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忠實的代表作之一——《白鹿原》自1993年出版起,就受到了各界熱烈的關注及評議,后續不停有學者從《白鹿原》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女性角色分析、比較文學等方面進行研究。尤其在《白鹿原》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后,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被改編為電影、戲劇、歌舞劇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文中所提到的《白鹿原》電影版是于2012年上映的王全安導演的電影作品,本文將就《白鹿原》文本作品與電影改編來進行比較,從得與失兩個角度辯證地看待《白鹿原》電影改編對文本作品的得與失。在電影改編中,創作者結合了自身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以及其他學者的見解,再糅合近電影、藝術領域的創作手法,對原著進行了刪減、增加、與創造,使得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原著蘊含的深意,卻也帶來了些創新,并更富有娛樂性。由此可見,在電影《白鹿原》對原著的改編中,得與失是共同存在的。
關鍵詞:《白鹿原》;電影改編;得失
作者簡介:李瑤,女,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2
陜西作家陳忠實的《白鹿原》是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石子,自誕生之日便熠熠生輝,至今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作品以二十世紀五十年的渭河平原為寫作背景,開篇以一個平頭老百姓的嫁娶瑣事為線索,引出波瀾壯闊的宗族斗爭、兒女私情、黨派變換、階級斗爭,由淺入深,由小人物的命運引出了一個龐大的世界,可謂精妙。而電影的成功改編,更是推波助瀾,將這部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學作品帶到了更多人的視野里,電影工作人員歷經九年籌備期,三年拍攝期,終于在2012年將這部曠世之作搬上了大熒幕。基于本身文學作品與電影傳播載體的不同,以及表現手法的差異,電影想要做到完全還原作品,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白鹿原》電影改編中,對原著多多少少進行了內容的增加和摒棄,這些改編,有得也有失,可謂是瑕瑜互見。
一、《白鹿原》的電影改編
《白鹿原》的電影改編歷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在其問世之初,就曾傳出過有導演有意改編的說法。尤其到1998年,《白鹿原》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之后,這部小說更是變得格外搶手,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吳天明等著名導演都曾動念改編這部小說,但因種種原因,都無疾而終。直到2002年,這部小說以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出了影視改編權。在當時,這個“高價”也曾引起了一陣轟動。隨后,西安電影制片廠宣布,將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拍攝這部巨作。但因小說中露骨的激情情節不過審,電影的立項不得已又推遲了兩年的時間。此后王全安曾發表過“2005年將是白鹿原年”這類豪言壯語,但又因其與投資方在電影拍攝手法上的爭議而再度擱淺。隨著2006年話劇《白鹿原》的成功上演,使《白鹿原》的電影改編有了新的進展。2007年,西安電影制片廠邀請著名編劇蘆葦完成了《白鹿原》的劇本改編工作,但王全安又因投資方在主創都未落定時就倉促決定開拍時間感到不滿,憤而退出。之后,《白鹿原》雖然也有爆出姜文要導演,葛優、章子怡等著名演員加盟等消息,但始終未有真正進展。2010年,距離小說問世17年之后,王全安終于親自操刀進行電影改編。2012年,一億投資,兩度放棄,九年籌備,十年鑄一劍的電影《白鹿原》終于與廣大影迷見面了。
《白鹿原》電影改編由于其與原著文本截然不同的媒介特點,也就是將原著50萬的文字轉換成了2.5小時的影響,時間與媒介轉換的限制使得電影無法全盤還原原著,而是將沖突主要放在白鹿兩家老輩人在規矩秩序、地方地位的明爭暗斗和新一代在社會變遷的歷史潮流的境遇中遭遇的磨難,以及田小娥這個在原著中最具爭議也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由她引發的愛恨情仇上。在原著中,家族、國家的榮辱興衰是所有故事情節推動發展的主線,全篇以此線索展開,田小娥與白鹿兩家男人的愛恨情仇只是作為輔線穿插在文中,而電影改編將田小娥的情感發展放在主要位置,于是電影圍繞著情感的發展鋪開,從大體看來,這是電影與原著最大的不同了。當然可以理解的是,文學文本與電影這兩者的受眾不同,首先,文學作品面向的群眾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而電影面向的是更為廣大的群體,無論文化程度高低,均可一覽。顧在電影改編中,以感情線作為主體也是為了增加電影的趣味性,迎合更多觀眾的口味,也可以說是在電影改編中,在原著的基礎上,使其更加商業化。
