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瑩
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研究
尹 瑩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之一,一直以來是各級政府的自覺行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本文在梳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及建設意義的基礎上,客觀分析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對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對其他城市或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參考。
義烏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現狀 建議
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指出,必須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義烏地處浙江省中部,是隸屬金華的縣級市。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已經由一個經濟落后、地瘠人貧的農業小縣,成長為位居全國百強縣第9位的經濟強市。[1]隨著義烏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借助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支持政策,構建與城市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大勢所趨。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由來
1966年,第2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約不僅規定人人有權參加文化生活,而且規定國家有義務為實現這些文化權利采取必要的步驟。2001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該公約,表明我國尊重和保障文化權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把公共服務作為政府職能之一。2005年,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0年,第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十二五”期間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提出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統籌協調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2016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由此可見,公共文化服務,一直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一直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
雖然《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里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維護低收入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等方面規劃了政府公共文化管理的目標,但是并沒有明確其概念。其實,在國內學術界,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涵的意見并不統一。在眾多討論中,張偉玲《公共文化服務理論與實務》一書中對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界定值得注意。該書認為,公共文化服務是指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提供的,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文化生產力、發布公共文化信息、為城鄉居民文化生活和參與文化活功提供必備保障和創造條件。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則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公共財政為主、其他社會資本為輔,公共文化機構為主、其他文化機構和社會組織為輔,為全體國民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包括公共文化政策法規體系、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文化生產供給體系、公共文化資金保障體系、公共文化人才保障體系、公共文化服務評估監督體系等內容。[2]
構建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各城市的具體實踐,是浙江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義烏提高城市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第一,建設發展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國內外各種思潮交錯激蕩,對社會各個層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義烏作為一個新興移民城市,外來人口為戶籍人口的兩倍多,常駐各國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商達2萬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加強自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主陣地,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文化價值體系的重要責任,才能以文化的力量鞏固共同理想,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統一的指導思想。
第二,建設發展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說到底,直接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只有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才能確保所有人參加文化活動并享受文化的福利,才能滿足不同地域和階層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換句話說,文化民生才能得以保證、文化權利和文化公平才能得以實現。
第三,建設發展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現代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和任務。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當今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與基本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這對于政府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通過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政府主導下,提供制度性、系統性、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才能適應快速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四,建設發展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提升義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三十多年來,義烏依靠新商建市戰略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2011年,義烏獲批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如今,隨著首趟“義新歐”專列起發、大力開發跨境電子商務,義烏讓新絲綢之路的商品大流通進入了更佳的境界。應該說,義烏正處在一個新的時代經緯點,無論是發展經貿活動,還是開展文化交流,義烏都承載著繁重任務。義烏未來何去何從,需要我們把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做,充分發揮它們對城市社會經濟運行系統的協調和倍增效應,從而增強城市的競爭力,提為城市和諧健康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動力。
近年來,義烏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創新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與方式。義烏市文化主管部門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也積極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努力在很多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并取得顯著的成績。2015年,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這一年,政府堅持文化引領,深化公共文化服務,在辦好商城大講堂、商城文藝大觀園等活動的同時,舉辦讀書節,完善公共圖書館三級服務體系,建成圖書館分館1個、圖書流通站10個。在文化基礎設施方面,加快民間博物館群、國際會館文化區等規劃,加快建設文化廣場等項目,并且啟動博物館新館和美術館的建設。在城市文化空間的構建上,完成了賓王路特色街區改造,并且按計劃推進丹溪路、車站路、義浦路等特色文化街區的改造和提升。不僅如此,還按照“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定位,打造文化禮堂“活動長廊”,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3家以上。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加強與中國動漫集團、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等對接,培育義烏創意園等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設立文化產業基金,大力發展文創產業。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方面,挖掘民俗文化資源,提升紅糖節、“十月十”等節慶文化品牌,完成《雞毛飛上天》電視連續劇拍攝。值得注意的是,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市委市政府開展對佛堂田心、倍磊,赤岸尚陽等省級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并對缸窯十六間、朱店大夫第等古建筑進行修繕。[3]2016年,義烏市委市政府更是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優勢,發布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鎮街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實施意見》,為義烏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量身定制了建設標準,繪制了發展藍圖,有利于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改革和完善公共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力圖突破和解決公共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瓶頸,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盡管義烏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有長足的進步,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一,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總量不足。