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慧
從《詩經》到《生活的藝術》
——中國古、近代休閑思想探析
杜 慧
休閑意識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思想特征,中國的休閑研究目前雖然剛剛起步,但從古至今,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到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體現國民休閑內涵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以此為媒介研究中國古近代休閑思想的特征和發展,對推動現代休閑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休閑思想 古代 近代 詩經 生活的藝術
思想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核心動力,而休閑意識則是思想的重要構成部分,它不僅反映了人的生活態度,更承載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將工作和生產與休閑意識相融合,人類發展的目標才會發生根本的轉變。因此,休閑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具實踐價值。我國的休閑學研究目前處于起步階段,然而從古至今,體現休閑內涵的文學作品卻比比皆是,因此,推動我國休閑學研究的發展的前提,需要汲取古今文學作品中的相關要素,了解我國人民休閑思想的基本特征。對此,本文意在通過梳理中國古代、近代休閑思想的脈絡,以期對豐富和拓展休閑學本土性研究有所裨益。
《詩經》共收錄了305篇自周初至春秋中葉時期的詩歌,時間跨度約500年,因此,從研究價值的層面來看,《詩經》不僅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更是反映中國上古時期世襲王朝原始圖騰以及文明發展的“百科全書”。嚴格來說,古代人民的休閑思想自夏朝之前即已產生了,但受限于文字尚未發明,直至《詩經》出現才得以記錄下來,因此,《詩經》可視為是我國古代休閑思想萌芽的重要象征。《詩經》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但綜合來說,體現休閑思想的詩歌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是愛情類,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陳風·澤陂)、“東門之楊,其葉牂牂”(陳風·東門之楊)、“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鄭風·出其東門)等等;其二是生活類,如“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幽風·九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小雅·鹿鳴)、“魚麗于罶,鲿鯊”(小雅·魚麗)等等;其三是祭祀類,如“溱與洧方渙渙兮”(鄭風·溱洧)、 “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大雅·既醉)、“有瞽有瞽,在周之庭”(周頌·有瞽)等等。從《詩經》休閑思想特點的層面來看,愛情類詩歌大多以寄詠動植物來反映愛情,如《關雎》(周風)中“荇菜”、“雎鳩”與愛情的對稱,借贊美動植物隱喻主人公對愛情的期望,體現了人性中追求美好的休閑思想。進而,生活類詩歌大多描寫貴族宴會的場景,如《魚麗》,作者借助描寫美酒佳肴,來襯托宴會的豐盛,繼而通過描寫豐盛的宴會來贊美生活,表現了追求精神解放的休閑思想。此外,祭祀類詩歌通常以“寫實”的形式勾勒古代人民崇拜圖騰的畫卷。如《楚茨》(小雅),作者將祭祀場景通過三個章節完整的描畫出來,而這體現的不僅僅是作者的思想追求,更是一種能夠反映古代社會狀況的休閑文化。
晉代在我國古代休閑思想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后世休閑文化的擴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很多知識分子遠離政治、遁跡山林,為晉代休閑思想的發展埋下了伏筆;二是晉魏時期道家思想的廣泛傳播,“無為”思想對晉代知識分子產生著重要影響,催生了一大批隱逸詩人;三是晉末地主莊園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崇尚自然的風氣極盛,致使很多士族文人縱情山水,從而開啟了田園詩創作的先河。晉代休閑思想的主要特點是“隱逸”和“田園”,其中代表詩人為陶淵明。他青年時期做過數任小官,正因如此才使他看到了封建政治的黑暗,轉而通過“歸隱田園”來追求精神上的超脫,體現了淡泊高遠的休閑思想。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詩文最為鼎盛的封建王朝,各類文化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休閑思想由此也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綜合來說,唐代休閑思想的特點如同“百花齊放”,在儒道釋三教并立的大環境下,文化交融對社會價值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清明的政治環境則為人們追求個人理想創造了條件,由此也催生了大量體現不同休閑思想的詩文作品。以李白、杜甫和王維為例,其中,李白的詩風豪放飄逸,詩意近乎道家,內容大多頌詠人性解放,屬于追求精神享受的休閑意識;杜甫的詩風深沉蘊蓄,沉穩醇厚,集百家之長,詩意近乎儒家,詩的內容以寫實居多,但也有很多類似“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的詩句,體現了一種物質休閑的思想意識;而王維的詩風清新淡泊,詩中有禪,詩意近乎釋家,他的田園詩雖然繼承了晉代陶淵明的詩體,但卻別具一格,體現了一種心無掛礙、超脫世外的休閑思想。
