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方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7]GHB1154)成果。
摘 要:本文考證解釋了五個武山方言詞語,并力圖找出它們的詞源。
關鍵詞:武山方言;詞語;考釋
作者簡介:安仲寶(1964.9-),男,漢族,甘肅省甘谷縣人,本科,甘肅省武山縣第一高級中學中教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1
武山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的渭河上游,東連甘谷,南靠岷縣、禮縣,西接漳縣,北鄰隴西、通渭二縣。武山歷史悠久,秦漢時期,縣境大部屬豲道,洛門(落門)鎮以東屬冀縣。東漢中平五年(188),析襄武、豲道地置新興縣,址設今縣城西15公里新興川(今廣武坡西頡家門一帶),屬南安郡。后建制雖屢有變遷,但文化傳承卻從未中斷,表現在方言中,就是武山方言中今天還保留著大量中古甚至上古漢語的一些語音、詞語。今略舉詞語五例并加考釋以示。
1.敹
音“聊”。縫綴。《書·費誓》:“善敹乃甲冑。”唐·孔穎達疏:“鄭玄云:‘敹,謂穿徹之也。謂甲繩有斷絕,當使敹理穿治之。”宋·蔡沈集傳:“敹,縫完也。”《釋文》:“敹,了雕切。”《新唐書·藩鎮淄青橫海傳·程日華》:“敹甲訓兵,利則出,無利則守。”《集韻·卷三·平聲三·三蕭》:“敹,憐蕭切,《說文》:‘擇也。引《周書》‘敹乃甲胄。”《類篇·卷九·攴部》:“敹,憐蕭切,《說文》:‘擇也。引《周書》‘敹乃甲胄。又離昭切。”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百三十三·補遺》“敹甲胄”注:“《周書》:‘善敹乃甲胄,敿乃干,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敹,縫完甲胄也。敿,猶系也。鍛,淬也。礪,磨也。”章炳麟《新方言·釋器》:“凡非綻裂而粗率縫之亦曰敹。”張慎儀《蜀方言》卷上:“粗略治衣曰敹。”
2.疾發
打發,排擠掉。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你這幾年轉的俺丈人錢勾了,飯也吃飽了,心里要打伙兒把我疾發了去,要獨權兒做買賣。”又第八十九回:“自因你呈風流,人多惱你,疾發你出去。”
3.?
音同“踏”,用臼狀容器將東西搗碎。《說文·卷九下·石部》:“?,舂已復搗之曰?。從石沓聲。”清·王筠句讀:“沓者,重沓也,兼意。徒合切。”《廣韻·卷五·入聲·二十七合》:“?,徒合切,舂已復搗之為?。”《廣雅·卷四·釋詁》:“?,?,舂也。”《玉篇·卷二十二·石部》:“?,徒荅切,再舂也。”《集韻·卷十·入聲下·二十七合》:“?,達合切,《說文》:‘舂已復搗之曰?。”《類篇·卷二十七·石部》:“?,逹合切。《說文》:‘舂已復搗之曰?。”《龍龕手鑒·卷四·石部》:“?,徒合反,舂?也。”明·岳元聲《方言據》卷下:“脫粟之米再舂之令精曰?(徒合切),舂已復搗也。”明·張自烈《正字通·午集·石部》:“今俗,設臼以腳踏碓舂米曰?。”清·桂馥《札樸·卷九·鄉里舊聞·鄉音正字附·器具》:“碾輪曰?。”
4.泥壁
泥抹子(泥鏝子)。朱仲祿《花兒選》:“鐵匠打成的鐵泥壁,尕木匠做下的椅子。”注:“泥壁,泥墻用的工具。”明·周祈《名義考·卷八·人部·杇鏝》:“杇,《說文》:‘所以涂也。秦謂之杇,關東謂之鏝。《增韻》:‘杇,涂鏝器也,因謂涂鏝為杇。《論語》:‘糞土之墻不可杇也。鏝,《說文》:‘鐵杇也。徐氏曰:‘所以泥也。亦作墁。《孟子》:‘毀瓦畫墁。杇與鏝一也,即今泥壁。是以鐵為之,畫墁謂截止而不為鏝也。”清·石成金《通天樂·除魘魅》:“于木瓦開工那晚起,莫與人知曉,密將木匠的斧鑿、墨斗、畫齒,瓦匠的鐵瓦刀、泥鼻,放在無人處地下,把馬桶口向下底在上,倒坎在木瓦匠家伙上過夜,早晨仍放原處。”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以為“泥鼻”為“泥瓦匠用以抹磚縫的工具”,今以周祈《名義考》及各地方言(泥抹子,甘肅、青海、寧夏和云南臨滄叫“泥壁”,山西臨汾叫“泥皮”,陜西寶雞叫“泥比”。俱見《漢語方言大詞典》)考之,許氏誤。
【仲寶按】以泥塈茨為“杇(圬)為“鏝”,用以塈茨之工具亦得稱“杇”稱“鏝”。所謂“塈茨”,即以泥鏝墻壁(甘谷方言謂之為“裹墻”。裹,動詞,包裹),故杇(圬)、鏝亦稱“泥壁”,作“泥鼻”“泥皮”或“泥比”,方音不同,借字有異耳。
5.湍
音同“吹”。沖刷;沖激。《史記·河渠書》:“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徐廣曰:“湍,一本作‘溲。”溲,溲刷,亦“沖刷”義。南朝梁·蕭統《文選·李康〈運命論〉》:“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唐·李善注:“風沖之物不得育,水湍之岸不得峭。”唐·呂延濟注:“岸側有堆阜而出于岸侵入于水者,故水流必先沖之也。湍,沖也。”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文颕》:“昔我先人,葬我于此,水來湍墓,棺木溺漬水處半,然無以自溫。”《金史·卷一百四·列傳第四十二·高霖傳》:“黃河所以為民害者,皆以河流有曲折,適逢隘狹,故致湍決。”宋·羅泌《路史·卷十八·后紀九·疏仡紀·高辛氏》:“粵命臺駘,宣汾洮,鄣大澤,道演擊汰,而民離湍決之患。”上三例“湍”亦“(水)沖刷、沖激,沖破、沖走”義。
【仲寶按】湍,《廣韻》他端切,上古音在透紐元部,今甘谷方言讀入穿紐歌部,是為透穿準雙聲元歌對轉,可比之以“端”“煓”與“揣”“踹”。
參考文獻: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雒鵬.甘肅方言本字考例釋[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2008,(1).
[3]胡安順.根據今音辨識古音方法說略[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