我國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機構主要有文化廣場、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青少年宮、體育館、書店等。但是在義烏,能夠真正意義上的符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求的服務機構少之又少。其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效能不高。走進義烏市文化館、圖書館,課題組感觸最深的就是缺少人氣。大多數老板姓似乎更喜歡在小區公園或者城市廣場里跳舞玩耍,自娛自樂。其三,文化人才培養沒有形成規模。調查信息告訴我們,社會急需大量的各類文化活動人才。我們必須看到,公共文化活動的建設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設備、器材這些從屬要素,相反,懂文化活動組織和規律的人才是文化活動的決定要素。其四,鼓勵民營資本和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政策尚需完善。應該說,義烏市在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引導非文化單位的文化設施向社會開放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但是力度不夠,措施不多。其五,公共文化服務評估體系不完善。合理制定一套評估體系是科學評價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提,但是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階段,統一的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評估標準還未建成。每年政府開展的文化活動在表面上是豐富多彩的,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對他們的滿意度進行考核。
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目前義烏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根據當前的形勢和問題,現就如何進一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學習先進,立足本土,打造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我們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方面,要學習先進,分析總結發達國家和先進城市的經驗,拓寬思路,找準出路;另一方面,也要堅持自己的特色。盡管我國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使得許多城市趨同,但是每個城市由于區域位置和歷史淵源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情風俗,而這些特征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加以考慮的。像北京和上海,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與文化內涵,向巴黎、紐約、東京看齊;像西安、南京、洛陽,可以在挖掘自身悠久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把自己定位于像佛羅倫薩那樣的國際文化名城。而對于義烏來說,最大的特色和優勢是擁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和遍布世界的商貿經銷網絡,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我們應該牢牢抓住國際商貿文化這個特點來建設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二,出臺政策,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保障機制。如果說在改革開放的機遇下,義烏可以通過興商建市的發展戰略,由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業小縣,成為聞名中外的國際商貿城市。那么,在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和“一帶一路”戰略支點的城市的新背景下,義烏也可以通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一個宜商宜居的文化名城。著名的經濟學家厲以寧曾說,義烏能實現“小商品、大市場”,服務型的政府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審視義烏經濟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義烏的每一步發展都有政府的支持。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責任,需要政府穩定的支持,政府不僅要出臺有效、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而且還應強化資金保障。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建設文化設施的積極性,才能不斷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必須注意的是,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應該積極鼓勵其他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第三,公眾主位,雙向互動,構建社會公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公共文化服務,其實是基于政府和民眾、義務和權益的對應關系而產生的。如前所述,在構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城市本位不可缺失,同樣的,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和研究過程中,公眾主位也十分重要。很多時候,公共文化的建設,基本上是在上級領導的要求下,為了完成目標和任務而提供的一種單向公共文化服務,這樣的服務不一定是廣大人民群眾所需要的和認可的。只有堅持公眾主位,堅持雙向互動的原則,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意愿,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作用。由此可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如何構建一個包括自下而上的社會公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也是服務體系建構中的核心內容。這樣的建設,需要改變政府自上而下“灌輸服務”的格局,而采用由公眾需求和社會評價決定的自下而上的“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必須注意的是,義烏既是一個迅速發展的工商業城市,也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移民城市。據統計,義烏的外來建設者超過本地人口,而且義烏市有2萬多常駐外商,是浙江省外商居住人口最多的縣級市,走在義烏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老外”在人群中穿梭。在了解公眾文化需求時,一定要了解這些外來人口的文化訴求。
第四,拓展城市文化空間,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政府的管理職能和公民的文化訴求很重要,而且作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土壤的城市文化空間也很重要。抽象地說,城市文化空間是彌漫于城市的一種文化氛圍,從屬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政策法規、運行機制和服務方式可歸于此。具象來說,城市文化空間可以指各類公共文化生活的場所,如文化廣場、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文化設施也可歸于此。所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城市文化空間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想要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空間力量不能被忽視,不僅如此,公共文化服務對城市文化空間也具有再造作用。只有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嵌入到城市文化空間的拓展中,成為空間再造的一部分,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才能有效發揮,公民的文化權利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拓展城市文化空間,建議建設一批體現義烏個性的、標志性的現代化文化建筑和一批有義烏文化色彩和人文元素的城市景觀。
第五,加強培養,打造人才高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文化設施要實現最大效益,文化機構要高效運作,文化活動要能吸引群眾參與其中而又有益身心,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化和服務能力的提升等,都離不開各位文化人才的有力支撐。縱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備的城市,無不是文化人才和文化精英的聚集地。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義烏市文化人才發展總體水平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應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的工作目標,并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建議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努力造就出一批本土的高層次、高素質文化人才;多渠道引進優秀人才,充實義烏市高層次、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重視基層文化人才的培養,培養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格局;完善文化人才發展的政策環境。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市場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必然有著極為不同的面貌。但是無論怎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精心謀劃,也需要全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政府一同有效地推進和落實好每一項建設措施。
[1]全國縣域經濟專門研究機構社會智庫中郡所.2016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報告[R].2016.
[2]張偉玲.公共文化服務理論與實務[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4.
[3]義烏市政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R].http://www.yw.gov.cn/zfmhwzxxgk/001/05/02/.
(作者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文創服務中心)
本文系金華市社科聯重點課題《義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Z110)。
尹瑩(1981-),女,湖北仙桃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研究。