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樂
“科學”如何流行了起來:科學競技類欄目熱播原因
◎侯 樂
江蘇衛視推出的國內首檔大型科學競技類欄目《最強大腦》,掀起了一陣收視狂潮,其收視率在同時段均排在第一、二位。為何科學類欄目能夠如此受到觀眾的關注和喜愛,本文將從主觀和客觀因素分析其原因。
當前電視節目看似繁多豐富,競爭很激烈,其實不難發現這些節目大多局限于歌舞、選秀、親子等一些題材,而《最強大腦》借鑒德國電視節目《SuperBriain》模板,結合中國本土制作模式,標榜“國內首檔科學真人秀”,推出了國內第一檔科學競技挑戰類欄目。這是一檔兼具科學文化、人文精神、節目創新的優秀欄目,它調動起了普通觀眾對于科學的興趣,拉近了科學和大眾的距離,實現了巨大的社會價值,還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讓科學流行起來!”
(一)時代的發展。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知識教育水平越來越高,文化層次和知識水平的提升、社會環境的改變,知識性的東西開始被大眾接受和需求,這是《最強大腦》作為一檔科學類欄目能夠熱播的一個大的時代因素。《最強大腦》也可以說是一個順應時代發展而出現的一個欄目。
(二)受眾心理的變遷。馮·費里琛曾經從幾個方面對人們使用媒介的主要原因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1娛樂和情感的滿足。 2信息和認知的需求。
3社會需求——獲得認同、與他人的交流。
4與消費模式和媒介本身相關的一些需求,它們為使用者帶來一定程度的內在滿足[1]。
從馮·費里琛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最強大腦》作為一檔科學真人秀欄目,既能夠讓受眾得到娛樂和情感的滿足,又能得到信息和認知的需求,從而為它的受眾帶來一定程度的內在滿足和精神滿足。這就是節目價值的傳播,也就是《最強大腦》的定位和主旨:讓科學流行起來。
(一)營銷策略。在這個泛媒體、泛娛樂、泛營銷的時代,品牌傳播主體不但是擁有此品牌的組織或個人[2]。《最強大腦》通過微博、微信等各種傳播平臺,制造節目相關話題,引發輿論熱點,進行營銷宣傳,積累受眾關注度。馬克斯韋爾和唐納德認為,大眾媒介或許無法指使我們怎樣去思想,但它可以決定我們看什么、想什么,大眾媒介對某些事件或者問題的強調程度,同受眾對其重視程度構成強烈的正比關系[3] 。《最強大腦》節目組善于制造節目相關熱點話題,將節目中的矛盾沖突呈現給觀眾,進行事件行銷,或者邀請明星嘉賓錄制節目,將熱點話題推向公眾視野,為《最強大腦》贏得廣泛的社會關注度。
(二)舞臺道具設置。電視節目是一門視覺藝術,舞臺呈現也很重要,《最強大腦》的挑戰道具也是節目大放異彩的一環,尤其是選手在《最強大腦》欄目上面展現的是“最強大腦”,是腦力運動,必須通過道具和挑戰項目將刺激的比拼展現出來[4]。《最強大腦》節目中使用的道具被媒體譽為“中國電視有史以來使用道具量最大、最多、最好的一次。”各具特色的挑戰形式,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秉承著科學精神、理性精神,與觀眾分析挑戰者的過人稟賦,引起觀眾的強烈興趣和關注。
(三)娛樂與科學的相融。《最強大腦》加入娛樂元素,把高深乏味的科學與娛樂相結合,同時還邀請了眾多明星,使得節目知名度迅速提升,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增加觀眾對節目的認可度。明星所帶來的偶像效應,讓更多觀眾去了解科學、愛上科學。娛樂化有助于消除觀眾對科學類節目枯燥的印象,符合當前大眾崇尚娛樂的心理,讓節目更具故事性、趣味性和觀賞性。
(四)節目權威性和大眾化。《最強大腦》一方面邀請科學家加盟,拓展科學研究的視野和領域,提升了節目的知識和科學含量以及權威性,另一方面節目把枯燥難懂的科學術語用大眾能聽懂的語言講述和展現出來,讓節目內容和身邊的實際聯系起來,讓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接地氣。
《最強大腦》開創了我國“科學性”綜藝節目的先河,開啟了綜藝節目的新方向,為娛樂注入了科學的內涵,突破了電視節目娛樂與科教不相容的問題,將科學寓于娛樂之中,在娛樂中普及科學,在促進科學知識普及和培養科學氛圍方面,帶來了積極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影響。
《最強大腦》的受眾遍及各個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和職業,拓寬了綜藝節目的邊界,傳播科學,展現人文,契合當前社會和受眾的需求和趨勢,符合差異化品牌競爭策略的需要,這也是節目的成功之道。
總而言之,《最強大腦》作為江蘇衛視重點打造的一檔節目,不僅是一檔具有創新精神的節目,更是一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現象級節目,它本身承載的不僅是挑戰和比賽,更多的是對科學精神的傳播與普及,是中國電視節目一個走向積極、深刻的信號和轉折點,以科學精神為指導,以人文關懷為主線,真正讓科學類節目走入觀眾的內心,讓科學流行起來。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 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