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馬斯·哈代的“性格與環境”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不論是從命運、性格還是從社會環境出發,苔絲都無疑是悲劇的典型。作品中,哈代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做了深刻的描寫,將她的悲慘與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她的出身就注定了她的悲慘命運,任由她怎么反抗都將無濟于事。本文將從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以及價值觀來分析苔絲的人物形象。此外,哈代對苔絲冠以“純潔的女人”的美譽也僅僅是維多利亞時代男性權利的附庸。
關鍵詞:創作背景;人物性格;身份地位;價值觀
作者簡介:羅靜怡(1995-),女,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02
英國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大規模的經營方式逐步浸入農村,大機器的廣泛應用使個體小生產者逐步走向破產,雇農遭到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他們干著繁重的勞動,過著非人的生活,但為了謀生他們只能妥協。苔絲和她的伙伴們正是當時英國成千上萬個個體小生產者走向貧窮、破產的真實寫照。正是這些殘酷的壓迫、社會的不公和對生活的絕望,使苔絲成為了罪犯,最終悲劇收尾。作者對這不幸的女孩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而作者的同情正是來自于作者生活的環境。
哈代的家鄉在英國南部多塞特郡,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鄉度過的,《德伯家的苔絲》就是在多賽特郡創作出來的。這里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都對其創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對農村生活,風俗習慣和生產斗爭等了解,經過對世事變化的洞察,哈代捕捉到了毀滅農民的罪惡,卻沒有捕捉到社會的方向,僅僅局限在眼前的悲觀情緒之中,苔絲的悲劇也就孕育而生。
主人公苔絲本來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少女,心性善良,她向往人生的真善美,卻常常受到假惡丑的攻擊。她悲劇的開始就是受到了父母的教唆,去了亞雷德伯家,因年幼無知被亞雷德伯奸污并懷孕。走投無路的苔絲回到了父母身邊。她的遭遇不僅沒有得到父母的心疼,更是引來了嘲笑和指責。苔絲離開了,去了南部牛奶廠,邂逅了她的真愛——安磯克萊。在勞動中與之相愛,苔絲終于下定決心跟他結婚。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思想斗爭后,苔絲在新婚之夜對克萊坦誠了自己的過去,克萊卻因此拋下了她遠走異鄉。當克萊再次出現在苔絲面前的時候,苔絲才從混沌麻木的狀態清醒過來,不甘被亞雷德伯繼續欺辱,淪為他的情婦,更不想和丈夫再次分離,便決心復仇。終于,苔絲成了一個殺人犯,為她的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環境造就的苔絲式性格:描寫在苔絲的每一次出場前,哈代都精心選用了適當的環境描寫。比如對于少女時期的苔絲,美麗的布蕾山谷,寧靜的河流和草地,一切都是那么靜謐,幸福。而即將失去貞操的苔絲面對的確是暗流涌動的黑河,整個一幅恐懼,驚險的景象,與前面的寧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再比如想要清潔和贖罪的苔絲,與寬容慈祥的大地,奔騰的河流逝者如斯夫。這樣清新華麗精美的環境描寫,將人物和環境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這使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這些人物的性格變化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動。
苔絲是農民的女兒,又不僅僅是農民的女兒,身體里流淌著尊貴的血液,她天生麗質,有著天然的清新氣息,也就是作為農民與生俱來的泥土氣,這樣的泥土氣既有好運也有厄運。小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抗宗教壓迫和宣揚女性自由的。全文整個故事貫穿于新教和天主教交錯的時節,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宗教的影響力不但沒有減弱,反而變得更加密集化了。于是在那個時代的女性便背負著沉重的貞節觀,苔絲且不例外。 Williams認為苔絲希望的幸福,進步生活(包括愛和性)不是被工業化所毀,而是被地主階級和開明知識分子階層以及偽善的基督道德信條所毀。生活在維多利亞盛世,種種悲劇也就隨之而來。在整個故事中主人公苔絲無疑是一個悲劇的形象。她從一開始就去德伯家認親就是悲劇的開始,在受到誘騙后失去了貞潔。她的悲慘遭遇不但沒有得到世人的同情,反而招來了輿論的指責和批判。從此成為了一個“不純潔”的罪人。即便后來,她找到自己的真愛時,她那不堪回首的過去已然成為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把她和她的愛人相互阻隔開來,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遭受了靈與肉的痛苦和折磨。