二、《白鹿原》電影改編的“得”
王全安在電影改編中,對原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刪改,于是最后呈現在觀眾眼前的電影是一部主要訴說了白鹿兩家老一輩明爭暗斗與新一輩成長,以及圍繞女主角田小娥的感情線發展為主要內容的一部作品,將原著中主要以封建階級與新革命的到來的矛盾,國家歷史變遷的部分弱化或者是直接刪減掉了,這樣子的精簡使得電影版的《白鹿原》更為精簡易懂,符合大眾的認知范圍,也是電影表現手法目標的實現。這種形式和內容上的刪減,一是由于電影自身普及的廣泛性,不能涉及過多政治敏感話題因此要做創作內容的刪減;二是為了使電影更加通俗化,符合大眾的口味;三是為了將原著中最吸睛的部分表達出來,以達到一個使電影票房賣得更好,也就是為了達到商業化的目的。由此我們可以說,雖然電影改編失掉了原文的一些精髓的內容,但是作為一個電影作品來看,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電影改編較文本原著相比,電影中加入了多種藝術手法使得影片更具有表現力。電影基于本身可以更好地傳達光影、對白的優勢,使其在沒有很高文學修養的普羅大眾面前,也能很好地表達電影所想表達的精髓,電影中融入了具有陜西本土特色秦腔和皮影戲元素,由此不需要文墨渲染就在開篇高亢的秦腔奏樂中將觀眾帶入到了作品意境當中,為觀眾拉開了衣服繪聲繪色極具人文風情的畫卷,還原了原著的故事背景,也起到了直觀、深入的情感帶入,極具畫面感和音樂美。影片除了在開頭用秦腔將觀眾帶入意境外,在結尾也用了秦腔奏樂以與開頭相呼應,此外,在黑娃逃鄉到過巨人家里做麥客時,一大段農民現場表演的秦腔,悲壯又高昂,似乎為后文要發生的黑娃與田小娥的邂逅及后面發生的慘劇做了預告,電影本身也是隨著這壯烈的秦腔逐漸走向高潮。由此可見電影改編所使用的藝術手法是其優勢,在電影改編中采取合適的藝術手段,使電影更加富有感染力,也是《白鹿原》電影改編相比原著令人稱贊的一部分。endprint
三、《白鹿原》電影改編的“失”
在《白鹿原》原著中,作者僅用筆觸為讀者呈現出廣闊的視野、宏大的氣勢、貫穿全文的儒家傳統文化,使作品如史詩畫卷一般波瀾壯闊而又使人深思,家族之爭,階級權利,愛恨情仇穿插全文,是個完整宏大的世界,各個層面,由個人,到家族,乃至國家命運,都在作品中被作者用精妙絕倫的文字富有邏輯的交織在一起,最終成就了這樣一篇史詩巨作。但是在電影改編中,矛盾沖突主要體現的是父子沖突,而對歷史變遷產生的階級矛盾和家國矛盾的表現非常之少,貫穿全文的主要線索由龐大的家國權利變成由兒女情長,等于將原著所想表達的世界觀范圍縮窄了,使之蘊含的意義也變得更為膚淺,這是一種缺失,也為以后的電影改編文學作品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如何在商業價值與原著精魄兩者權衡,取舍。
此外,就《白鹿原》電影改編在角色上進行的刪減來說,電影改編刪減了朱老師,百靈等在原著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一些人物,這些人物很大一部分代表了白鹿之精髓。比如白靈,她是白鹿原白鹿精神的化身,機靈,聰敏,又代表了新的世界新的力量的崛起,同時具有新時代女性獨立,反叛封建思想的特征,在原著中開頭以及結尾多次提到白鹿原上的白鹿精靈,似乎也是與白靈這個人物的命運有著一定相關,白靈就是白鹿精魂的化身,卻在電影中遭到粗暴刪減。朱老師在原著中代表了儒家傳統文化,在家國動蕩中,朱老師的地位也隨之變化,代表了封建文化在歷史動蕩中受到了沖擊,是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原著中也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人物,但在人物刪減中,直接將這兩個重要角色抹去了,不得不說是電影改編的重大缺失之一。
提到角色的改編帶來的遺憾,不得不提電影中的女主角,田小娥。在《白鹿原》原著中,田小娥是個反叛個性鮮明的人物,她叛逆,不愿做小妾做封建思想統治下的犧牲品,這是她身上“新”的東西,但是同時,她又是那么渴望的到被封建思想那一套的認同,在文中田小娥對祠堂的執著中便可得知,這樣一個充滿了反叛改革意識,而又被封建思想所束縛的角色,充滿了矛盾與爭議,如果那個動蕩的時代一樣,新與舊碰撞出激烈的花火。但在《白鹿原》電影改編中,也許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心理,田小娥這角色被塑造成一個似乎只是被情欲控制的女人,那些反叛,那些固守,那些值得深思品味的人物性格,都變淡了。這是唯一一個在電影中占重要地位的角色,也被電影商業化,低俗化了,不得不說是件可惜的事。
最后,《白鹿原》電影改編的優點與不足其實是相依相存的,所以在理解電影改編文學作品的許多不得已的利益化的舉措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思考如何去權衡利益與精神的收獲。但是電影的上映也為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電影改編文學作品的做法還是值得推崇和鼓勵,希望以后會有更多優秀的這類改編文學作品的電影出現在大眾文化中。
參考文獻:
[1]陳忠實.《白鹿原》[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