說《多少恨》延續了這一主題,運用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在時空變幻中展現人物不同的心境。
在夏太太的房間里,家茵傷心地用雙手掩著臉,等她把手從臉上拿開時已在自己的家中,是“在黃昏的窗前,映在玻璃窗里,她背后隱約現出都市的夜”。都市的喧囂繁華卻與家茵家中的冷清寂寞形成鮮明對照,“她的半邊臉與頭發里穿射著兩三星火”。這靜止的人物仿佛置身于塵世之外,也正如張愛玲的創作態度:靜靜地站在窗前,不動聲色地注視著外面世界的聚散悲歡。在黯淡憂郁的背景之下,讀者似乎看到一顆凄惶的心在痛苦中掙扎,似乎有兩個自己在相互撕扯,一個是理性的自我,一個是陷入深淵不能自拔的自我:“你為他想,你就不能夠讓他的孩子恨他,像你也恨你的爸爸一樣?!?/p>
在張愛玲的小說里,愛情大多都是短暫的春夢,雖然也會留下美好的印記,但更多的是失落后的虛無之感。在《多少恨》的結尾,宗豫覺得他與家茵的一切都只是在這個房間里轉來轉去,“像在一個昏黃的夢里”,夢醒之后才知道不過是一場空歡喜:“夢里的時間總覺得長的,其實不過一剎那,卻以為天長地久,彼此已經認識多少年了。原來都不算數的”。他們的這一段情緣像家茵拆掉的那團絨線,剪不斷理還亂。這段故事仿佛一個虛幻的夢,只留下太多遺憾。整部作品的意蘊都暗合小說的名字,寓意著人生難以言盡有“多少恨”。
三.人性深處的真實
“張看”的看法決定了張愛玲小說的風格和深度。她力求揭示出時代的真相和人性深處的真實,于是在題材上專注于亂世中的男女故事;在手法上她采取“參差對照”的方式寫市井人物悲歡的“普通人的傳奇”。
由于對愛情始終持有悲觀態度,《多少恨》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時?;\罩著詩意的感傷。對家茵朦朧的愛使宗豫對她的生活產生好奇心理,她的房間與所用物件都引起他的注意。家茵整理行裝的時,他把房間里的一切都裝進心里,每一個角落都沒有逃過他的眼睛:“在黃昏的燈光下,那房間如同一種黯黃紙張的五彩工筆畫卷。幾件雜湊的木器之外還有個小藤書架,另有一面大圓鏡子,從一個舊梳妝臺上拆下來的,掛在墻上。鏡子前面倒有個月白冰紋瓶里插著一大枝臘梅,早已成為枯枝了,老還放在那里,大約是取它一點姿勢,映在鏡子里,如同從一個月洞門里橫生出來。”
作家在這里不厭其煩地一一描述房間里的細節,是因為宗豫想了解家茵生活的強烈的好奇心。從這間房子里的布局到陳設可以窺見主人公真實的生活面貌:擁擠的房間和陳舊的家具不難看出家茵境況的窘迫,那只舊朱漆描金皮箱卻又分明提醒著它的主人曾有過的體面榮光。從床底下探出的一只繡花鞋也會勾起宗豫無盡的想象。這個寒素簡陋的房間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個小藤書架和瓶里早已干枯的臘梅,它們流露出主人的雅趣。所以在黃昏時分朦朧的燈光下,這狹小的房間在宗豫眼前是一幅美妙的五彩工筆畫卷,他對這畫中的一切都油然而生愛意。鏡子能夠映出生命的真實面目,因而成為張愛玲極其鐘愛的意象。鏡子的意象在這部作品中反復出現。家茵與宗豫的最后一次見面,她無奈地望見鏡子里的宗豫,“她不能夠多留他一會在這月洞門里。那鏡子不久就要像月亮里一般的荒涼了”。張愛玲四十年代小說經常出現的“鏡子”等意象也是人物命運變遷的隱喻,意味著對往昔浮華生活的無盡眷戀。
家茵黯然離開了上海,只剩下空空的房間等待前來送別的宗豫。他推開門時無盡的惆悵從心頭升騰,此時家茵的房間全不是先前充滿生氣的模樣,物是人非的凄涼撲面而來:“絨線仍舊亂堆在桌上。裝碗的織錦盒子也還擱在那里沒動。宗豫掏出手絹子來擦眼睛,忽然聞到手帕上的香氣,于是他又看見窗臺上倚著的一只破香水瓶,瓶中插著一枝枯萎了的花?!?/p>
這是家茵的房間呈現在宗豫眼前的最后畫面。相同的地方,迥異的心境。距離他第一次來到這里時間并不長,然而其中發生太多的變故,他們也經歷很多滄桑。此時小屋里的家具雖然仍在原處,卻處處流露出一股凌亂的頹敗之氣。這間房里曾留下他們難忘的記憶,如今只有手帕上的香氣還在。那只破香水瓶記錄了當初家茵的甜蜜和慌亂,沒有被褥的小鐵床與從前的整潔雅致形成巨大反差,顯得那么寒酸,一如生活的真相那樣刺目。華麗的織錦盒子尚未打開,里面的碗曾寄寓著宗豫對未來生活的期望,他本來打算以后請家茵煮兩個人的晚飯。但這些瓷碗此刻擱置在冷清的屋里,也是一種蒼涼的象征,它們像慢慢冷卻下去的熱情。
值得回味的是,這兩幕場景中都有一枝干枯的花,象征著無望的人生與愛情。此時宗豫的耳畔似乎響起尖利的聲音,那是載著家茵的船緩緩而決絕地離他而去。這依然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宗豫將枯萎的花拋到窗外,也許是拋開一段欲說還休的故事。張愛玲筆下的親情是淡漠的,愛情是脆弱的。曾經以為會地久天長的愛情被世俗的力量輕輕一碰即變得粉碎。家茵只能選擇倉皇離去,到遙遠的廈門謀生。在現實的阻礙面前,他們表現得如此無力。
上海是張愛玲永遠的心靈之鄉,上海生活成為她的小說創作取之不盡的題材。這部作品仍然以上海為背景,描寫作家最熟悉的生活與人物。由于對市井生活與市民心理的深刻了解,使張愛玲在《多少恨》中生動再現了她熱愛的上海世俗生活場景,著力描摹上海女性的心靈世界。小說中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那位精明的上海市井女子姚媽的形象。作家從小便對這一類人物極其了解,因此下筆從容自然,人物形象真實可感,也為這部作品增添了更加鮮活的市井生活氣息。
參考文獻:
[1]宋家宏:《走進荒涼》,第48頁,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2]高全之:《張愛玲的女性本位》,《幼師文藝》,1973年第38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