人們很容易看得出,苔絲是質樸、美麗、善良、堅強和容忍。她身上凝聚了人類的很多優點,雖然生活困難重重,但她依然抱有美好的幻想。在一開始的時候,她就必須為了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而去德伯家認親打工。但當她看清了德伯的真面目時就毅然離去。這種理智和無所畏懼的果斷和決絕讓苔絲暫時脫離了身體上的折磨,但心靈上的折磨和痛苦一直存在。離開德伯以后,她并沒有想去依靠其他人,也放棄自己,而是勇敢地站了起來去牛奶廠開始了新的生活,并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愛情。直到那時,她才感受到了一點點來之不易的幸福,但是當她即將得到幸福的時候,她將事情的真相告訴了克萊,不忍欺騙,真心相待的結果卻使得她與幸福失之交臂。在未來的日子里獨自忍受著悔恨、孤獨、絕望,但她依然抱著一絲的幻想,幻想她的丈夫能夠回心轉意,回到她的身邊。苔絲在農場里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壓榨中度過這樣艱難的日子,一邊承擔著超負荷的工作,另一邊不愿意屈服于德伯。足以證明苔絲的堅強和獨立。但是生活的變故、家庭的負擔,以及對丈夫回來的希望的日漸破滅,使得她不得不再一次受到德伯的控制,徹底地斷送了自己的幸福。也許大家會覺得苔絲很傻,為了一個那樣的人斷送了自己的一生不值得,但在遭受了巨大屈辱之后,被生活逼迫到幾近崩潰,看不到希望之后,苔絲的心早就死了,對待什么都看得很平淡,在她看來,從德伯那里解脫的確比什么都要幸福,可是在那樣的年代,身份低微,力量薄弱的她,為了解脫,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只能選擇最不被人所理解最極端的方式。表面上刻畫的是苔絲的悲慘人生,實則也是一種美,叫做“化悲為美”。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鮮明、真切的形象,使個人的身世之苦熔鑄在精致優美的作品中,由此克服了痛苦的陰暗、哀傷和沉重,煥發出一種藝術之美,這悲傷令人迷醉。苔絲對丈夫坦白,不僅是尊重丈夫,以誠相待,更是對自己內心的坦然和釋放這是一種被主觀化、心靈化了的“真實”,作者可以自由地把客體世界變成主體的認識與感悟、情感與意志的對象物。
2、哈代賦予的苔絲式形象:從哈代的角度來說,苔絲是“純潔的女人”。苔絲的道德品質無疑是純潔的,善良、忠實、淳樸、寬容等傳統美德并沒有為苔絲帶來快樂的人生,而是宗教的虛偽和法律的不公一手摧毀了這個善良的農家女孩。在維多利亞時代,男人女人的婚姻地位永遠得不到平等,身份地位低下的苔絲無疑成了這種不公平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下的犧牲品。當苔絲有生以來第一次還擊時,從那相同的“法律”觀點來看,“這個純潔的農村姑娘”卻成了罪犯。命運對她的捉弄到此結束。
苔絲的價值觀也有很大的閃光點。處在那樣一個不平等,強烈的封建倫理觀的社會下,一般的女性在遭遇這樣的不幸后,想的是千萬不能被他人知道,即便是自己的丈夫也要能瞞多久就多久。而苔絲卻完全相反,她認為自己是純潔的,有著純潔高尚的人格,對待丈夫也要以誠相待,以為深愛自己的丈夫一定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幸遭遇。可她卻再次遭受打擊,失去清白后又失去了深愛的丈夫。
總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浸入農村的維多利亞時代,苔絲的悲慘人生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不論是從苔絲的性格、身份地位還是價值觀無疑都為苔絲的悲慘命運和結局奠定了基礎。她的真、善、美可以說是性格里的閃光點,但同時也是她悲劇的成因。不管苔絲做出了怎樣的反抗,最終都逃脫不了命運對她的捉弄,為自己的悲慘人生畫上句點。而哈代僅僅關注的是維多利亞時代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地位,對社會規律沒有進行深刻的分析,這就是為什么在當時英國個體生產者們得不到同等的機會來享受“人生”——一個富足的家庭和一個獨立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英】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人民文學出版社,1891.
[2]童慶炳,《文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鄭克魯 蔣成勇,《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