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方隆
為什么稱之為順元路儒學?因元朝統治者稱呼今天的貴陽城為順元城,其意就是辦在順元城的學校,而且是遵從儒家的學說教育,故為儒學。元設立順元路儒學,是貴州省有官學之始。
據史料記載,元代出現在貴陽最早的學校——順元路儒學,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順元路儒學的開辦,開貴陽市有史料記載的辦學校之先河。
順元路儒學的地址,據明朝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學校》記載:“儒學,在治城內東,元初建于今都司北,為順元路儒學。”這段話說的是:順元路儒學的地址,就在今天南明區境的市府路15號(貴陽市人民政府原所在地)。
為什么稱之為順元路儒學?因元朝統治者稱呼今天的貴陽城為順元城,其意就是辦在順元城的學校,而且是遵從儒家的學說教育,故為儒學。元設立順元路儒學,是貴州省有官學之始。
元朝統治者為什么把今天的貴陽城叫做順元城呢?貴陽在唐朝時為“矩州”,宋代為“貴州”,雖有州名而實為部落,只是若干“羈糜州”(意即“籠絡”“藩屬”之意。按《宋史、蠻夷傳》所記,這些羈糜州“每三、二百戶為一州,州有長”,“無固定治所,寄治于山谷間”,“無城郭,散處村落”,“無壁壘,官府惟短垣。”當時,貴陽還是一片布滿森林的山坡,被稱為“黑羊箐”。貴陽有城始于元代,據史料記載,“貴州”(主要指貴陽)在元朝時成為“南來北往、東出西進”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陡然上升,于是“改貴州為順元城”,表示這一方已歸順元朝。
《貴陽府志》記載:“貴陽府城即元順元城也。順元舊設土城,東、西、南與今城同,北面僅至鐘鼓樓。”順元城建于南明河畔,從次南門沿河岸至大南門一帶的土城墻當是元代所建,明初,鎮遠候顧成在此基礎上改建為石城。順元城因軍事、政治需要而建,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設在城中。隨著驛道的開通,儒學、佛教、道教都傳入順元城。《南明區街道志》記載:八番順元等處都元帥府建于元朝,明洪武五年改稱都指揮使,遺址在今都司西路原南明區公安分局處。
明朝嘉靖(1522-1566年)《貴州通志》記載,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貴州提學副使毛科(浙江余姚人)在重建文明書院的文字中這樣說:“平治庭址間,偶獲斷碑一通,為重修順元路儒學記,人多奇之。按貴志謂為儒學遷建后,有教授何成祿于遺址內改建文明書院。”用現代語言翻譯這段話就是說:在平整場地時,偶然挖得斷碑一塊,碑上寫著“重修順元路儒學記”,人們不僅稱奇,而且才知道,原來文明書院的地址就是原來順元路儒學的故址。1991年出版的《貴陽市志·教育志》中寫道:“貴陽地處祖國西南,貴州省中心,古代由于峰際連天,川流阻隔,交通不便,開發較晚,教育起步較遲。據記載:元代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貴陽建立了順元路儒學,這是有據可查的貴陽最早的學校,時間距今七百年。其后,元朝皇慶年間(1312-1313年)教授向成祿在城內建立了文明書院,聚徒講學之風開始興起。”《貴州教育志》(征求意見稿)中寫道:“據明郭子章所著《黔記》:“黔之學自元始,有順元路儒學,有藺州儒學。”順元路儒學在今貴陽市,以何成祿為教授。何成祿其人“富文學、飾容止,訓迪誠懇,因此‘人才勃興。”
順元路儒學是元朝(1206-1368年)政府(1295年)在貴陽建立的學校,屬于官學性質。
順元路儒學的教師何成祿,他既是順元路儒學的教授,也是建立于元朝皇慶年間(1312-1313年)在南明區境最早的書院——文明書院的創建者。明朝弘治(1488-1505年)《貴州圖經新志》在介紹何成祿時說:“皇慶中為教授,富文學、飾容止,訓迪誠懇,郡中文美勃然以興。又嘗遷學會,而以故地創書院,勤于所事如此。”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何成祿是一個德才兼備,十分勤奮的學者,既擅長文學,又特別注意儀容舉止,教育學生非常誠懇。他既是順元路儒學的教授,又在原順元路儒學的遺址上創建文明書院,他在教育上收到很大的成效,是個十分難得的人才。雖然現在我們知道何成祿的事跡不多,但可以肯定,他對早期貴陽市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其貢獻在南明區和貴陽的教育史上理當占有一席之地。
這位貴陽教育的先驅者所任職的順元路儒學在南明區境大約存在20年左右,即元朝元貞六年至元朝皇慶二年(1295-1312年)。順元路儒學消失后,何成祿又在原址上重建文明書院,并自認為是其繼承者,可謂薪火相傳,使貴陽教育得以發展勃興。
(作者單位:南明區區志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