明清時期政局動蕩,各種文化學說幾乎消亡殆盡,但在這樣的政治時局下,休閑思想卻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四大名著的誕生即是重要的佐證。進而,明清休閑文化普及的主要體現是各類小說的大量涌現,眾多的小說作品將明清時期的人文雅致和生活情趣抒寫到了極致,尤其是在清代所謂“外夷”統治中國的大背景之下,眾多明遺文人不甘于接受外族統治,或隱遁山林,或借其作品抒發情懷,由此也勾勒出了明清休閑文化的全貌。綜合來說,明清休閑思想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了兩個層面。其一是極其突出的物質休閑思想,《金瓶梅》以捎帶夸張的筆法描寫了明代民間生活的全貌,以追求物質享受為核心的人們表面上似乎已看清了封建統治的本質,而實質上這卻是人性的本質,是古代普通民眾對“休閑”的一種出于本能的追求。其二是隱喻的精神休閑思想,清代在古代王朝中是隱喻休閑思想普及的代表,受清初“文字獄”的影響,很多知識分子將理想和抱負寄情于文學作品創作,“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于是”(清·張潮)。這種追求精神休閑的思想在清代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如李漁的《閑情寄偶》,將理想寄托于修身養性,是明清休閑文化普及的寫照。
《生活的藝術》是近代休閑思想發展的另一高峰,但也是近代休閑思想走向衰退的標志。自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之后,近代知識分子大多都陷入對國家民族未來的深刻思考,而反映休閑思想的文學作品則逐漸減少。《生活的藝術》發表于1937年,在西方科學危機、心靈失落以及國內對外戰爭一觸即發的大背景之下,人文主義所倡導的終極關懷和對本體追求的精神,體現了近代哲學思潮對中國科學和國民價值觀等重大問題的反省。而林語堂恰恰是看到了這一點,并敏銳地意識到了人文主義思想是拯救中國晚清物質主義隱患和近代科學主義危機的良方。而在戰亂紛飛的社會環境下,如何使人文主義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誠然,一方面需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另一方面也需要文學精神的倡導。因此,自《生活的藝術》之后,林語堂在吸取中國道家文化的基礎上,先后創作了《老子的智慧》、《京華煙云》、《風聲鶴唳》、《唐人街》等長篇小說,在弘揚古代休閑思想的同時,也帶動了中國近代體現生活、寫實和休閑意識的“小品文”的發展。然而,世界政治格局變化不斷,二戰不僅對中國政局產生了影響,更對中國近代文學界乃至休閑思想的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甚至直至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生活的藝術》中的休閑蘊意長期沒能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所重視,休閑思想在文學界的體現不僅僅是減少和走向衰退,更甚至是走向消亡。雖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近代國民核心價值觀的轉變、近代中國政治格局的轉變等等,但林語堂無疑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中西休閑思想之集大成者,這毫無疑問。
休閑是一種對生命、生產乃至價值觀的認識,它不僅關系到了人類的幸福感,更關系到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休閑源于思想,思想源于人的意識形態,而人則是人類世界文明的主體。因此,借鑒中國古近代文學作品中休閑思想發展的軌跡,依托西方發達國家休閑學研究的經驗,全面發展中國本土化休閑學理論研究,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何函栴.《詩經》休閑思想發微[J].詩經研究叢刊,2011(3).
[2]孔沫人.淺析孔孟儒家哲學休閑思想及其現代性[J].才智,2010(5):147.
[3]王東昌.論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的休閑美學思想[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34~39.
[4]張玉勤,金宋.休閑: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從林語堂"生活的藝術"的三個命題談起[C]//中國休閑研究,2014.
[5]孔煒靈.生活的藝術與藝術的生活[D].杭州:浙江大學,2008.
[6]李燦.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的旅游美學思想[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3(4):86~90.
[7]譚韜.老莊精神孔孟面目——品讀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儒道合流的美學思想[J].美與時代,2006(10):20~21.
(作者單位:廣元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