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青萍
摘 要:南宋中后期蜀地戰亂頻發,剛健質直的蜀民們英勇抵抗元蒙的入侵,巴蜀大地亦付出慘重代價,大量的蜀地士人離開故土,輾轉他鄉,歷經故土難歸、家國破滅的巨大痛楚。面對元廷的征召誘惑,很多蜀籍士人選擇隱居以全志節,這些蜀籍遺民雖身在他鄉,仍眷念著故鄉,家族文化興盛,以至于到了第二代、三代的移民,身上都有著忠貞質直的蜀文化性格。
關鍵詞:宋遺民;詩人;蜀籍;家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01
蜀籍遺民詩人,多來自蜀地大族,這些士大夫家族多家規嚴格,家學嚴謹,忠君愛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載“成都士大夫家法嚴”[1]并舉了事例。比如賣席子的范氏,因貧困而未入仕途,還賣過賣白龍丸,做官之后便不再行買賣之事。所記的雖是士大夫家族要求子弟不從事商賈,亦可以窺見蜀地家規對士人的約束性。而家學,首先注重的就是子弟的氣節品行,立身做人為第一要素,學尚居第二。故蜀籍遺民們能承其家族的優良精神文化傳統,不屈服于蒙元的政治攻勢,堅持做宋遺民。這些家族性特色較強的遺民詩人代表有:
(一)邛州蒲江的高氏家族
高斯得,來自邛州蒲江的高氏家族,該族在南宋中期繁榮起來,先后有高載、高定子、高稼、高崇、高斯得中進士。而高氏家族又與當地的魏氏家族關系密切,魏氏家族自魏了翁之后,又有魏文翁中進士,魏了翁的二子魏近思、魏克愚也做官,但科舉情況不詳。高魏兩族之聯系始于魏了翁祖父一代,魏了翁祖父魏革娶蒲江高永堅之女,生七子。其祖母高氏之兄高黃中無子,故過繼祖母高氏的第六子魏孝*(*表示的漢字為左一個斜王旁,右一個壽字),魏了翁即是孝*的第六子,代其父歸本姓,故姓魏。[2]高斯得之父高稼是孝*的第二子,故高斯得從血緣上來講是魏了翁的侄子。兩族過繼頻繁,使得魏高二姓親如一族。從高斯得的父輩來看,高斯得之父高稼剛直忠烈,抗蒙犧牲;叔父魏了翁在學術和政壇都影響甚大,從政方面,他官至同簽書樞密院事,有政聲,從學術方面看著書講學,創立鶴山書院,其門人弟子形成鶴山學派。其父剛正不阿以及愛國精神塑造了高斯得高潔的人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同時,他又深受家學影響,魏了翁既是斯得的叔父,又是他的老師,對高斯得的學術思想也頗有影響。
(二)四川南充的游氏家族
游汶,來自四川南充的游氏家族。其祖父游仲鴻,字子正,以進士出仕,歷任中江知縣、四川制置司干辦公事、利州路轉運判官等,有《鑒虛集》,已失傳。在學術方面,仲鴻入朝后,與朱熹游,并接受了其理學思想,朱熹稱其為蜀中奇士[3],魏了翁亦贊其氣節與文采。《南充縣志》載,南充地區理學的傳播,“蓋自游氏父子云”[4]。游似,游仲鴻之子,理宗朝官至右丞相,在其任職期間,不少正直被排擠的都重新回朝,楊慎稱其為“南渡四賢相之一”,[5]其學術思想方面,除了受家學、老師劉光祖的影響外,他中進士前還聽過魏了翁講學,入朝為官后,更與魏了翁相與友善,時常探討理學。在游似任職期間,聯系朱門弟子,積極推動理學官學化,最后得理宗認可。游汶,蜀亂,隨父游似寓居德清,官至福建提點刑獄,國亡隱居。汶拒絕了元世祖征招,為了表達自己不仕二朝的決心,他改宅名為“遺民浮宅”,并在自己常穿的布袍上書“前宋遺民”,無論寒暑皆著身[6]。以勞作吟詠為樂。有《遺民浮宅集》。
(三)四川井研牟氏家族
牟巘,來自四川井研牟氏家族。牟氏是井研的著姓,牟子才、牟巘、牟應龍,祖孫三代皆以才學聞名。牟子才學于魏了翁、楊子謨、虞剛簡,又從朱熹門人李方子學。歷寧、理、度三朝,為官耿介廉潔,累杵權奸史彌遠、丁大全、史嵩之、董宋臣等人,所推薦的士子如家鉉翁、李芾、劉黻、趙卯發等,皆是剛正不阿之輩[7]。其子牟巘,隨父遷居吳興,承家學,官至大理少卿。入元后,閉門隱居,生活清貧,在江南文士中享有極高的聲譽。牟應龍,繼承其祖父牟子才的傲骨,拒絕賈似道收用,被置下第,入元亦拒絕叛臣留夢炎許下的翰林之官職。
通過以上幾支蜀地家族來看,這些家族治學思想多受朱子理學在蜀地發展的影響,其中魏了翁是朱熹理學傳入蜀地的關鍵人物,他在蜀地仕宦生涯達23年,帶回大量朱熹論著,并開書院講學,使得“蜀人盡知義理之學”[8],同時他還受湖湘學派的影響。湖湘學派兼備道德性與實用性,倡導修身向學,注重實效適用,重名節與教化,在政治方面他們嚴守的“華夷之辨”,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且關注民聲,多主戰派人物。故魏了翁追求的朱子理學是義理與經世的合一,具有經世理學的意義。他反對以理學為手段獲得官位名譽的行為,并表示出憂慮,認為當下雖“諸儒之祠布滿郡國”“諸儒之書家藏人誦”,文士卻“竊語言襲義理”“欺庸有司”[9],魏了翁的這些思想通過教學,影響到他的弟子們,諸如高斯得、牟巘、游似等,都是其弟子或者再傳弟子。
參考文獻:
[1](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卷9[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魏了翁.《魏府君純甫墓志銘》,曾棗莊主編:《全宋文》卷7114[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3](元)脫脫:《宋史·游仲鴻傳》卷400[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嘉慶《南充縣志·雜識志·外紀》卷8.
[5](明)楊慎:王仲鏞箋證 ,《升庵詩話箋證》卷1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清)黃宗羲.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7](元)脫脫:《宋史·牟子才傳》卷411[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8](元)脫脫:《宋史·魏了翁傳》卷437[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9]魏了翁:《長寧軍六先生祠堂記》,曾棗莊主編 .《全宋文》卷7104[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